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打卡?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7-04 09:35:00 来源:太空与网络

在小说《三体》中,故事的起点来源于一个被叫做半人马座的三恒星系统。在故事里,居住在那里的三体人与地球人之间的斗争,跨越广袤的时间和空间,无比恢弘;而现实中,半人马座α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系统,这位邻居离我们有4.37光年之远。这就是说,太阳系与最近的邻居之间,光都需要走四年多,相比较之下,地球到太阳系边缘,光仅仅需要走40小时。

镜头拉远,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上,距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 ,银河系直径约10-20万光年,包含约1000-20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但这还远远不是宇宙的全貌,因为,宇宙中有大约1000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普通的一员, 哪怕是距离银河系最近星系——仙女座,距地球也有大约220万光年的遥远距离。

宇宙是如此地浩瀚,而人类走向深空的征程注定艰巨又令人神往。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打卡?

昨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吴季,带着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故事,来到墨子沙龙,也分享了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对于太空探索意义的理解。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主持。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打卡?

广袤的宇宙吸引人们走出“摇篮”

>>>

人类进入太空的真正起点,源于俄罗斯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他有一句著名的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呆在摇篮里”。他最重要的贡献是计算了离开地球所需的逃逸速度,真正点燃了人类征服太空的火把。

随着人类火箭技术的不断推进,在冷战的背景下,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而美国方面,阿波罗登月计划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走向太空一大步 ”。

虽然,随着冷战的结束,人类已经50多年没有再回到过月球,但是,中美等国的近地轨道空间探索并未停止。今年,国际空间站原定的设计寿命已经达到,计划继续运行至2030年,而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自1992年开始立项的载人航天活动,已经顺利将我们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主体建设完成,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同时,月球——这个我们地球最亲密的伙伴,一直没有被人类遗忘,中国的的载人登月探测计划预计于2030年之前变成现实,而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目标也是将宇航员重新送往月球。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打卡?

航天科技是中性的

>>>

此次科普报告中,吴季着重讲解了他眼中由商业主导的“新航天”。

“虽然,航天技术是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但航天科技是中性的,它既可以为公益和国防服务,也可以为商业服务,创造商业利润,这是一个新的市场。”

近年来,以伊隆马斯克的SpaceX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公司的推动,令太空旅游成为现实,但其实,早在70年代末,卫星通信的民用市场就逐渐成熟,从政府投入和管理中分离出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商业航天技术不断发展,成本不断降低,特别是随着廉价运载系统开始进入市场,太空旅游不再是幻想,2021年,维珍银河、蓝色起源、SpaceX,均实施了各自的首次太空旅游任务,2021年或可被称作人类太空旅游的元年。

相对于传统由政府主导的航天,新航天具有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市场方向的特点,吴季认为,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航天市场是太空旅游,它会带动包括低成本航班化的天地往返系统、太空旅馆、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在轨加注、地月激光通信、月壤材料3D打印和建筑结构设计等在内的诸多与相关的航天产业发展。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打卡?

进入太空,更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

“进入太空的直观感受,不应该仅仅被局限在军人、飞行员、工程师和极少数科学家身上,未来,商业化的太空旅游可以将成千上万的人带入太空。”作为科学家,吴季眼中的太空旅游的意义是什么?作为普通的人类一员,吴季又为什么认为人类需要发展太空旅游呢?

活动现场,吴季用了“启示”两个字,概括太空之旅对于人类的意义。

1961年,当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作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无意中从窗户看了一下地球,不由自主得说出“ I see Earth! It is so beautiful”, 是人类进入地球以后的第一次感受。后来每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从太空中看到蓝色的海洋、纤薄的大气层,都会生出对地球的保护之情。在太空看地球,宇航员们会感受到与地球的每一部分、地球上的其他人类同根同源,属于人类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会被放大而无比清晰。

如果,人类继续远离地球,“启示”会更加不同:这幅后来被命名为“地出(Earthrise)”的照片之所以风靡全球,是因为人类感受到,在那个距离远观地球,“所有那些所谓无比重要的边界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各种各样的吵闹和争论也都平息了。”亲眼看到这幅画面的宇航员们都表达过类似的愿望——让冲突中的国家的领导人从太空中看看地球,也许他们会发现,对战争和边界执着,应该发生改变。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打卡?

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曾要求让旅行者号在离开太阳系的最后一个行星——海王星的轨道时,回望地球,拍下了那张著名的“蓝色的暗点(Pale Blue Dot)”照片,并写下了那段众所周知的感人的文字:“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 … …”。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打卡?

“从远处看地球,你会感觉那就是你的家园,整个人类种族就是太阳系的唯一的智慧生命,我们实际上是一家人,这就是我国领导人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太空带给人类的震撼感受,仅仅被少数宇航员们感受过,随着登月带来的热度消退,五十年来,太空带给人类的启示逐渐被忘却。面对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吴季相信,让更多的人进入太空,重新感受“太空中的地球”,会带来新的启示。

普通人什么时候能去太空打卡?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航天科学和技术的伟大成就,人类进入了太空,是20世纪人类航天科学与技术的伟大成就。但是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来说,人类在宇宙中都是十分渺小的。未来,无论是近地轨道旅游、月球旅游,还是火星旅游、火星移民,或许都可在20年内陆续实现,而我们要明白,它们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当我们离开地球家园、进入太空,反思我们自身,应该如何保护地球环境,如何使人类得到可持续发展,全体人类如何作为命运的共同体生活在地球上,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吴季总结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4 10: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到3天后或发生地磁暴,对人体有没有影响?
...增大,影响航天器轨道变动,这些都需要防范。对于更多普通人而言,较强地磁暴的最直观体验,则是在高纬度区域(准确而言,是磁极周边的磁纬度较高区域)更可能看到绚烂极光,且随着高能粒
2024-05-09 12:36:00
中国空间站会“越住越大”
...里挑一的空军飞行员,从科学家、工程师,到恰似你我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到那时,人类以往积累的科技知识和经验或被改写:风、水、浮力、重力……以往习得的物理常识在另一
2024-05-14 04:42:00
未来光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走出地球不再是科幻
...能前往国际空间站,甚至进行更远距离的探索。那么,对普通人而言,太空旅行究竟距离我们还有多远?10月21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航天科技集团
2023-10-22 16:27:00
...中国空间站而言则是新鲜事。太空游客,顾名思义就是让普通人经过必要的培训之后,搭乘航天器进入空间站。历史上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如今在轨运行的两个国际空间站,都曾多次接纳过太空游
2024-04-30 03:37:00
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电影《挑战》今日登陆中国大银幕
...和潜在解决方案的启示。看点三:挑战极限的太空冒险!普通人上太空的“八十一难”影片《挑战》的女主角尤利娅·佩尔西尔德不仅是演技派演员,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普通人在经过严格训练后,
2024-03-15 11:51:00
《流浪地球2》:人类文明的希望
...常强悍几乎无所不能的航天员,其实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软肋,会犹豫,也会有挣扎、胆怯的时候。在moss问他为什么参加选拔时,他说:“我不得不这么做”。 在他的心里,他
2023-02-19 19:34:00
卫星导航误差或增大,普通人不需要特殊防护
...布大地磁暴预警,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卫星导航误差或增大,普通人不需要特殊防护羲和号卫星所观测的日冕物质抛射前太阳活动区。央视 3月2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对3月
2024-03-25 06:12:00
宇航员连牺牲都不怕,可他们为何从月球上看地球,会无比恐惧?
...们会本能地感到恐怖。宇航员毕竟不是超人,他们与我们普通人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宇航员只能通过自我调节,来减少对黑暗的恐怖。当然,很多人可能不怕黑暗幽闭的环境,是
2023-01-15 07:00:00
身体不舒服是地磁暴惹的祸?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推广部部长陈卫荣则表示,虽然普通人不需要对地磁暴做特殊的防护措施,但对于太空飞行员和定居在高纬度地区的居民等特殊人群来说,需要关注地磁暴可能带来的健康风
2024-04-28 09:00: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