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井冈山报■郑剑平
拿埠村亦称拿溪村,是新干县麦 镇的一个偏远山村。该村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始祖达义公于东晋元帝大兴庚辰三年(320)从山西晋阳霍州来到新淦任县尹,明帝太宁乙酉三年(325)弃官定居拿埠,至今已有近1700年,是新干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村庄。
此后,达义公后裔从拿埠迁徙全国各地,现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已知有几十个自然村,人口达数十万人。
始祖趣闻
据《拿埠聂氏十七修族谱》记载,聂地北方刑国,屡遭游牧侵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联合宋国,出兵救刑,驻军在聂北边,齐桓公同情刑国遭迁,就把聂送给刑,聂成为刑国领属。公元前卫国灭刑,聂成为卫国领地。先大夫奭犹获守其故土,卫侯就让奭管理聂。周天子赐姓为聂,故以聂地得姓,奭公成为聂氏第一世祖。
昭公为奭公十三世孙,号河东大夫,二十九世孙达义公,晋惠帝永熙元年(290)生于晋阳霍州,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任新淦县尹(时县治淦阳,即今樟树市城区),明帝太宁三年(325)公退弃官,定居拿埠。
达义公原本弃官回山西老家霍州,为何最终定居新淦拿埠?谱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庚辰八月初四日,达义公走马上任新淦县尹,明帝太宁三年(325)乙酉九月十三日,公退之,暇语县丞王蜜曰:吾坐立不出百里之任,非吾愿也。蜜曰:公轻仕宦乎,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达义曰:吾欲归霍邑。蜜默良久,曰:非我所知也。霍邑近西北两边,南北战争无有休息,于公安平不如此地,择便好田宅居之,彼风波之地何足以怀。达义曰:然。即弃官居拿埠也。
克俭悯农
聂夷中,伯侦三子,名训,字克俭。少贫苦,精于古籍。梁祖开平己巳(909)二月二十日亥时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举进士第。隐居不仕,以山林诗书自娱,新谷新丝之咏。其田家诗云:“二月买新丝,五月籴新谷,医得眼前疮,割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
中书令冯道引以箴君曰:言虽鄙俚,曲尽田家情状,明宗手录,时时吟诵,孙光宪亦称其有三百篇之旨,有诗集传于世。治家以诗法绳子孙,置下马台于里门外,戒子孙不得驰驱入里门,故至今有下马台之名尚存。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此诗问世后,深受朝廷重视。据《资治通鉴》记载,宰相冯道向后唐明宗李嗣源述说农民痛苦之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
好善乐施
聂应登,二十二世孙,讳文达,号翔廓。明万历时取入邑庠生,习书经后补增广生,载籍极博,勤于记录。创祠宇以妥先灵。修族谱,以联宗派。改建义渡桥,使石墩得以巩固,名曰中元桥。建文澜书屋,以训后人。
聂居实,四世祖,讳棠。好善乐施,人称善士。于梓岭大山坪创浩然堂、栖云楼,于马苑坑又构次庄别墅,筑观鱼亭,于简车洲复重建古湖桥寺,改名报恩寺。时横陂有小江一条,源出石陂头入大江,乃修望仙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造访棠公,并赠诗:
逐臣遥里路前迷,暂泊孤舟借驿栖。输与江南聂居士,一春征听鹒鸪啼。
拿埠村历史上有人口千余,山林面积万亩,耕地四千多亩,明永乐年间,为两京(北京和南京)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曾有过商铺码头,故称拿埠街。码头常年有舟楫载运粮食、竹木等农产品,经沂江河汇入赣江,商贸发达。从《拿埠十景之埠头古墟》足见一斑。
交易公平号古墟,居民无警日争趋。
聂君独慕文章好,不惜黄金只买书。
聂郁温,十四世孙,讳和,家世丰裕。明永乐朝营造两京,有司遴选有为之士采木于太平(太平乡,今麦 镇)万山间,公率众进山砍伐,锐志承命,统千夫不惮寒暑奔驰,栉风沐雨,遥抵太平万山间。
一批批木材,从沂江河拿埠码头启航,然后汇入滔滔赣江,顺流而下,经鄱阳湖再汇入长江,几经周折,抵达京城。
我想,要是当时在每一根木头上刻上“临江府新淦县太平乡生产”字样,现如今,人们进京参观宫殿,也许就能一睹家乡的木材早已成为华夏的顶梁柱啊!
据《知政桥碑记》记载,知政桥,俗呼棠公桥,拿埠聂棠所建。按淦志载,城北朝天门外一里许石桥,其水发源自石陂头,流出灌溪,经由二桥下入江时,棠公见祖遗基地艰于济涉,故于绍圣二年(1095)募工购石,兴建桥梁二所(上下二桥),至乾道二年(1166),为洪水所坏,棠公之子崇文复纠工重修之。淳熙十年(1183)又增之。邑侯郑桌题曰:知政桥。今下桥倾圮,唯存上桥。
拿埠这一古老的村庄,祖祖辈辈勤于耕读,勤劳朴实,历代先祖热衷善举,注重修桥补路,尊师重教,因此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时,全村人口不足百人,土地改革时,该村大部分山林耕地皆划给周边各村和国有林场,为土地改革做出来重大贡献。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是留给聂氏子孙的巨大精神财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2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