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骆驼精神”的艺术呈现 | 评广播剧《党和人民的“骆驼”》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0 23:11: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骆驼精神”的艺术呈现 | 评广播剧《党和人民的“骆驼”》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同志(1945年6月1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任弼时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在毕生的奋斗中展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德,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被形象地誉为“骆驼精神”,滋养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贵州广播电视台、深圳市委宣传部出品的《党和人民的“骆驼”》,是第一部以任弼时为主角的广播剧。这部3集广播连续剧讲述了任弼时16岁投身革命,直到1950年去世的30多年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艺术地再现了他刻苦坚韧、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光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有着骆驼一样性格的坚强战士的精神品格。

“骆驼精神”的艺术呈现 | 评广播剧《党和人民的“骆驼”》

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作品“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该剧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青年时代的任弼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积贫积弱而又腐朽黑暗的旧中国,他为了追求真理、改造中国的理想而投身革命,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狱,受尽各种酷刑,尤其是惨无人道的电刑,身体受到极大的损伤,40岁以后病痛缠身,都跟这两次坐牢有关系。两次坐牢所受的酷刑,都没有丝毫动摇任弼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忠贞的理想信念,一个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形象基调由此奠定。第二集里,在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中,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贵州甘溪遭敌重创而身陷绝境,正身患疟疾而发着高烧的任弼时,坚持不坐担架,拄着一根木棍行军,还对战士们说:“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谁需要特殊照顾。”他处变不惊,镇定指挥,终于使部队脱困,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黔东胜利会师。正是这长征路上的淬炼,使得一个为了自己认定的目标而坚忍不拔、负重前行的“骆驼”形象进一步丰满了。1936年7月,任弼时、贺龙等率红二、六军团与张国焘、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在川西甘孜会师。当时的张国焘仍在自封“主席”、分裂党中央,任弼时坚决而巧妙地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作斗争,终于迫使张国焘交出了党中央的密码本,让红二、六军团联系上了9个月前已胜利到达陕北的党中央。随后,他耐心地说服张国焘等,让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会合红一方面军。可以说,在中国革命的一个关键时刻,对促使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消弭纷争增进党内团结,任弼时功不可没。在第三集里,已成为“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因病到陕北钱家河休养,可他根本闲不住,带病坚持工作。他在钱家河周围30多个村子进行土地改革的调研,写出了长篇报告《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交给中央,经中央批准作为指导性文件印发全党,及时纠正了土改中“左”的错误,保证了土改工作健康稳定地推进。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生动诠释了任弼时“饿肚子饿不掉为群众服务的这颗心”这句名言的深刻内涵,朴实无华而震撼人心,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骆驼”的光辉形象跃然而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艺术的生命力,首先就在于以情动人,诚如歌德所说:“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罗丹更是直言:“艺术就是情感”。该剧的情感表达是到位的,将一些历史事件用任弼时个人的爱情、亲情等巧妙地进行情感化处理,这种人之常情使听众易于接受且深受感动。第一集开篇,任弼时在上海登船远赴莫斯科,开启他的革命生涯,未婚妻陈琮英来送行,二人深情告别。陈琮英为任弼时精心编制的两双毛袜子,寄托了无限的浓情厚意。几年后任弼时回国,与陈琮英在上海结婚,他拿出了一直保存着的那两双象征着爱情的毛袜子,对妻子说“爱情加上信仰,就可以永恒。”第二集里,1934年8月任弼时率红六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开始长征,因为纪律的规定,夫妻二人只能将三个月大的儿子送到老乡家去寄养。悲情的音乐声中,孩子正咿呀学语,老乡已等在门外,陈琮英最后一次给孩子喂了奶,终于忍不住痛哭起来。听到此处,听众的心已被深深触动,思想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一场催人泪下的情感戏,可以说是全剧的一个高潮。任弼时为革命公而忘私,带头遵守纪律,舍小家顾大家,这种崇高的精神品德,感染人,教育人,也激励人。1938年党中央派任弼时到莫斯科共产国际去工作。一天晚上他正在埋头写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延安传来:他母亲病逝了!忠孝难以两全,之前父亲去世时任弼时因为工作没能回乡奔丧,现在母亲病故,依然不能前往,真教他肝肠寸断,忍不住放声大哭:“我真是大不孝啊!娘,儿子不孝啊,儿子给您磕头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革命者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任弼时哀伤的哭声,一定是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

广播剧被称为“看不见的戏”,是声音综合艺术,全凭声音总谱上的人声、音响、音乐来叙事、表情、达意。该剧的声音语言是娴熟而精致的。文学剧本首先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台词基础,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规定情境,准确、简练又生动形象。配音演员的演播也十分得当,尤其是为任弼时和陈琮英配音的演员,吐字归音精当,以声传意,声情并茂。方言的使用也是该剧的一个特色。在第三集,剧中的毛泽东说“湘普话”,周恩来说“津普话”,让人一听就识别了人物身份;陕北钱家沟的村干部们说的是陕北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混合录音、剪辑时,对一些声音的编排很有艺术性。比如第三集里任弼时因病不能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周恩来让其大女儿任远志代替出席这件事,以任远志、任弼时父女二人隔空“心灵对话”的方式来呈现:任远志说:“爸爸,您知道吗,开国大典就要开始了!”声音叠压,切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原声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天成立了”!下面接任弼时的声音:“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样的声音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极富艺术创造性。此外,原创主题歌《我爱的中国》也为该剧增色不少。主题歌旋律变奏之后贯穿始终,剧尾才完整地唱出来:“我爱的中国,你也深深地爱着我。你是我开花结果的辽阔,我是你不屈不挠的传说……”

在“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广播剧《党和人民的“骆驼”》创作录制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贵州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等播出。该剧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品质而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艺术地呈现了46岁英年早逝的任弼时伟大光荣的一生,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他为党为民坚韧负重、埋头苦干、奉献一切的“骆驼精神”——“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这是叶剑英元帅对任弼时的评价。“骆驼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传诸后世,光耀千秋。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文/李俊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1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用一生的奉献,谱写一曲千古绝唱 | 评广播剧《党和人民的骆驼》
...的美称。由贵州广播电视台与深圳市委宣传部联袂制作的广播剧《党和人民的骆驼》(导演:王斯乐,编剧:牛金瓶杨卿饶陈臻),将主人公任弼时比作“党和人民的骆驼”,可谓剀切。任弼时是伟
2024-06-21 20:41:00
“向南,向深,向远” 广播连续剧《深海一号》为你讲述何为国之重器,民之后盾
...表国家的综合实力,又是凝聚民族精神的象征。四集连续广播剧《深海一号》讲述了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诞生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在维护国
2024-04-07 21:30:00
广播剧《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新时代新闻理想
...小时,借助手机移动网络应用,随手打开一部有声书或者广播剧,戴上蓝牙耳机静静欣赏,不费眼,不费力,动听动情,悦耳悦心,成为我打发空闲的最好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收听,我发现海
2024-08-14 17:00:00
长影打造“声音大片” 首批红色经典电影广播剧制作完成
...力量,由长影译制片倾情打造的“长影百部红色经典电影广播剧”首批作品已经录制完成,包括《保密局的枪声》《党的女儿》《董存瑞》等在内的10部广播剧,将于近日在吉林广播电台有关频率
2024-04-10 19:07:00
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传递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应妮)广播剧《没有翅膀的飞翔》专家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该剧以“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陈兹方为原型,讲述
2024-05-30 10:30:00
...走在时代前列的人。近日,历时三年打造的青少年励志微广播剧《新时代的芳华——黄文秀》发布会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据悉,《新时代的芳华——黄文秀》微广播剧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
2023-07-20 18:25:00
这部剧,为711人立传!
...市广播电视台根据真实事件创作剧本,自编、自导、自演广播剧《41号信箱》。 广播剧《41号信箱》故事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崔大明、杨朝军、李桂芳等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汇聚到711矿
2024-11-29 22:24:00
广播剧《青春大陈岛》研讨会杭州举行 专家称年轻化是亮点
...,是该剧亮点,这为大陈岛垦荒精神赋予更年轻的意义。广播剧《青春大陈岛》海报。刘星辰供图大陈岛,是一座位于浙江台州东南20海里,仅有15平方公里的海岛。60多年前,467名青年
2024-05-29 18:34:00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单位联合出品,由卢静等编剧的4集广播剧作品。全剧是新文科创作实践的优秀作品,融合考古学、医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跨越从民国到当下的历史激荡,从顺山集文化出发,
2024-06-22 12: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