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相遇在青年,重逢已白头
为了母亲心愿,孝顺女儿载其去见50多年前的闺蜜
于女士的母亲(左)与闺蜜王阿姨见面。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王田图/受访者供图
“我来看你了!这么多年没见,我都认不出你来了”,近日,一则“女子载母亲去看50多年前闺蜜”的视频登上了热搜榜。视频中的两位老人双手紧握,眼窝深陷饱含泪水,五十余年未见,老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再见时的画面不仅打动了老人的子女,也让网友感动落泪。有网友感慨,五十多年的闺蜜情确实如陈酿一般深藏韵味,子女让二老重逢的孝心也着实打动人心。近日,记者辗转与拍摄视频的于女士取得了联系,听她讲述幕后的故事。
父亲苦命被收养
母亲嫁进门结识好友
“其实这是一个很漫长的故事,明明是我的母亲和闺蜜重逢了,但是故事却要从我父亲开始说起……”于女士接受采访时叹了口气。
“我父亲的老家是即墨田横镇丰城社区于家村,上世纪40年代,父亲还很小,家里闹饥荒,为了能吃上口饭,爷爷奶奶把我父亲送去了青岛市区生活,可是没想到,父亲五六岁的时候,青岛开始流行瘟疫,爷爷奶奶也因此去世。”于女士讲述,爷爷奶奶去世后,父亲无人照顾,疫病横飞的城市,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感染的风险,在爷爷朋友的照拂下,于女士的父亲被送回了老家田横镇于家村。
年仅6岁,于女士的父亲无依无靠,闹饥荒的年代,能吃上一口饭都成了奢望,没吃没穿睡驴棚,年纪尚小的他开始为街坊们干杂活,过上了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我父亲还有个兄弟,俩人回到村子没东西吃没衣服穿,去谁家干活谁家勉强能给一口吃的,有回也是给村里人干农活,人家觉得父亲干得不好,就打他,父亲被打后逃跑去了羊山后村。”说到这,于女士哽咽啜泣。
羊山后村的村民临海而生,靠渔业,村民大多富裕一些,于女士的父亲在这样一个陌生的村子接着找活讨饭,没过多久,7岁的他被村子里一户好心人收养膝下。于女士告诉记者:“可能也是看他可怜,没过多久父亲被后来的爷爷奶奶收养了,爷爷是个善心人,对待父亲视如己出,抚养他直到成家立业。”
转眼多年过去,小娃娃已结婚成家。“我的母亲也是从别的村嫁到羊山后村的,因为父亲算是外村人,在村子里没什么亲人,加上奶奶并没有非常疼爱我父亲,所以奶奶在世的时候,母亲和奶奶的关系也比较紧张,母亲生活压抑,但她和同村年龄相仿的王阿姨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那时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王阿姨在照顾我母亲。”于女士说道,“婆媳相处偶尔拌个嘴闹点别扭的,都是王阿姨替我母亲说几句,母亲性子软,对王阿姨格外感恩,在那个村里,王阿姨成了我母亲的第二大依靠。”
失联五十余年
一次出诊带来转机
几年后,于女士的爷爷去世,奶奶改嫁,在羊山后村,于女士的父亲再次失去了双亲,这个村子也变得愈发陌生,于女士的父亲也决定带着妻儿回到田横镇于家村。“落叶总是要归根的,父亲总这样提起。”于女士叹气道。
于女士的母亲离别了一个陌生的村庄,来到了另一个陌生的村庄,与闺蜜道别时也是万般不舍,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即使距离不远,何时见面也成了未知数。
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于女士的母亲已87岁高龄,儿女承欢膝下,通讯已全面普及,但要见上闺蜜一面却并不容易。于女士告诉记者:“因为离开羊山后村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所以这些故事也都是听老人们说起,母亲总是说起这个闺蜜,当时如何照顾她,两个人关系如何好,其实两个地方相隔并不远,只是碍于那个时代没有电话,找人便成了难题。”
今年春季,事情出现了转机。
于女士的二姐夫是当地的赤脚医生,附近几个村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少不了他出面诊治。今年春天的一次出诊,他机缘巧合下见到了于女士母亲的闺蜜王阿姨。于女士讲述:“当时二姐夫去羊山后村看诊,王阿姨听说他也是田横镇于家村人,就问他认不认识我母亲,结果这一问才知道我母亲和二姐夫是一家人,二姐夫留了一个联系方式,回村后又赶紧告知我母亲这个好消息。”
于女士的母亲得知消息后异常激动,好奇这位老朋友过得如何,现在有几个儿女,是否也在想念她。“我母亲跟那边联系上后特别高兴,然后就提出来想见她,一定要去看她。几个月前二姐夫又要去羊山后村出诊,决定带我母亲一起去,但因为家里突然有事临时改了行程,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王阿姨那边换了电话号码,再也联系不上了,时间一晃就又到了夏天。”于女士说。
从春到夏,转眼好几个月过去,可能是担心会给子女添麻烦,于女士的母亲未再提起去看望王阿姨的念头。于女士曾多次跟母亲聊起这位旧友,母亲几次谈话中一字一句都是想念。
驱车载母亲去寻旧友
愿老人常联系
“母亲已经87岁了,能再见到王阿姨也算是最大的心愿了,我知道母亲一直担心给我们添麻烦,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根本也不算什么。做子女的能为他们做的本身就不多,如果连这个心愿都没办法满足我也觉得很愧疚。”9月18日,于女士将工作安排妥当,并告诉母亲她们要一起去看王阿姨,母亲马上“手忙脚乱”地置办伴手礼。
从田横镇于家村到羊山后村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道路并不平坦,土路较多,车速很慢,一路上母亲话并不多,心情却是激动和忐忑的。因双方断联,到达村口后于女士只能通过村民打听王阿姨家住哪里,该怎么走。
于女士回忆,经过村民指路,母亲终于找到了昔日的闺蜜,这一段不近不远的路,走了五十多年,两位老人一见面,感觉又熟悉又陌生,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没有以前胖了,我都不认识你了!“两个人见面以后都很激动,一开始都没认出彼此,王阿姨说做梦都没想到我母亲能去看她。”坐在炕头上,两位老人好似回到了当年,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
分别时于女士向对方要了联系方式,告诉王阿姨一定常来于家村做客,自己现在经营酒店,吃饭住宿也很方便,于女士也宽慰母亲,以后可以和王阿姨常见,今时不像当年,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日子也还长着呢。
从羊山后村回家的途中,于女士的母亲偎在后座没有说话,随后只是平静地回复于女士:“辞辞路(方言),我就是来辞辞路。”于女士向记者解释:“辞辞路就是以后不会再来了,有生之年来看看就可以了的意思。”说起这三个字,于女士面对记者再次哽咽。
“以前的人啊,感情淳朴真挚,五十多年过去,能再见面其实也很不容易。现在重复‘辞辞路’这个词我真的觉得很心酸,我承诺母亲过几天会再带她去看王阿姨,作为子女,只要是我能做的,能让她觉得开心幸福的,我都会尽力。”于女士说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