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AI诈骗潮”真的要来了?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6-09 00:0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新华社记者 毛鑫 王成 熊丰 高亢

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10分钟骗430万元;AI虚拟人在聊天中筛选出受害者,人工接力实施诈骗……近期,多起宣称利用AI技术实施诈骗的案件引发关注。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与公安部门核实确认,“AI诈骗全国爆发”的消息不实,目前此类诈骗发案占比很低。但公安机关已注意到此犯罪新手法,将加大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技术反制和宣传防范。

专家表示,随着AI技术加速迭代,由于使用边界不清晰,涉诈风险正在积聚,需要高度警惕。

“换脸”式诈骗引发焦虑:你会被亲友的脸骗到吗

近日,内蒙古包头警方通报一起利用AI实施诈骗的案件,福州市某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据通报,骗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熟人实施诈骗。

该案披露后,不少报道称需警惕“AI诈骗潮”到来,并曝光多起类似案件。如江苏常州的小刘被骗子冒充其同学发语音、打视频电话,小刘看到“真人”后信以为真,“借”了6000元给骗子。

那么,“AI诈骗潮”是否真的到来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AI在技术上确实能做到换脸、拟音,但被用来进行“广撒网”式诈骗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一位被列入公安部专家库的民警告诉记者,这类诈骗如果得手必须做到:收集到被换脸对象的个人身份信息、大量人脸图片、语音素材,通过AI生成以假乱真的音视频;窃取被换脸对象的微信号;充分掌握诈骗对象个人身份信息,熟悉其与被换脸对象的社会关系,综合作案成本很高。

他认为:“相关报道对一些案件的典型细节描述不够准确。AI涉诈案件仍属零星发案状态。”他说,成熟的类型化诈骗犯罪往往具有在全国多地集中爆发的特点,但当前没有成规模的AI诈骗类案件发生。

公安机关研判,近期网上“AI换脸换声诈骗在全国爆发”传言不实,全国此类案件发生不到10起,但该动向值得高度关注。网上一键换脸功能的App、小程序有技术滥用风险,需要加强技术防范反制等工作。

AI进入快速迭代期,涉诈犯罪风险正在积聚

“当前AI技术发展来到螺旋式上升的拐点,未来几年技术迭代将会按月计算。”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说。

工信部信息显示,伴随AI技术快速发展,合成技术门槛持续降低,逐渐向低算力、小样本学习方向演进,利用手机终端即可完成,对算力和数据的要求下降明显。同时,随着AI大模型的技术加持,正逐步由面部合成向全身、3D合成发展,效果更加逼真。

国家开发投资集团特级专家、厦门美亚柏科AI研发中心总经理赵建强表示,AI技术正加速向网络诈骗、虚假信息、色情等领域渗透。如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假冒明星、公众人物生成视频图像,吸引网民。此外,AI技术也可能被用来规模化地实施违法犯罪,如批量、自动维护网络账号,发送虚假信息,模拟人工在线聊天等。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AI技术不再是实验室的半成品,引发热议的“换脸”“拟音”技术已有较成熟的开源软件,使用门槛低。

记者注意到,网络上不乏AI换脸教程。在国内某知名App上输入“换脸”,弹出的高频检索记录显示有“换脸软件”“换脸App免费”“换脸视频怎么做”“换脸算法”等。一条名为“史上最强AI换脸软件正式上线了!技术门槛大大降低”的链接,介绍了一款换脸软件,通过视频演示教程,手把手教授如何使用。

“老话说‘眼见为实’,但今后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虎城表示,未来涉及AI合成技术的诈骗、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和肖像、名誉等民事侵权问题可能逐步显现。

“从现有案例看,这些技术已被不法分子利用。如假冒明星换脸直播、一键脱衣、造谣、制作色情视频等。虽然AI诈骗案件未成气候,但这一趋势值得关注,必须提早防范。”一位反诈民警说。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少量图片、音频信息合成特定视频,利用人工智能模型批量设计诈骗脚本等成为可能,客观上降低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难度,AI类新型犯罪爆发可能性进一步提升。

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AI技术发展立规划线

中国移动信息安全中心品质管理处副处长周晶告诉记者,近年来,国际国内各界在积极探索深度合成技术的有效治理路径,研判AI技术给社会带来的风险和潜在威胁,正设法将AI技术发展纳入一定规则中,做到安全可控。

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强AI反制技术研究,“以AI制AI”。一些科技公司正加强对图像、声音伪造技术的反制研究,在公安、金融的视频认证场景已有应用。有一线民警建议,要加强AI安全技术应用研发,将AI技术应用于犯罪识别、预警、对抗中,实现以“白”AI对抗“黑”AI。

其次,加强源头治理和行业引导,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法律、标准、规则,为AI技术发展保驾护航。

“数据是AI犯罪的源头,保护好公民的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AI违法犯罪的能力。”熊辉说。

中国互联网协会监管支撑部主任郝智超建议,AI技术发展还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来划红线、踩刹车。需进一步加强对个人隐私数据泄露问题的关注,明确信息监管红线,对AI技术的研发、传播、使用做到有规可循,并根据技术发展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对技术服务商行为的规范引导。

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反诈宣传。熊辉表示,未来AI可根据大数据创造出无比接近真实的“真实”。“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改变大众观念,让人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力。”他说。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与公安机关在通讯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的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公安机关会同相关部门与诈骗分子斗智斗勇,不断研究调整打击防范措施,确保始终保持主动权。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将强化监管执法,积极会同网信、公安等部门,督促企业健全完善深度合成信息管理及技术保障措施;鼓励技术攻关,凝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提升深度合成风险技术防范能力;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深度合成技术相关行业标准、行业准则和自律管理制度,督促指导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制定完善业务规范、依法开展业务和接受社会监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9 05:45:2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小心“AI换脸”,已有515人落网!
一公司法人代表被骗子利用人工智能“换脸”技术诈骗430万元,某单位一工作人员被“假领导”诈骗近98万元……近期,多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引发关注。冒充身份类、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刷单
2023-08-12 10:43: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不法分子不断翻新诈骗形式与作案手段,各地公安机关——全链条打击,遏制电诈上升态势本报记者 张天培《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8日 第 11 版)客人点
2023-06-28 05:48:00
滨州公安:保持对电诈犯罪的凌厉攻势,破获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数大幅提升
...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副支队长路俊林介绍,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多发,已经成为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滨州市公安机关认真落实“四专两合力”工作要求,协同推进“打防管控宣
2023-11-16 09:01:00
挽损1080.9万元!贵州公安“全链条”侦破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25日,遵义公安成功侦破一起“全链条”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抓捕各犯罪链环节涉案人员38人,打掉洗钱团伙3个,诈骗引流团伙、取现团伙各1个,全额挽损1080.9万元。涉案手
2023-11-02 11:16:00
...东等地同步开展收网行动,成功打掉一个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开发和维护诈骗App及网站的新型技术犯罪团伙,捣毁窝点2处、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初步核实该团伙开发和运维的10余个
2024-03-26 19:44:00
境外电信诈骗案例曝光
...过不显示归属地或者号码前加“0”的电话一看就是境外诈骗电话直接挂掉,理都不理但你知道吗?即使是显示为“本地”的号码也有可能是骗子从境外打来的GOIP就是他们的工具案例一202
2022-12-22 13:52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公安局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循化县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形势和多发高发典型案件,介绍循化县公安局打击治理成效,并就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2023-08-25 00:03:00
电信网络诈骗?深圳公安教你见招拆招
...网友们常言道:你觉得自己很聪明从来没遇到过电信网络诈骗?错!错!错!那是因为你还没遇到适合你的诈骗网络婚恋交友多陷阱,被骗感情被骗钱;冒充网信办加公安局,担惊受怕还被骗钱;点
2024-06-06 10:23:00
警惕枣庄市五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类型 做到“坚决不转账”
...推进破案攻坚、专项打击、预警防范,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高发态势,提高打击质效。启动市、区(市)两级公安机关侦查中心建设,构建市局、分(市)局、派出所三级联动,反诈中心
2023-11-18 12:09: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