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王蒙夫妇同台诵读。(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晓珍 摄)
意大利诗人罗伯托·奇门蒂(左)和意大利翻译家埃琳娜·莫纳尔多献上诗歌朗诵。(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唐光峰 摄)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婧媛 俞杰 通讯员 罗芳菲 实习生 廖璐颖 叶桑宇 苏佳妮)琴岛悠悠,诗韵长流,群贤毕至,诗意盎然。昨晚鼓浪屿八卦楼,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开幕音乐会如约启幕,诗从海上来的浪漫篇章正式开启。
4月26日至5月2日,琴岛鼓浪屿处处飘散着诗意的芬芳,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著名诗人舒婷、臧棣等诗坛翘楚,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法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多个国家的诗人代表,与广大诗歌爱好者共赴一场诗意之约,共享诗歌文化盛宴,共叙诗和远方情怀。
共同沉浸在诗歌魅力中
在开幕音乐会现场,王蒙再读《青春万岁》致敬岁月,引起全场观众共鸣。他深情地说道:“能够有机会参加鼓浪屿的诗会,我觉得非常高兴,也受到鼓舞,鼓浪屿在为诗情画意作证,鼓浪屿在为人生的美好作证,诗歌永远和鼓浪屿在一起。”
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钢琴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深情献唱《玫瑰三愿》《钗头凤》《魔力》《我不再爱你》等多首经典歌曲,他用磁性嗓音与浑厚音色,让观众在歌声里感受诗与远方,重温镌刻在时光里的情怀。
节目《鼓浪拾韵》将诗朗诵、鼓声、乐声、歌声融为一体,让现场观众沉醉于诗意世界,也点亮了文脉传承之光。《鹭语心潮》《诗抒青春》《瀚海阑干》《童声节韵》等精彩节目在开幕音乐会上轮番上演。
远道而来的外国诗人也倾情献艺,与现场观众共同沉浸在诗歌的魅力之中。
俄罗斯诗人斯维特拉娜·格里戈里耶娃·索托(Svetlana Grigorieva Soto)和克里斯蒂娜·阿尔希波娃(Kristina Arkhipova)朗诵原创诗歌《致厦门》;意大利诗人罗伯托·奇门蒂(Roberto Chimenti)和意大利翻译家埃琳娜·莫纳尔多(Elena Monaldo)献上了诗歌朗诵《Stella Marina——海星》,获得了现场观众的喜爱和阵阵掌声。
主题沙龙音乐会好戏连台
诗会期间,中外诗人们将以诗歌为媒介,齐聚“共叙诗光——国际诗歌交流分享会”,出席“诗与真——从谢冕寄语青年诗人‘要天真,要纯粹’谈起”等多场主题沙龙,共同鉴赏彼此的创作,分享诗歌创作背后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
“和诗与歌——琴岛音乐会”也将好戏连台,国际知名音乐家在鼓浪屿音乐厅、管风琴艺术中心,举办管风琴演奏、歌剧表演、手风琴独奏、钢琴独奏等演出,为市民游客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指导,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主办,厦门日报社承办。
镜头
廖昌永献唱 观众听不够
廖昌永献唱。(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晓珍 摄)
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钢琴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用感染力十足的醇厚嗓音,深情献唱《玫瑰三愿》《钗头凤》《魔力》《我不再爱你》等多首中外艺术歌曲,讲述爱与土地、历史与心灵的故事。
一首首经典曲目余音缭绕,令现场观众意犹未尽。于是,在观众持续的雷鸣般掌声中,廖昌永返场献唱,磁性嗓音与浑厚音色再一次响彻琴岛。
“很激动,终于见到偶像了,而且同台演出。虽然不是同一个节目,但还是相当兴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演员李壮壮的喜悦溢于言表。他是声乐专业毕业,还在学校读书时,就经常观看廖昌永老师的演出视频进行学习。
现场,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家住湖里区的张燕萍刚出差回来,就直奔鼓浪屿。她说:“我是廖昌永老师的‘老粉’了,他是我心中的传奇,今天所有的曲目我都用手机录下来了,要好好珍藏起来。”
诵读中有戏 品历史雅韵
柔和的暖黄色灯光洒在舞台上,厦门大学王虹教授深情朗诵诗作《采莲曲》,同台的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苏燕蓉等表演者身着精美戏服,在光影之间舞步蹁跹、水袖如波,以细腻的表演生动演绎着采莲的故事。
昨晚,节目《浮香咏莲》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场观众纷纷表示,表演融合了诗歌《采莲曲》朗诵与歌仔戏,让古韵与光影交织,仿佛带大家穿越时空,置身于古时的莲花池畔。
让现场观众回味无穷的节目还有音诗舞《瀚海阑干》,来自新疆吉木萨尔县的演员们用浓郁的民族风舞蹈,再现边塞中军置酒、胡琴琵琶的送别场景。
“太震撼了,我们如同穿越时空,走进盛唐的边塞风光。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精彩的演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鼓浪屿居民林阿姨说。
在音乐会现场,诗歌与非遗技艺撞了个满怀。观众参与了“诗句拓印坊”活动,挑选喜欢的诗句,用传统雕版印刷或手拓技艺,将诗句拓印于宣纸或书签上,带走专属的诗意纪念。市民还体验非遗漆扇制作工艺,创作融合书法诗句的漆扇作品。
俄罗斯诗人组团“打卡”鼓浪屿诗会
万里奔赴 一腔诗情付琴岛
斯维特拉娜·格里戈里耶娃·索托(右)和女儿克里斯蒂娜·阿尔希波娃合影。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薄洁 庄筱婧 图/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奇辉)四月的鼓浪屿,四位来自俄罗斯的女诗人款款而至,她们带着普希金故乡的诗意与浪漫,登上这座充满文艺气息的海上花园,参加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
在琴声与涛声交织的街巷,在红瓦绿树掩映的院落,一场诗歌文化的美丽邂逅,正悄然上演。
途中写诗表深情
从俄罗斯马里埃尔的森林到鼓浪屿的海浪,一场跨越上万公里的诗意奔赴,在俄罗斯诗人斯维特拉娜·格里戈里耶娃·索托(Svetlana Grigorieva Soto)和女儿克里斯蒂娜·阿尔希波娃(Kristina Arkhipova)的旅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们历经三程辗转,首次踏上厦门的土地。
旅途中,斯维特拉娜抑制不住兴奋,用俄语写下《致厦门》。从家乡出发到莫斯科,再从莫斯科飞到西安转机,最后抵达厦门,名副其实的“不远万里”,只为与这座海滨城市相遇。
“厦门的海,和我想象中一样美。”马里埃尔没有大海,刚到轮渡码头,斯维特拉娜就兴奋地冲向海边,眺望另一端的鼓浪屿,克里斯蒂娜也举着手机记录美景。25日晚,她们冒雨来到八卦楼参加鼓浪屿诗会开幕音乐会彩排。“太美了,这以前一定是大户人家的房子!”烟雨朦胧、树影婆娑的八卦楼有一种别样的美,刚踏进院子,斯维特拉娜一下子就被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迷住了,得知八卦楼有上百年历史,她肃然起敬。
昨晚的开幕音乐会上,斯维特拉娜母女为大家深情吟诵《致厦门》,用诗歌与世界对话。为了这场演出,她们还精心准备了民族传统服饰。斯维特拉娜一身白色长裙,她说,裙子上的回字形图案寓意“爱”,而项链上的贝壳和钱币,则寓意“丰收富饶”。
在厦门找到归属感
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行李提取区,旋转的传送带旁,一块块刻满诗歌的礁石静静伫立。这些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诗句,如同春日里的繁花,悄然绽放,为每名旅人带来意外的诗意邂逅。俄罗斯诗人伊琳娜·丘特诺娃(Irina Chudnova)便是被这独特风景触动的众多旅客之一。
作为鼓浪屿诗会的嘉宾,踏上厦门的土地前,伊琳娜早已对“海上花园”心生向往。然而,令已在中国定居32年的她始料未及的,是这座城市在机场就以诗意相迎。当她在航站楼等待行李时,不经意间瞥见了那些刻满文字的礁石。驻足细看,竟是孩子们写下的诗歌——字句间流淌着天真烂漫,语言清新自然,天马行空的想象令人惊叹。
在她看来,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我深深觉得,厦门是一座热爱诗歌、属于诗人的城市,流淌的诗意,正热烈地欢迎着我……”伊琳娜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说,她一下飞机就被打动了,找到了归属感。
开启采风之旅
漫步在鼓浪屿的石板路上,“90后”俄罗斯诗人李莎(Elizaveta Abushinova)用流利的中文吟诵起舒婷的《致橡树》。说到她和中国的不解之缘,得从2012年说起,当年机缘巧合下她来到中国长沙做环保志愿者,被当地的风土人情深深感染,归国后,她从阅读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中国诗人的俄文译本入手,逐步叩开中文学习的大门。凭借优异成绩,李莎进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交流学习,目前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如今,她不仅坚持诗歌创作,更专注于中俄当代诗歌的互译工作。
“不经意的惊喜,是最让人期待的。”尽管长途奔波,昨日下午首次来厦的李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琴岛的采风之旅。“厦门气候宜人、绿意盎然,大海的辽阔让我想起家乡的草原。”在她看来,鼓浪屿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碧海蓝天与红瓦绿树交织的景致,更在于这座岛屿所承载的浓厚诗意氛围。百年老别墅的斑驳砖墙、巷陌间流淌的钢琴旋律,甚至是潮声与晚风的私语,都成为她捕捉灵感的独特素材。谈及对鼓浪屿诗会的期待,她希望能借此契机,与更多诗人交流创作心得,进一步推动中俄诗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人物
诗人陆健:
站在轮渡码头 顿时有了灵感
陆健,祖籍陕西扶风,1956年出生于河北沧州。代表作《名城与门》《日内瓦的太阳》《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一些片段》等。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蔡绵绵 图/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奇辉)“十多天前接到主办方邀约,我就立即决定参加活动。”昨日,记者在鼓浪屿见到前来参加第十一届鼓浪屿诗会的诗人陆健,第一次来厦门,他说,“期待很多年了。”
当夜晚的飞机落地厦门,当他在轮渡码头候船时,陆健知道“这一趟,来值了”。
25日晚10时许,陆健站在轮渡码头候船时,天空飘着细雨,码头趸船随着海浪轻轻晃动。“遥望鼓浪屿,夜幕之下几乎看不见,仅剩树和山在灯光映衬下,影子隐约可见。”他顿时来了灵感。山的轮廓、树的起伏差不多,今天、昨天日子过得差不多,人和人也差不多——他以自己所见所感写下《在厦门轮渡码头望鼓浪屿》。诗以“天下人只是在微笑的时候才差不多”作为结尾。他解析,人在表达善意时的面带微笑都是和善可亲的,所以才“差不多”。
“我喜欢现场创作,当下的感受是刹那间的,更新鲜。”他说。
“写诗既要有对历史的思考,也要关注到现实,才能写出我们当代人的现代感。”陆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陆健创作《诗日记,或半日记》,几乎是现场实录式地叙述了他参加一场诗会及旅途中,一路的所见所做所感所想。每首诗后,还附完成的时间。他的这种创作方法,似乎也用到了此次参加鼓浪屿诗会。
昨日清晨,他写下了此行的第二首诗《在厦门码头去鼓浪屿的渡轮上》。陆健说,友人告诉他,唐代煮茶有一、二、三沸,三沸唤作腾波鼓浪,形容水面上的气泡像鼓浪般翻滚。福建茶历史悠久,鼓浪听涛是厦门风情。“种种元素让我联想到了长安、洛阳、北京。”于是,他写下了诗句“船底的水左面一片/右面一片,拍手。惊扰了/‘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章/我好像听见长安古寺的吁喊/呼应白马寺的钟声悠悠”,以此致敬鼓浪屿特有的历史底蕴。
扫码看视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7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