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编者按:
心向“三农”话耕耘,最是幸福丰收时。回顾2024年,黔南“三农”屡创佳绩、硕果累累,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今年2月中旬起,多彩贵州网联合黔南州农业农村局开设“丰收黔南”专栏,推出看荣誉、看县(市)、看品牌等系列主题内容,共赏黔南这片热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凝聚向农而兴、向农而行再出发的强大合力。
多彩贵州网讯 近年来,长顺县聚焦农业、农村、农民三大关键领域,深入实施“围农兴工”发展战略,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综合集成示范试点改革工作为主线,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农业强了,产业化步伐加速迈进
曾经,广顺镇海马社区“旱改水”项目点,是一片不平整、不规则的山地、洼地,因受地势、天气影响,收成不稳定。
2024年,海马社区抢抓政策机遇,以耕地提质增效为目标,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实施“旱改水”项目建设,通过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将地势高低不平的旱地,改造成“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改出了一条“绿富美”的新“稻”路。
长顺县松港千亩油种植基地
“我们按照每亩400块钱的租金流转老百姓的土地,把旱地改成良田,通过合作社来统一种植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现在旱涝都能保收,心里很踏实。”广顺镇海马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明刚说。
近年来,长顺县严守耕地红线,以实施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提高了耕种效率,还大幅提升了粮食产能。2024年,已完成高标农田建设1.32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6.97万亩,同比增0.75万亩,增长2.07%;总产10.64万吨,同比增0.61万吨,增长6.08%,端稳了百姓“饭碗”。
在摆所镇松港蔬菜基地内,冷藏保鲜库、育苗大棚、喷灌、机耕道、智能监控、农业机械以及相关附属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基地建于2015年10月,面积500亩,覆盖尅堤、肖冲、煤井等7个组。2020年6月以来,已完成马铃薯、玉米和西兰花等农作物品种试验42个,筛选出适宜长顺县种植农作物品种共28个,累计发展蔬菜种植2600亩,销售蔬菜3900吨,年均营业收入36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广东、上海、成都以及省内贵阳花溪等地。
长顺县蔬菜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的关键一招。近年来,长顺县积极做好“农”文章,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附加值,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
2024年,长顺高钙苹果、紫王葡萄、优质蔬菜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精品水果面积11.66万亩,投产面积8.8万亩,产量10.99万吨;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源源不断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
农村美了,乡村底色越来越靓丽
天蓝、地绿、水清、路净、村美……走进长顺乡村,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曾经,广顺镇四寨村关口寨路上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人居环境差。如今,谁也想不到,乡村“颜值”越来越高,群众幸福感大大增强。
“以前我们垃圾都是倒在一个大池子里,由村里面来统一收,有时候收得不及时,垃圾洒得遍地都是,现在换成了垃圾桶,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干净多了。”谈起近几年的变化时,广顺镇四寨村关口寨组村民郑明安说,现在大家卫生意识都比以前好了,基本上不会乱丢垃圾,看到垃圾还会主动捡起来丢到垃圾桶去。
长顺县美丽的梯田广风光(杨昌勇 摄影)
近年来,长顺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外兼修,重塑乡村颜值。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做法及成效获省住建厅通报表扬,并列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点培育县。
目前,长顺县已探索建立“三主三定三评”工作机制,高质量推动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全县8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690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的重要一环。长顺县因地制宜、以铺设管网的模式根治农村污水乱排现象,建好污水管网“里子”,撑起美丽乡村“面子”。
2024年,全县累计投入633万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常态化管控类村24个,治理村12个,全县农村污水治理率达49.32%,试点村付家院村和核子村污水处理覆盖率达60%。
农民富了,腰包鼓起过上好日子
农业兴、农村美,落脚点在农民富。在长顺,有这样一群农村妇女,她们时常到附近蔬菜基地务工挣钱,挣出了幸福。不管是风吹日晒,还是严寒酷暑,田间地头都有她们的身影,她们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50多岁的袁脆幺是广顺镇来远村村民,每天早上把孙子送上学后,就到位于来远村的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上务工。
“一天能摘一百七八十斤,按一斤七角算,一天有一百二三十块钱,摘多得多。”袁脆幺开心地说,“这里上班很自由,想那时来就那时来,想那时走就那时走,我一般上到下午五点,就要去接孙子放学回家。”
工人在长顺县广顺镇蔬菜基地务工
随着长顺县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彻底改变了百姓的传统种植方式,百姓不仅把土地流转了出去,还可以在基地务工,领取双份收入,鼓足了百姓的“钱袋子”。
“我家有七八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公司了,一亩八百块钱,一年也有五六千块钱,还可以在里面做活路,比以前好多啦。”同是来远村村民的宋杏芬喜笑颜开,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据了解,广顺镇来远村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1300亩。2023年,引进贵州绿格子农业开有限公司经营,采取“公司+种植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业。
“每天都有人务工,少的时候有五六十人,多的时候有八九十人,工资最少的都有三千多,最高的有五六千。”贵州绿格子农业开有限公司员工李林介绍。
长顺县水果产业
近年来,长顺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力。让群众土地流转有租金,每年每亩稳收400元到800元;基地务工有薪金,葡萄园、苹果园、蔬菜基地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天工钱超100元;利益联结有股金,通过“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年终按股分红,分享产业红利。
2024年,长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上报17688.5元,与去年同期上报数(15870.7元)相比,增长11.45%;实现全县脱贫人口持续务工六个月以上达14540人,人均工资性收入14466.98元。
如今,长顺故事仍在续写,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孕育无限可能,农业的高效增值、农民的幸福生活、农村的辉煌明天正稳稳走来。
一审:杨婷
二审:毛帝清
三审:雷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7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