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915年10月, 18岁的徐志摩和15岁的张幼仪举行了婚礼。
对于这桩婚姻,徐志摩表示他是“媒妁之言,受之于父母”。言下之意,自然流露出不少委屈。
用世人的眼光来看,张幼仪是上海巨富的千金,家中不仅有万贯家财,而且她的几个哥哥都在政府机要部门做官,其社会地位和身份都不容小觑。而徐志摩虽说家境也不错,但显然还是有高攀之意。所以张幼仪嫁到他们家来,该算下嫁。
张幼仪出身于高门大户,见识自然和普通女子不一样。再加上家里比较开明,因此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还在江苏省立女子师范,接受了不少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教育。
但是,知书达理的张幼仪却在徐志摩眼里一无是处。他鄙夷地认为,这个妻子只是一个土包子。但为了满足抱孙心切的父母,他还是和张幼仪过了3年的夫妻生活。长子徐积锴出世后,他便像完成任务一样出国留学去了。
徐志摩本以为此去海阔天空,但他不久便收到张幼仪二哥张君劢的信件。张君劢在信中严厉地提出,夫妻两地分居不利于婚姻,要求徐志摩应该将张幼仪接到身边陪读。
其实在张君劢之前,徐志摩的父母便有意帮助他们带孙子,让张幼仪到国外照料他的起居饮食。
在双方家长的一再干涉下,徐志摩只得不情不愿地把张幼仪接到身边。
但是此时的徐志摩全然不顾已是人夫人父的身份,正热烈地追求着名媛林徽因。所以不管张幼仪如何曲意取悦他照顾他,他都视如敝帚。
尽管是敝帚,在徐志摩这一方看来,在生理需要时也尚可一用。当张幼仪告诉他怀孕的消息时,他却不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并要求张幼仪打掉腹中的胎儿。见张幼仪不同意,他索性再次抛下张幼仪,一走了之。
这次,张幼仪被抛在异国他乡,语言又不通。种种艰难,让张幼仪不得不坚强起来。适逢二哥张君劢在法国求学。无奈之下,她只得向其求救,这才得到妥善的照顾,顺利地生下了次子彼得。
孩子生下后,徐志摩出现了。
然而徐志摩并不是来看望初生的儿子,而是来办理离婚手续的。
对于才生产完不久,身体还很虚弱的张幼仪来说,尽管她接受了一些西方思想,但毕竟生活在中国,双方又都是地方上有头脸的家庭。再说,以当时的社会来看,离婚后的女人,往往是世人鄙夷的对象。就像鲁迅对朱安,明明是母亲给他的礼物,虽然不喜欢,却考虑朱安如果离婚,似乎很难再有新的生活,所以不得不养着她。
徐志摩没有鲁迅的情怀,他一心要迎娶林徽因,所以急着摆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的张幼仪。
他拒绝张幼仪提出要先知会父母的建议,逼着她在离婚材料上签下了名字。
徐志摩没打算承担养孩子的责任,张幼仪只得自己生自己养。好在家境殷实,兄长又疼爱她,因此她尚有依靠。还能把彼得交给保姆照料,而她则在德国攻读幼儿教育。
在德国读书的几年里,张幼仪非常勤奋好学,德语也说得极好。就在她以为生活慢慢好起来时,彼得却染病夭折。
家人担心张幼仪承受不住丧子之痛,将她接回上海。
在家人的陪伴下,张幼仪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先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后来又受人之托,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由于她很懂得经济,于是又出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身兼多职的张幼仪,很快就展示出了她在生意和财务方面的能力,在商场上所向披靡,并涉及股票期货等。很快,她就积累下丰厚的资金,成为当时职业女性的典范。
随着抗战爆发,人们都忙着四处躲避战乱。精明的张幼仪却利用丰富的人脉关系,囤积了一些军用染料,并借机发了一大笔财。
1949年,张幼仪迁居香港。
在香港的时候,她的邻居苏纪之对她颇有好感,并向她展开了攻势。
说起来,苏纪之也是离异有子女的人,相似的经历让苏纪之更懂得张幼仪的孤单。
张幼仪素来是个冷静的人,何况此时她已是53岁的年纪。所以,在苏纪之向她求婚时,她还给兄长和儿子写信,分别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得到大家的赞同后,才同意嫁给苏纪之。
这段婚姻让张幼仪颇感欣慰,苏纪之对她的体贴呵护,让她享受到了做女人的幸福和快乐。
1972年,苏纪之病逝,张幼仪再次迁往美国,与儿子同住,直至1988年病逝,卒年88岁。
离开徐志摩后,张幼仪就变得独立自主起来,最终她主导了自己的人生。
(参考史料:《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7 1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