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马敏 摄影报道
近日,青海省妇女联合会联动海东市各级妇女联合会组织和省家庭教育讲师团,组成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以“家”“校”“社”为阵地,倾心倾情为受到地震影响的孩子们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成长环境。
家,是灾后重建的基石。
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的各个安置点,为受灾家庭提供心理慰藉和家庭教育指导。她们与孩子父母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他们教家长们如何用爱去抚平孩子们的心灵创伤,如何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们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在临时搭建的巾帼志愿者服务站里,一群孩子围坐在巾帼志愿者身边,脸上洋溢着笑容。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红马甲”阿姨们成了他们的“临时妈妈”。
小丽(化名),一个在地震中失去母亲的孩子。每当夜幕降临,小丽都会来到这里,听“红马甲”阿姨们讲故事,学习手工,还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玩耍。她说,这里让她慢慢减轻了失去母亲的痛苦,让她重新找回了快乐。
在此次受灾区域中,有一处承载着“母爱”的史前文化遗址——喇家遗址。该遗址完美诠释了母爱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抚养与关怀之中,更体现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我们从喇家遗址所体现的母爱力量中汲取养分,会将母爱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巾帼志愿者、海东市妇联工作人员赵慧乾说。
在一处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一对年迈的夫妇,正用心照顾着失去双亲的孤儿。“虽然我们没了房子,但我们还有爱,还有责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并不孤单,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他。”这对夫妇说。
校,是孩子们重回正常生活的桥梁。
在官亭镇中心小学临时教室里,巾帼志愿者服务团队通过与孩子们互动游戏的方式,化解孩子们的灾后恐惧心理。
“我希望能和孩子们建立诚挚的伙伴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引导,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重拾校园的温暖。”巾帼志愿者、省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李君玲说。
在“甩一甩”的游戏中,李君玲让孩子们把烦恼都写在纸条上,随后将纸条用力地抛向空中……
一个多小时的游戏互动时间,孩子们已然大汗淋漓,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快乐,这份快乐源自内心的纯真,他们的笑容,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你们快乐吗?”李君玲问孩子们。
“快乐!”孩子们异口同声。
“你们累不累?”
“不累 !”
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一刻,他们的世界因游戏而变得更加精彩。
像李君玲这样的儿童教育专家在灾区还有很多,他们发挥专业优势,为受灾儿童提供心理干预,帮助孩子们处理创伤和焦虑。他们还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孩子们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创伤。通过艺术疗法、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儿童重建信心,重拾对未来的希望。
社,是孩子们成长的舞台。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巾帼志愿者们积极引导灾区儿童参与社区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在大家共同的关怀下,孩子们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社会各界的力量也纷纷加入这场爱的教育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为孩子们带来了书籍、文具和玩具,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对学习的热情。企业捐赠了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艺术家们带来了绘画和音乐课程,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家”“校”“社”的共同培育下,孩子们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更在精神上得到了滋养。如今,他们的笑容再次被找回,他们的梦想再次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这是爱的传递,是心灵的重建。巾帼志愿者们用女性的温柔和母爱的力量,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他们在灾后的阴霾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3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