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守护“一粒种子”,南湖菱种质保护出实招
“菱”辟蹊径护种新生
■记者 谢梦骑 通讯员 殷启涛
本报讯 “今年气候适宜,菱产量上涨,价格就下来了,但整体效益比去年好上不少。”昨天上午,南湖区大桥镇懿加家庭农场的经营主王文娟清晨刚采收的菱,就被上海的客户订购了一大半,前来农场收菱的商贩络绎不绝。
随着南湖菱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南湖菱的上市期如今可以从5月中旬持续到10月,比2015年以前足足延长了3倍多。记者在南湖区各地的农贸市场转了一圈,发现很多蔬菜摊位都摆上了红红绿绿的菱,前来买菱的市民不少。
“菱被称为‘水中花生’,其营养价值可与坚果相媲美,做家常菜还很下饭,深受本地市民青睐。”三水湾农贸市场的摊主陈先生说,5月菱刚上市的时候,最高批发价每公斤30元。
在各种菱当中,南湖菱是国内唯一的“无角菱”品种,也是嘉兴唯一以“南湖”命名的特色农产品。2009年南湖菱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0年通过“嘉兴南湖菱”地理标志认证,2022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但即便南湖菱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和响亮的名头,也面临着种质和产量衰退的现实。
近年来,南湖菱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存在衰退风险。上世纪30到60年代,嘉兴种植面积最高可达9000余亩,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种植面积开始逐年下降。
“一方面源于近年来全市强化湖荡整治,禁止在外湖荡种植南湖菱,避免造成水体污染、堵塞河道,所以杜绝小规模种植;另一方面用工成本提高造成效益下降,农户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导致南湖菱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南湖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保护南湖菱这一珍稀种质,南湖区农业部门一直在通过技术和政策引导等手段,在环保和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平衡点,壮大地方农业特色产业,擦亮嘉兴南湖菱这张“金名片”。
目前,南湖景区内保留了一片面积仅5亩的菱塘,供游客观赏、开展青少年研学等。除此之外,在新丰镇、大桥镇,一些家庭农场转变原有单一的水产养殖模式,探索高效复种栽培模式,以及菱田套养乌鳢、草鱼、小龙虾等立体生态种养技术。
南湖区还通过引导种菱大户建立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供、销产业化经营格局,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种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乡愁文化打造和功能食品开发等举措,同时依托文旅产业融合,南湖区延伸菱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南湖菱的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南湖菱的综合效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