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最近看《新闻女王》羊真是被高海宁狠狠圈粉!
成熟女人散发起魅力来真是嘎嘎乱杀。
不过羊没想到,这么有魅力的高海宁还能引发外貌争议。
一些人觉得高海宁胖了老了,撑不起蛇蝎美人应有的美艳;也有人觉得内娱被白幼瘦荼毒太久,没法欣赏港姐这样健康自然的美。
有人还拉了对比图,香港女明星和内地女明星的对比相当直观。
一直以来,香港女性给人的感觉都是独立美艳的熟女形象。
但是港女真就不爱白幼瘦,如港剧中的一样爱健康、自然的成熟美吗?
港式审美和内地审美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咱们就来唠一唠~
并非一直爱熟女
——从香港小姐看港女审美偏好
香港小姐作为港式审美的风向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
港式审美,从香港小姐选美偏好中就可见一斑。
1⃣️早期审美
注重外貌和身材,审美颇具男凝色彩
别看现在的港姐选美造星机器、是审美风向标,早期的港姐选拔过程却颇具地下色彩。
第一届港姐选拔竞赛在1946年一家私人夜总会举办,在那个衣食尚忧的年代,泳装展示选美非常大胆。
吴丹凤,1947年获得第二届香港小姐冠军
如此“有伤风化”的活动自然是惹来了骂声一片,所以香港小姐选美举办了几届后就在争议声中不了了之。
直到1973年,香港小姐由tvb接手,由私办转为公办,这项活动才真正算走入了主流视野。
香港小姐也喊出了那句经典口号“智慧与美貌并存”。
1973年港姐冠军孙永恩
为了一改之前港姐给人留下的印象,这时候的港姐选拔标准会刻意“去性感化”,冠军多半是气质端正、落落大方的。
1973年港姐冠军孙永恩,面容宽方、骨骼厚钝,五官热烈不失端庄。
鼻基底的凹陷让她少了点美艳,多了点“当家主母”般的稳重。
对了,其实1973年的选美因为改革所以比较混乱,冠军更是有两位。
一位是由TVB选出的孙泳恩,另一位是由香港东方选美会选出的狄波拉——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谢霆锋的母亲。
狄波拉也是这种稳重美艳挂的长相,尤其是尖锐的眼角和下勾的鼻子带来了很强大的气场。
别看这时候的港姐选拔刻意去污名化,但审美的本质还是建立在男凝之下。
选拔的冠军基本上是集所有美好品质于一身的老婆形象。
以至于当时流行一句话“港姐冠军是选老婆,要贤淑大方;亚军是选女朋友,不妨风情万种;季军是选小妹妹,负责天真可爱就好。”
赵雅芝也是同届选手,她的面容贤良淑德,风情美艳,在当时被认为最美、人气最高、粉丝最多。
但因为问答环节紧张到结巴,就被评委判定:才智不足。
所以最后只得了第四名。
钟楚红是1979年的香港小姐竞选者,亭亭玉立、明亮动人的她一路直冲决赛。
但由于钟楚红当时年纪小穿不习惯高跟鞋,决赛时失误走错台步,也就无缘三甲。
这个时候,审美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且颇具男凝色彩。
他们既要女性阳光还要她风情不摇晃,既要她痴狂还想要她风趣又端庄。
2⃣️黄金时代审美
百花齐放,稳重且有辨识度的长相受青睐
80年代不仅是香港娱乐圈的黄金时代,更是香港文化的巅峰时期。
中西经济文化不断碰撞交汇,女性主义也发展起来。
所以这时人们更青睐有“都市感”“混血感”或者“精英感”的大气长相,并且十分看重女性的智慧与内涵。
1983年香港小姐选拔
1988年的香港小姐冠军颜霸李嘉欣,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审美缩影。
中葡混血的她继承了东方美女的娴静和西方女子的明朗。
稳妥的骨相很是大气,眉宇间些许冷傲让她艳而不俗。
年轻时候的李嘉欣或许还有些像花瓶,但成熟后骨相显露,高颧骨和紧下颌稳稳托住明艳的五官,倒是更有精英感了。
这个时期,香港小姐的冠军大多都具备这种稳重知性的都市气质,大家比较熟知的有郭蔼明,陈法蓉,袁咏仪。
四平八稳的骨相,加上明眸皓齿的五官。
现代人所厌恶的长中庭、宽下颌、低颅顶反而给她们带来了智慧与成熟,这都是夺冠不可或缺的长相元素。
而另外有一些大家熟知且有辨识度的港姐,比如张曼玉、邱淑贞、李绮红则因为“学历内涵欠缺、整容疑云、长相不够大气”等原因未能夺冠。
相比于冠军长相的稳重,这些女孩则更加幼态。
皮肉丰盈包裹感强,眼睛圆而明亮,整体比例偏短,笑起来很是娇憨。
早期的纯欲风不过如此。
这时的审美虽然也摆脱不了“男性凝视”,但也足够多元和包容,人们能欣赏各式各样的美,并且更青睐智慧和成熟的魅力女性。
3现在的审美
——丑态百出?
2000年金融危机过后的香港元气大伤,娱乐圈也不例外,香港小姐自此荣光不再。
美女是不缺的,但很多才貌双全的美女已经不想进入娱乐圈了,她们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所以,每年报名参加港姐选拔的人数都在减少。比如2017年只有131人报名。
门槛低了、基数少了,港姐也就相对平庸。
2017年的港姐冠军,同时也是“最上镜小姐”的雷庄儿,长这样。
而其他参赛者也都如网红姿色平平,没有黄金时代那样美艳。
至于席卷东亚的“白幼瘦”风潮其实也无差别地刮到了港娱,港姐候选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白幼瘦”出现。
曾经引领时尚的港姐选美,如今和内地网红自娱自乐的庆典看上去相差不大。
另一方面,官方为了迎合“多元审美”、去掉“性化女性”的罪名,有意选拔了一些综合素质强劲,但样貌平平的人夺冠。
官方试图证明自己无意消费女色、定义女性。
但所做也不过是给女性脱下一副枷锁,又立了另一块牌坊,继续用颜值框定住女性的价值罢了 。
这时香港小姐选美比赛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美”本身。香港小姐的冠军,也没能再掀起流行的风尚。
而民间审美,其实还和黄金时代的审美差不多:
喜欢偏成熟稳重、有辨识度的长相,混血感会加分。
上图1、5的热度相对高一些
港娱审美vs内娱审美
有何异同?
有人说港式审美多元,内娱审美单一偏爱白幼瘦,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先把视野稍微拉回到内娱。其实内娱的审美也并非一直如此。
20世纪80年代也是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各阶层女性的经济状况普遍改善,人们的审美也变得开放和多元。
那种留着短发健康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浓烈有力量的阳光女性。
此时的审美标杆可以参考刘晓庆、倪萍——骨相宽钝而坚毅、皮相饱满丰厚、五官比例成熟明媚。
简而言之就是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的脸。
90年代内地继续发展,外加受到港台娱乐影响,审美进一步被重塑。
这时大家的审美基本相同——能欣赏各种女性的美。
同时偏爱大气明艳、端庄成熟的脸,喜欢时髦、有精英感的装扮。
这种偏好在老照片中也可见一斑,大家的打扮很像办公楼的时髦白领~
进入21世纪以来,内地经济继续飞速发展,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
审美更是百花齐放、非常多元:包容的地母脸巩俐,自己当豪门的牡丹脸fbb、也有温柔知性的高知脸徐静蕾,灵气活泼的小狐狸周迅、甚至还有中性风的李宇春....
可以看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内娱也是对有个性、有力量的女性青睐有加的。
而“白幼瘦”的审美究竟何时开始渗透的,其实也很难说清。
但可以肯定的是,“白幼瘦”审美标准是权力结构和资本运作共同创造的。
白幼瘦的半藏森林
也许因为白幼瘦是众多限定女性的标签中最容易激发恐惧、最容易实现的,所以它被炒得最火热,喊得最响亮。
回到最初的问题本身。
港式审美和内地审美其实共通,区别也并不是很大。
如果说有区别 ,那么港娱审美受西方文化影响多一些,会更偏爱浓颜带点混血感的长相,对白不是很看重;
内娱审美受传统文化影响更深,喜欢偏知性的端正长相,对白比较看重。
其实回看文章一开始的对比图,也不过是拿黄金时代的邱淑贞,和现在的内地的某类明星做对比,其实不太具备比较意义。
但能引发这么大的争议,足以看出大家“苦白幼瘦久矣”。
其实白幼瘦本身没什么,美丽有很多种,在不妨害他人的情况下,追求年轻化的长相,打造自己喜爱的形象是个人自由。
我们难过的是,美被一个又一个的标签限制,被一种又一种的流行替代,却总是无法回归到“美”自身。
所以我们对美最直观的追求,其实都停留在了那个百花齐放、审美多元的黄金年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4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