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以个体生命故事见证时代发展
——评王德彰《那年那月》
□李艳敏
认识编辑界老前辈王德彰已20余年,并有幸与他共事多年。从青春懵懂到年逾不惑,笔者一直跟随老前辈学做人、学做事。近期再次品读王德彰《那年那月》(燕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丝丝缕缕的感动和感悟油然而生。
王德彰曾任《乡音》杂志主编,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帮扶年轻编辑,且热爱文学创作,笔耕不辍。在他眼中,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要“为他人作嫁衣裳”,更需要有独立的思想。基于这种人生坐标,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著述颇丰,出版了《艺术家的风采》《相思子》《名角》《谈戏说史》《燕赵十三梅·梁维玲》《艺坛往事》等多部著作。
《那年那月》是王德彰继《艺坛往事》出版后,再一次对自我文字的一次全面梳理。书中收录了他从2004年至2018年十多年间撰写的近百篇文章。这些文章篇幅长短不一,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艺界的人和事的回忆,一类是他70多年来的个人生活经历。让笔者感到亲切的是,书中多篇文章是笔者供职《乡音》《文史精华》杂志时他在两刊的首发稿。为了完成这部书的编著,彼时他虽年事已高,但工作起来焚膏继晷,勤奋程度令年轻人自愧不如。
该书共分三编,上编“行吟路上”,以亲历、亲见、亲闻的视角,记录了作者70多年的人生轨迹,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脉搏。《母亲是一盏灯》《中学时代的“走功”》《难忘那年涨工资》《不同年代不一样的春节》《戏曲史上的京津冀协同一体》……书中记录的个体的艰辛与欢乐,无不关乎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走向、人民的命运,社会担当浸透在字里行间。上编虽多写个人琐事,却以小见大,内容厚重,文风开阔,是其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生动诠释。作者出身农家,乡土大地的质朴与宽广涵养了他抱朴守拙、宽厚包容的品格。上编的文字与其人品一脉相承,质朴如玉,虽未见雕琢,却处处可见深意。
中编“走近名家”,是作者不同年代对各界名家的专访,也可以说是他的“朋友圈”。如战火中走出的文化名人路一、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家娄凝先、“荷花淀派”重要作家韩映山、魔术界翘楚李平安、专注农业科技六十余载的汤礼治……在作者眼中,这些名家有着共同的底色: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勤勤恳恳工作,无愧于职责。笔者从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道,自觉耿耿于怀之事越来越少,快乐宽容之心越来越多。作为“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愈发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下编“驿边絮语”,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哲思感悟。文章虽小,但考证有据,深入浅出,颇具可读性与知识性。作者治学严谨,其著述中从未有急功近利、敷衍成文之作,《“诗经”“诗钦”村名探源》《“赵氏孤儿案”的两个版本》《杨家将与雄县古地道》《冀中红高粱缘何不再》等30多篇文章的背后是大量史料的翻阅、查证,几十年文化知识的积淀,以及70余年人生阅历的积累,最终凝结成累累硕果。
品读王德彰老师的作品令人心生敬意。一位杖朝之年的老人,工作状态依然不怠。回顾人生之旅,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从个人视角见证时代发展,为当下的年轻人认知时代的“大历史”提供了更多可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1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