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离火箭点火只有几十秒!情急之下他大喊“停止发射”!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1-18 10:58:00 来源:北京日报
离火箭点火只有几十秒!情急之下他大喊“停止发射”!

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供图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生感悟。

翻开中国航天史,太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的功劳: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在我国前100颗卫星发射任务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超过1/3。

60多年的航天征程中,孙家栋多次历险。有一次,离火箭点火只有几十秒,卫星却出了问题,情急之下,孙家栋大喊:“停止发射!”

古稀之年,孙家栋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当“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时,孙家栋在欢呼的人群中转身抹泪的瞬间打动了许多人。

孙家栋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孙家栋践行一生的誓言。

20世纪60年代,我国自主研制人造卫星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亲自点将,任命38岁的孙家栋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

经过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孙家栋带领研制团队确定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目标,即“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他简化方案,提出“两步走”的研制计划,即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解决了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再研制带有探测功能的应用卫星。

当时,国外严密封锁技术,不要说完整的资料,就是卫星样品,研制人员也没看到过,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

国家经济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困难,从未动摇孙家栋的坚定信念。“我们一群年轻人白手起家打天下,在研制过程中,遇到再大的技术难题,我们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我们始终相信,一定能完成这项任务。”他曾表示。

要实现“听得清”的目标,卫星在轨后必须展开天线才能确保《东方红》乐曲信号被地面站接收。但是,在模拟卫星天线展开的试验过程中,总是出现最后一节天线被甩出去的问题,多次试验一直没有成功。

孙家栋带领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深入分析,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天线结构。修改天线结构设计后,试验终获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来,响彻全球,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时代的到来。

“火箭带着卫星升空后,我把眼睛瞪圆了盯着显示器上的曲线,一直看着那条线按照设计的弹道轨迹运动起来。我心里还是不敢相信——这到底是真起来了,还是假起来了?”当时的情景孙家栋仍然历历在目,“那个场景终生难忘,激动的心情确实无法形容。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中国制造的,真是感觉扬眉吐气!”

愈挫愈勇,多次历险

“卫星发射是一项高风险工程。每次发射,不到卫星入轨的那一刻,谁都不敢说百分百成功。”在60多年的航天征程中,孙家栋多次历险,最让他感到惊心动魄的“险情”有两次。

1974年11月5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即将升空,却突然无法收到卫星内部供电成功的信号。卫星没有内部供电,意味着即使上了天,仪器、设备也无法工作。

此时,离火箭点火只有几十秒。按照程序,停止发射的指令需要逐级上报,再由上级下达给指挥员,这样显然来不及应对这一紧急情况。情急之下,孙家栋冒险大喊:“停止发射!”

指挥员执行了一个由不该发指令的人发出的、按规定不该执行的指令,发射程序戛然而止。叫停以后,研制团队组织排查,发现一个插头松动了,修复后又恢复发射。不过,这次发射最终还是因为一根导线断裂而失败了。

这次事故让孙家栋刻骨铭心:“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面对风险与困难,孙家栋始终执着前行,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时隔10年,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的第二天就出了问题。卫星在3.6万公里的高空发热,如果不及时“退烧”,整个卫星就将失效。

孙家栋初步判断是卫星相对太阳角度变化导致发热,建议调整卫星姿态5度。现场操作人员拿出白纸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据,请孙家栋签字,孙家栋毅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卫星最终化险为夷。

这颗通信卫星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勇闯前沿,走在“尖尖儿”上

回顾自己的科研人生,孙家栋曾说:“从科学技术角度讲,我总是走在‘尖尖儿’上。”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时,6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过时代赋予的重任,担任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勇闯科学前沿。

在孙家栋的带领下,“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系统相继建成。同时,团队还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工程立项论证和前期工程实施。

在担任总设计师的20多年里,他带领团队在太空中搭建了双星定位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导航卫星的有无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 “三步走”发展道路,为世界卫星导航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2021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仪式上,年过九旬的孙家栋坐轮椅出席。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航天战线上的“老兵”致敬。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启动,75岁的孙家栋又接过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栾恩杰、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组成“探月铁三角”。

孙家栋坦陈:“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还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因为万一失败了,我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但是,当时我非常坚定,国家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地去做。”

在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期间,孙家栋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

2007年11月5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欢呼的人群中,这位老人悄悄转过身,掏出手帕擦去脸上的泪水。

在孙家栋看来,这是幸福和喜悦的泪水。“那一瞬间,心情完全不一样,那种自豪感说不出来。”他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8 1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功勋》之外的孙家栋,“闪婚”妻子是一生最美的神话
1970年,孙家栋神秘失踪了一个月后,回到家中。妻子见状,一手叉腰,一手拦住他:“一个月不回家,外面有女人了吧?”孙家栋一脸无奈道:“我出差呢,别乱说。”魏素萍坚持说:“还狡辩,
2024-03-01 00:20:00
星辰璀璨耀长空
...辰璀璨耀长空——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读评■孙现富作家黄传会创作的《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浙江人民出版社),是一部向共和国功勋和航天精神致敬的报告
2024-02-01 06:32:00
接打卫星电话靠什么?天通一号卫星来帮忙
...己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只能依赖国外卫星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家栋院士和沈荣骏院士呼吁国家立项建设独立自主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沈荣骏院士(左)和孙家栋院士(右) 经过8年的建设201
2023-08-31 17:12:00
... 路艳霞)黄传会长篇报告文学《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研讨会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历时四年、采访众多航天领域专家、收集整理众多一手资料,并得到“两弹
2023-09-13 03:55:00
...航系统从无到有变为可能。之后,北斗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带领北斗人创造性提出了“分步走”战略,即:先试验后建设,先国内后周边,先区域后全球。2000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
2024-09-20 06:03:00
...新时代老一辈,新一代;接力传承,忘我奋斗;钱学森、孙家栋、杨利伟,袁隆平、屠呦呦、南仁东,黄旭华……江山人才如雨后,社稷重器领“风骚”。器物有形,匠心无私:热血写春秋,丰碑铸
2024-05-23 10:58:00
...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我经历的航天任务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确实是最复杂的。”2020年7月31日,孙家栋坐着轮椅出席
2023-09-01 15:20:00
...王”“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到被称为中国航天大总师的孙家栋,再到“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的任新民等,他们以赤子之心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诸多开创性贡献;“第一个吃螃蟹”的航天员杨
2024-04-12 11:48:00
...路。伟大精神引领奋进征程。正如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所说:“从‘嫦娥一号’飞向月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我国探月工程等
2024-06-30 15:22: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