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兄弟相争,夺嫡再现
道光帝的次子、三子均早殇而亡,23岁的嫡长子奕纬也因为遭到他的体罚而英年早逝,年过六十的道光帝不得不思索事关国本的立储问题,并一直犹豫不定。
封建王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皇储必须在成年皇子中择立。从年龄考虑,适合交付江山社稷皇子共有三位,分别是皇四子奕詝(咸丰帝)、皇五子奕誴以及皇六子奕䜣。然而奕誴生性粗鲁、举止乖张,自幼便遭到道光帝厌弃,道光选择将他过继给惇亲王绵恺,使其彻底断绝继承大统的可能。
道光帝
所以说,最终有资格继承皇位者,唯有奕詝与奕䜣。奕詝乃道光帝的爱妃钮祜禄氏所生,奕䜣则为最偏爱的静贵妃所生。
道光二十年,钮祜禄氏因病逝世,奕詝被过继到静贵妃名下抚养。自此,奕詝与奕䜣在一个宫中长大,可谓是两小无猜,情同手足。
然而,到了读书年龄后,奕詝与奕䜣同时进入上书房学习。在这里,二人接触到了治国理政、王朝兴衰等一系列帝王之道,对权力的渴望与日俱增,彼此渐生间隙。
咸丰帝
恰逢此时,上书房的两位师傅杜受田与卓秉恬,为了达到位及人臣的官宦理想,便主动参与到储位之争中,竭力辅佐所教皇子。
可以说,奕詝与奕䜣与储位之争,虽未达到康熙末年九子夺嫡那番惨烈程度,但彼此间的明争暗斗、阴谋算计却丝毫不减。
在夺储之争中,奕䜣因为天资聪颖,敏达干练而得到了道光帝钟爱。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说明奕䜣才是储位的第一人选。
恭亲王奕䜣
按照满清遗诏规制,清君需要在临终前撰写满汉蒙三种样式的遗诏,以供后人查验。但到了嘉庆年间,便不再保留蒙文遗诏先例,遗诏仅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
道光遗诏,奕䜣在先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情加重,急忙召见御前大臣僧格林沁、肃顺等人,当中开启秘匣,分别取出了书写满汉文字的两封遗诏。
在第一封汉文遗诏中,道光帝将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同时设立四位辅政大臣,让他们恪尽职守的辅佐咸丰帝。这封遗诏虽然字迹潦草,但完全按照当时的书写习惯,自上而下竖行书写,可谓从内容到形式,无任何可疑之处。
道光满汉遗诏
但在第二道满文谕旨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处处透露着怪异离奇。
皇六子奕䜣为恭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道光帝遗诏》
这封谕旨的怪异之处有二。其一:按照清朝的书写习惯,谕旨行文都是从右往左书写,道光帝在书写遗诏时,竟然先将册封奕䜣为恭亲王列到最前,而事关国本的立储竟然放在册封亲王的后面,如此本末倒置,完全不合章法。其二:道光帝在明知谕旨顺序颠倒的情形下,竟命人当众宣读。也就是说,御前大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前,先是公布奕䜣为恭亲王,紧接着才宣读立奕詝为皇太子,这让身为皇位继承人的咸丰颜面何存。
道光帝虽然不能称为英明圣主,但也谈不上是无道昏君。如此荒唐的临终安排,究竟意欲何为?他难道不清楚临终遗诏的重要性?
道光读书像
果不其然,满文遗诏公布当日,清廷内部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王公贵族与朝中重臣就传位事件议论纷纷。多数人认为,在此风雨飘摇之际,道光应将皇位传给堪当大任的奕䜣,而不是懦弱无能的咸丰帝。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众人的推断,咸丰继位或许另有蹊跷。
道光不得已而立咸丰
咸丰继位之后,深感得位之侥幸,便连忙跑去奕䜣生母处请安,声称要与奕䜣(恭亲王)共襄盛举,一辈子护他周全。
可静贵妃当时身患重病,处于精神恍惚之中,她误将前来请安的咸丰认作是儿子奕䜣,于是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此,命也,汝宜自爱。《清稗类钞》
按照静贵妃的说法,道光本意立恭亲王为储君,没成想被咸丰半道截胡。咸丰帝听到这番大逆不道的言论后,顿时脸色大变,还未来得及向养母跪安,便怒气冲冲地离开寝宫。
咸丰读书像
在离开养母寝宫后,咸丰帝认为自己被恭亲王母子设计,便当即对其进行贬斥。
分虽君臣,情原一体,惟期交劝交儆,莫负深恩,今日之协力,非昔日之协力也。(《赓献集》)
六弟,你我虽是兄弟,但现在却多了一层君臣的身份,这其中的分寸可需把握好。倘若分寸失衡,那可就威胁到我的皇权了。
事实上,咸丰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据史料记载:宣宗倦勤时,恭亲王素为所宠,尝预书其名,置殿内。
也就是说,道光或将奕䜣立为储君,并将遗诏放置在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后。
既然道光帝曾立奕䜣为皇太子,为何又要中途更替人选呢?这可以从道光帝的执政理念中窥见一二。
奕䜣画像
封建时代,皇帝择立继承人乃立国之根本,不可轻易儿戏,道光虽然在情感上偏爱聪颖敏达的奕䜣,可大清当时的国情,却没有为奕䜣继位创造条件。
道光末年,内有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大清在内忧外患中抱残守缺。
道光帝深受传统“修真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观念的影响,就立储意向上而言,他更倾向于能够维持政局与国家平稳的守成之君,而不是像奕䜣这样的开明派。
恭亲王奕䜣
倘若奕䜣继承皇位,那免不了掀起一场激烈改革,到时如果触及保守派的利益,那么大清这艘岌岌可危的巨轮便会立即沉没,倒不如让忠厚仁德的咸丰帝继位,以因循守旧,秉持祖宗之法的执政理念,保证大清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
而为了保证奕䜣的权势不受损害,道光在满文遗诏中加封他为恭亲王,并名列咸丰帝之前。就是要告诉全臣,奕䜣这个恭亲王的分量,绝不比皇上低到哪去。
结论:
在道光末年的储位之争中,道光帝确实先择立奕䜣为皇太子,只不过鉴于大清当时的国情,才又改立保守内敛的咸丰为皇太子。咸丰虽然如愿为帝,但却没有得到过一天安宁,其继位的第一年,便遇上太平天国起义,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接踵而至。这位才智平庸的苦命天子,穷其一生都在收拾道光留下的残局,直至最后死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9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