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老父老母身体硬朗,每逢过年,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希望能回家与他们团聚。但这年小年过后,父母开始每天逼着弟弟视频联系我们,询问何时到家。我感到为难,便随口说腊月28日会回去。母亲接着追问是否能带着俊儿回去,她说已经几年没见过俊儿了,非常想念这个大孙子。这次过年一定要让她见见,因为她年岁已高,见一次少一次。
母亲的话让我几乎忍不住泪流满面。我只能答应母亲,一定会带着俊儿回家过年。
但心里却没底气。俊儿是我唯一的儿子,也是母亲从小带大的长孙,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但最终,我们养出了一个让我们束手无策的孩子。每年提起他,我和老伴都感到无措。因为他的存在,过年成了我们的负担。我害怕亲朋们问起他的近况,更担心他成为大家谈论时骄傲自豪的对象。
这样下去,我们都不知如何是好。我只希望这次能带着俊儿回去,让母亲安心。但愿他愿意。
我和妻子都是九十年代初从农村考大学走出来的。后来又读了硕士,留校当了大学老师。妻子是我邻县的老乡,同一年到校,因为相互有好感,我们顺其自然地恋爱、结婚、生子。
结婚后,我们商量着先不着急要孩子。家境一般,工资不高,需要精打细算。我们打算先专心工作,攒点钱,等我升上副教授再考虑要孩子。然而,当时信息不发达,我们对避孕等措施一无所知,结果不知不觉中就怀上了。
我为了事业更上一层楼,刚考上了X大的在职法学博士,准备下一年九月脱产攻读。得知妻子怀孕,我们着实有些手足无措。考虑到我要去读书,妻子一个人带孩子辛苦,我建议她去做流产,但她犹豫不决。她说她来自农村,有着坚韧的性格,如果孩子来了,她舍不得放弃。她相信,如果孩子出生后,我母亲过来帮忙,她应该能照顾好。
幸运的是,母亲一口答应过来照顾孩子。这让我们松了口气。
妻子继续上课,专心养胎。1997年4月,她顺利地生下了我们的儿子,取名俊儿。
我父母乐开了花,长孙如心头肉。他们义不容辞地接下了带孩子的任务。
那时候,大学老师工资不高,我在外进修,除了基本工资,其他收入微乎其微。家里突然多了三口人,孩子还要喝奶粉,日子过得很紧张。我只能努力攻读博士,争取早日毕业。
妻子外表温柔,内心却有着坚强的一面。为了养家糊口,她不仅上课,还担任班主任,周末找兼职。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幸好那时我们还年轻,在我攻读博士的三年里,她一直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然而,这样一来,她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儿子。小家伙断奶后,就跟着奶奶睡觉,与我们俩一点亲近感都没有。
每次我回家,他总是站在奶奶身边,眼神警惕地望着我。我试图抱他,但他似乎并不太愿意。
当时我们都只是笑笑,觉得这小家伙挺害羞的。
随着我博士毕业后迅速拿到副教授职称,作为家中的男性,我深感肩上的责任。在高校教师的位置上,我知道要想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顺利,就得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因此,平时我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很少有时间在家。
妻子这些年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和赚钱上,没有太多时间写科研论文。她只是一个硕士,并且一直未能评上副高职称。她很不甘心,于是和我商量,想要去附近的一所名校读在职博士,导师已经联系好了。
我当然毫不犹豫地支持她。
只是直到那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许我们都认为,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父母也不是经常在身边,但我们不也长大得健康、发展得不错吗?
于是在儿子读小学五年级之前,他妈妈忙着读博,我忙着科研和教学,爷爷奶奶一直在照顾他。每天晚上的作业本需要签字,我才会看一下他的作业,问问上课情况。他总是我问什么他答什么,几乎不主动说话。那时候的小学课程对他来说似乎并不困难。
直到他妈妈博士毕业,父母因为要照顾弟弟的孩子回到老家。这时候,我们才开始真正地接手儿子的学习和生活。
突然发现,儿子起床穿衣服都需要人伺候,而且常常发脾气,尤其是在吃早饭的时候,总是板着脸。尽管他中午会回家吃饭,但经常会突然发脾气,说妈妈做的饭难吃死了。有一次,他妈妈实在忍不住骂了他,我看着他倔强的样子,气得也动了手。结果,他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砰的一声关上房门,我们拍门他也不肯开。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向他道歉,承诺再也不会对他动手动脚,他才肯开门,并答应去上学。那天晚上回家,他看起来情绪低落,吃饭和做作业倒是没有什么问题。
第二天早上,他自己穿好了衣服,但房间却乱得像个炸弹现场。我们不敢再刺激他,默默吃完早饭后,我顺便把他送到学校门口。
然而,九点的时候,班主任打来电话问俊儿为什么没来上学。我当时愣住了,明明我送他到学校门口了,这小子怎么又不见了?
我们急忙四处打电话,寻找他的踪迹。直到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他在同学中没有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老师说他平时很乖巧,不惹事,但也不爱说话,也不和同学们玩。
我们猜想他可能跑去老家找爷爷奶奶,所以赶紧去了火车站。果然,小家伙正在购票处徘徊,但因为没有户口本,无法买票。
我和妻子都有些急得不知所措,结果他一看到我们就想逃,我只好紧紧抓住他。他拼命地挣扎着,哭着喊着说我们从小就不要他,只有爷爷奶奶对他好,他想回去,不想留在家里。妻子听了当场哭了起来。
他妈妈哭得厉害,他才勉强答应跟我们回家。
自从那次以后,我们再也不敢轻易责备他,只能一直忍耐着,时时刻刻都温柔地哄着他。发现他还算勉强能读书,其他的事情就随他去了。他想吃什么,他妈妈就费尽心思给他做,衣服、鞋子弄脏了,她妈妈也不好多说,只能笑着天天给他洗,他的房间乱得像个动物窝,但我们说了也没用,只能让他妈妈去收拾。
妻子心情很差,我也很无奈,只能安慰着她。孩子的青春期来得早,再加上我们从小管教得少,爷爷奶奶都太惯着他,孩子对我们产生了隔阂,现在只能顺着他慢慢来,不能着急。
然而,这种顺着他的方式,似乎直接养成了一个废柴。除了读书,他什么都不会做,也不愿意去做,连和我们沟通都不愿意。
经过我们全力的服务和关注,他总算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中学时光,高考时也表现不错,顺利考上了一所离家很近的普通本科大学。
我以为儿子上了大学就会变懂事。
然而,第一个学期结束后,他居然有几门课挂科了,与老师沟通后才知道他沉迷于玩游戏,经常旷课。我差点被气得脑子都短路了,老婆也因此病倒了一场。
从那时起,我们才开始苦苦反思,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想尽办法让他戒掉游戏的痴迷,可他不管你怎么说,都装聋作哑,真能气死人。
最后还是他妈妈提出要辞职陪他,他才勉强答应按时上课,保证大学毕业。
然后,在我们的监督下,他勉强在大学三年半后毕业了。
毕业后,正值疫情期间,其他的孩子要么积极准备考研究生,要么开始找工作,可他却什么也不做,整天宅在家里,完全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
我们想尽了办法,骂过他,哭过他,但他总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我们找了以前的同学帮忙,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但他连去试一试都不愿意。
我们硬拉着他去看心理医生,结果他在心理医生面前表现得很正常,只是觉得这个社会太虚伪,不值得信任,他只想安心呆在家里。但即使在家,他也是什么事都不做,他的房间乱成了一团,衣服要不是我们催他换洗,他可能会一直穿着不换。
我们想,即使是在家里也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吧,难道不能意识到有一天我们会不在了,他怎么办?
于是我们告诉他,从今往后我们不在家做饭了,到学校食堂吃饭,他要自己解决温饱问题。本想逼着他饿了自己出门买饭吃,结果他却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后来饿了就在网上订外卖,买了方便面,天天泡着吃。
看他这样子也不是办法,只好又恢复原状,继续照顾着他。
妻子因此严重失眠,我也是心头疾病缠身。
我们俩自己都说起来教育别人的道理,可现在连自己的孩子都管教不好,实在没脸再对学生指手画脚了。我们竭力想让儿子在职场上有所作为,但现在看来,他似乎失去了进取心。
每年一到过年,由于老父母还健在,我们总得回老家陪伴他们过年,但儿子死活不愿意。每次临走前,只好给他准备些食物,让他自己在家里解决。
对于父母,我们不得不编造理由,说儿子工作繁忙,没法回来。幸好儿子对爷爷奶奶还是有些感情,我们只能要求他给爷爷奶奶视频拜年。
每逢过年,父母亲友总是问起儿子的工作、恋爱情况,甚至婚姻打算,这让我们非常尴尬。每次都像受刑一样,只能编造谎言应付过去。由于这些状况,我们也没心情在老家多留,通常初三就会匆匆回来。可是每次回来,看到儿子那种无所作为的状态,我们就感到非常郁闷。
今年再次接到父母的电话,我们想着多年没回家,老人们也是见一次少一次,便努力说服儿子回去看看爷爷奶奶。
然而,不管我们怎么劝说,儿子就是不肯回去。最后我实在没办法,只好说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很想念他这个从小带大的宝贝孙子,才勉强得到他的答应。
但他告诉我,在老家,他不想被亲戚们问及工作、感情、婚姻等问题,他只想过自己的生活。
我试着问他是不是因为自尊心无法承受,但他只是沉默不语,然后又退回自己的房间打游戏去了。我问他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他说他打游戏也能赚钱,让我们别担心,即使我们不管他,他也不会饿死。但我怎么可能完全相信他呢?
后记:
今天是腊月28日,我们终于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儿子穿着整洁的新衣服,看起来挺帅气的,精神上也没什么异常。但我内心却十分忐忑不安,不知道这次过年,他能否像个正常的年轻人,至少给爷爷奶奶一点安慰。
我的妻子对我说,希望这次回家能给儿子一些触动。我们已经决定不再隐瞒,让儿子的情况暴露在亲戚们面前,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勇敢面对。
我只希望这次回家能唤起儿子心中残存的自尊,让他有勇气踏入社会。
时至今日,我唯一的祈求就是,将来他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要整天窝在家里,好像生活在真空中一样。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作为父亲,责任重大。尤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培养出这样一个儿子,即使职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就,也难称之为成功和幸福。但事已至此,除了面对,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5 1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