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农业产业化,生产端只是起点
罗力玮
据《河池日报》11月6日报道,南丹县城关镇中平村供深供港蔬菜基地的生菜近期喜获丰收,今年,该基地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种植生菜约300亩,产品质量上乘、备受青睐,从而获得较高溢价。基地还与麦当劳、真功夫、海底捞等连锁餐饮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形成稳定的供销关系。基地总共为周边村民带来了100多个就业岗位。
从之前的脱贫攻坚到如今的推进乡村振兴,许多地方都把农业产业化当作发展乡村经济的核心手段,为此集中建设了不少特色产业,涉及诸多领域。把原本粗放经营的生产项目加以集约化、规模化、精益化,这样的思路是正确的,许多地方便是通过这条路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率,并且有效规避了粗放模式下时常出现的风险。
当然,走了正确的道路并不意味着板上钉钉的马到成功。一些地方的产业化农业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或者缺乏营销上的规划,遑论相关产业的配合或者扎根不深、动能不足,人事变而产业迁。无论表现如何、原因何在,行之未远的农业产业化都很难担起为乡村振兴造血输血的重任,相反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民众信任的流失。
推动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转型并以此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效益,是多数地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农村的常住人口势必逐渐减少,而耕地、林地、水源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则可能随之增加。这样的变化,既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更好的前景,也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的迫切性。
之前曾有新闻报道说,西北某地有农民种植蔬菜,因为品种品质与市场要求不适配而导致销售困难,最终只能“35元钱一车”贱卖。类似的新闻足以说明,单有产出未必就意味着有产业。产业产业,重点还在“业”上,即便是“单纯传统”的种养,也要有做细做强的觉悟、做长做久的规划,还要像生意人一样感知市场、逐利起早。
再看开头提到的新闻报道,人们很容易发现报道对象的诸多“真产业化”的特征:基地种植面积至少300亩,已成规模;在当地雇工100多人、基地化生产,利于品控;致力于精细生产、优质高价,定位明确;与连锁餐饮企业稳定合作、产品供深供港,市场导向。对比之下,一些地方的产品产出恐怕还要走一段路才能升级成产业。
推进乡村振兴,最核心的手段与路径之一,就在于提高农村地区、农业人口的生产率。不少地方近些年刚刚通过特定产业的建设完成了脱贫攻坚,但是这些产业可能只是出了产品,要让相关产业承担起提高生产率的重任,还需要为之提供更多规模化、集约化、体系化、市场化元素,将“产业建设”的内涵不断充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9 06: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