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封面深镜|2023“上九天揽月” 为什么我们要在月球留下足迹?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6-07 18:22: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九天揽月星河阔,月之皎洁神秘,留给人类无穷的想象。

封面深镜|2023“上九天揽月” 为什么我们要在月球留下足迹?

月球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晴空下的明月美妙绝伦,更包含着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的终极目标。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将“上九天揽月”的神话传奇变为现实,让中国人的脚印留在月球,在未来,我们究竟能在月球上做些什么呢?

封面深镜|2023“上九天揽月” 为什么我们要在月球留下足迹?

古有嫦娥奔月传说 现有嫦娥探月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下一步就是载人登月,不久前在国博也展出了载人登月飞船和登月舱,这个是一个合理的进展。”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中国空间站建成之后,要工作 10 年以上,在近地轨道开展科研,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对航天技术起到推进作用,其中就包括探月工程。

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始于2004年,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在月球背面,有一个直径长达 2480 千米的巨大盆地——冯·卡门环形山,是在 40 亿年前月球受到撞击后留下的。但是由于潮汐锁定,国人从未亲眼见到过月球背面真实的样子。

封面深镜|2023“上九天揽月” 为什么我们要在月球留下足迹?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001号。(图片来源:网络)

2018 年 12 月,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由长征三号乙改进Ⅲ型运载火箭(遥 30)发射升空,前往月球背面的冯·卡门环形山。这是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同时也是人类首次在月球的高纬度极地着陆,也是人类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不过这次登月,嫦娥四号并没有能力采集土壤或岩石样本返回进行研究。

“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让我们对月球背面的探索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欧阳自远院士曾在星空讲坛中直言,在后续的探月工程中,主要任务是建立月球科研站,而后进行载人登月,最后再建设月球基地。“在 2030 年,我们将基本完成无人探月工程,随后将在月球上建立一个科研站,这个科研站大约在 2035-2045 年间建成,实现人类长期的月球驻留,将进行较为全面的大规模的科学探测、技术实验、月球资源的开发和月球环境的利用。”

若回顾中国探月工程走过的十九年,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绕”“落”“回”虽旅途艰难,但“六战六捷”的征途辉煌,成果丰硕:获取了分辨率7米全月图、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质剖面图;填补了月球背面甚低频天文观测的国际空白;带回了1731克月壤及大量月球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带动了空间物理、空间天文、行星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载人登月圆梦之前 需要哪些硬核科技傍身?

月球有丰富的资源,如稀土、铁、钛等,虽然没有大气包裹的月球,环境较为恶劣,但却有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然而对月球的探索,是一项极为庞大复杂、科技含量极高的工程,若想成功实现探月梦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工业、军事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实力缺一不可。

据庞之浩介绍,对即将开展载人登月准备工作,包括以下这几方面:一是要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它的推力就很大了,可以把登月飞船送上天;二是研制载人登月飞船,将在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以承受更多的引力环境。“当然还要研制登月舱,对登月的航天员进行选拔培训,所以无论从登月的硬件到航天员的选拔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2020年,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曾成功实施高速再入飞行试验,并从8000公里的高度返回地球。

三年过去,新一代载人飞船也有了新的进展。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领域副总设计师黄震介绍,目前,中国载人登月着陆器的舱壁厚度创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纪录——仅为1毫米。

航天器的舱壁厚度是决定其结构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过去的航天发展中,舱壁厚度一直是一个技术难题,因为它需要在保证结构牢固性的同时尽可能减轻载荷重量。通过完成上百次的迭代和相关实验,航天器的整个舱壁厚度达到1毫米左右,不仅要保证航天员在月面上的工作安全,还要设置里面舱内的环境。

载人登月梦 需要动力先行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我国载人登月火箭主力发动机,130吨级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完成上台后的第六次试车,试车取得圆满成功。发动机累计试车时长达到3300秒,再次创造我国百吨级发动机单台试车新纪录。

什么是“火箭发动机点火试车”?这是发动机点火并验证其设计方案合理性和工艺可靠性的过程,这是任何一型发动机研制和交付等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所谓“试车”,其实种类多达几十种,会贯穿发动机研制前后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试车都有不同的意义,点火时长也从几秒到数百秒不等。

封面新闻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该发动机是进入研制交付并行阶段后的第一台研制产品,肩负着产品技术状态固化后的首次寿命极限摸底考核。地面极限摸底是暴露产品薄弱环节的必要及最重要的技术途径,也是验证产品工作可靠性的最有效措施。

作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火箭的核心部件,该发动机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性能及可靠性。130吨级泵后摆液氧煤油发动机自研制以来,格外注重产品的极限摸底考核,暴露出多项技术薄弱环节,并采取了有效的技术改进,提升了产品的本质可靠性,研制团队秉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产品研发态度,并在半年内再次刷新最长试车纪录,发动机工作时长超10余倍任务时间。

月球离地球只有38万公里,但走在月球表面,是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这背后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更彰显了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渴望。

好在梦想,就快要实现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7 1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九天揽月”何时梦想成真
...日,中国正式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引发全球关注和热议。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探月任务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中国实施探月工程以来,通过嫦娥一号至嫦娥
2023-06-15 02:36:00
九天揽月,探索不止!中国的探月之路再启程
...程立项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走过20年。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杰出
2024-05-03 20:18:00
​实锤,嫦娥六号有机器人,它拍了一张照片,在月球背面留下足迹
...前没有发布说明的,而在这一次实锤之后,也在知道它在月球上,还给我国留下了不少的“成就”。所以,看到这一幕,也让大家想到了,此前我国嫦娥五号都没有,而这一次我国的这个机器人居然
2024-06-06 13:41:00
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土特产”何时开箱?研究计划来了
...功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返回器携带着来自月球背面的月壤样本,平安返回地球。这一里程碑式的任务,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也为人类对月球乃至宇宙的探索提
2024-06-25 19:49:00
本文转自:新华网李妍你是否记得在遥远的月球上有一只沉睡的兔子?那不是一只普通的兔子,而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10年前,在“嫦娥三号”的怀抱中,一只名叫“玉兔”的月球车奔
2023-07-31 16:32:00
为了可爱的中国|敢上九天揽月
2024年中国探月工程20周年从2004年正式立项到给月球拍照片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再到嫦娥六号成功采样月壤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个“中”字中国注定要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印记2024年9月
2024-09-25 12:36:00
人类月球日|月球拍了拍你,带你邂逅她的神秘
...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迈出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宇宙道路上最闪亮的时刻!为了纪念这一刻,每年的7月20日被定为“人类月球日”。图源:广东省航空
2023-07-20 14:30:00
天问|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发现天然玻璃纤维 或为月球基建提供支撑
...文转自: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如果未来人类要在月球建立基地,就地取材可能是个好办法。日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在线发表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
2023-05-09 19:28:00
...中新社北京6月25日电 题:嫦娥六号月背“挖宝”归来 “月球快递”派送成功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顺利降落在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成功带回世界首份“月
2024-06-25 23:34: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联通客户日 暖冬送温情——福建联通VIP客户答谢会在三明圆满落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1月26日讯(通讯员 肖锦雯)近日,以“联通客户日 暖冬回馈季”为主题的福建联通VIP客户答谢会在三明市徐锦新城小区温馨启幕
2025-11-26 12:50:00
梦百合家居董事长倪张根亮相沈阳“梦粉见面会”,发布适老化智能床新品
近日,知名睡眠品牌MLILY 梦百合在沈阳京东MALL发布适老化智能床系列新品,并针对沈阳大东区社会福利院展开公益捐赠
2025-11-26 13:04:00
BORCHERS®亮相中国国际涂料展,以本地化创新与全球技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在今天开幕的 2025 中国国际涂料展上,美利肯涂料添加剂品牌BORCHERS®于 W2.F21 展位(展馆 W2)再次携核心解决方案亮相
2025-11-26 13:37:00
国际大咖为“南京故事”国际传播支招在中国制作 向世界传播南报网讯(记者乔雅萱)11月22日上午,南京国际传播中心揭牌仪式现场
2025-11-26 10:27:00
江苏南京:链接全球资本!宁企赴港上市热潮涌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曹丽珍今年以来,一股赴港上市浪潮正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奔涌。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境外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活跃度大幅回升
2025-11-26 10:27:00
江苏南京:一张购物小票,掘出一座“数据金山”
南京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壮大数据产业一张购物小票,掘出一座“数据金山”晓数通社区微数据中心。 江苏荣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数族科技
2025-11-26 10:27:00
南报网讯(记者朱旖旎通讯员刘芳)深秋的南京,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在发生。近日,2025中欧机器人产业合作(南京)对接会在栖霞区召开
2025-11-26 10:28:00
医疗器械“产学研医”对接会举办
近日,2025南京医疗器械“产学研医”对接会在高淳举办,高校、医院、企业等多方代表齐聚。活动搭建协同平台,助力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
2025-11-26 10:28:00
在长三角文博会上亮出“文化家底”和数字创新实力南京打造微短剧产业集聚高地□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近日,一场聚焦微短剧的产业合作交流活动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火热举办
2025-11-26 10:28:00
江苏南京:相约十年,让制造更聪明
相约十年,让制造更聪明——写在2025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徐宁 实习生黄倩“作为南京智能制造产业的标杆力量
2025-11-26 10:28:00
智能工厂运营效率提升
近日,在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今年5月投产的天加洁净基地内,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正生产发泡板机、换热器等核心零部件。该生产基地建立了从客户需求到最终交付的“端到端”全流程数字化运营体系
2025-11-26 10:28:00
东南网11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 记者从厦门大学获悉,日前,该校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吴德志教授团队在3D打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创“激光原位诱导直写打印”技术
2025-11-26 10:34: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通讯员 吴冰冰)我市跨境电商生态再添新支点,日前,POD(按需定制)专卖孵化平台公司正式落户银城智谷海熹跨境电商产业园
2025-11-25 08:11:00
AI赋能千行百业一线故事(十七):这位“农事专家”,让种地更聪明
这位“农事专家”,让种地更聪明——AI赋能千行百业一线故事(十七)11月14日,雄安新区都市农业科技博览园温室大棚内,工作人员查看番茄长势
2025-11-25 08:41:00
荣耀加冕!锦程酒管多店荣登消费者喜爱榜-2025年中国高端酒店100强
2025 年 11 月 20 日-21日—— 在备受文旅与酒店行业瞩目的 “2025 迈点文旅节・第七届迈点酒店运营创新大会” 上
2025-11-25 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