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相遇在青年,重逢已白头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3-09-27 00:1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相遇在青年,重逢已白头

为了母亲心愿,孝顺女儿载其去见50多年前的闺蜜

相遇在青年,重逢已白头

于女士的母亲(左)与闺蜜王阿姨见面。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王田图/受访者供图

“我来看你了!这么多年没见,我都认不出你来了”,近日,一则“女子载母亲去看50多年前闺蜜”的视频登上了热搜榜。视频中的两位老人双手紧握,眼窝深陷饱含泪水,五十余年未见,老人们既熟悉又陌生,再见时的画面不仅打动了老人的子女,也让网友感动落泪。有网友感慨,五十多年的闺蜜情确实如陈酿一般深藏韵味,子女让二老重逢的孝心也着实打动人心。近日,记者辗转与拍摄视频的于女士取得了联系,听她讲述幕后的故事。

父亲苦命被收养

母亲嫁进门结识好友

“其实这是一个很漫长的故事,明明是我的母亲和闺蜜重逢了,但是故事却要从我父亲开始说起……”于女士接受采访时叹了口气。

“我父亲的老家是即墨田横镇丰城社区于家村,上世纪40年代,父亲还很小,家里闹饥荒,为了能吃上口饭,爷爷奶奶把我父亲送去了青岛市区生活,可是没想到,父亲五六岁的时候,青岛开始流行瘟疫,爷爷奶奶也因此去世。”于女士讲述,爷爷奶奶去世后,父亲无人照顾,疫病横飞的城市,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感染的风险,在爷爷朋友的照拂下,于女士的父亲被送回了老家田横镇于家村。

年仅6岁,于女士的父亲无依无靠,闹饥荒的年代,能吃上一口饭都成了奢望,没吃没穿睡驴棚,年纪尚小的他开始为街坊们干杂活,过上了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我父亲还有个兄弟,俩人回到村子没东西吃没衣服穿,去谁家干活谁家勉强能给一口吃的,有回也是给村里人干农活,人家觉得父亲干得不好,就打他,父亲被打后逃跑去了羊山后村。”说到这,于女士哽咽啜泣。

羊山后村的村民临海而生,靠渔业,村民大多富裕一些,于女士的父亲在这样一个陌生的村子接着找活讨饭,没过多久,7岁的他被村子里一户好心人收养膝下。于女士告诉记者:“可能也是看他可怜,没过多久父亲被后来的爷爷奶奶收养了,爷爷是个善心人,对待父亲视如己出,抚养他直到成家立业。”

转眼多年过去,小娃娃已结婚成家。“我的母亲也是从别的村嫁到羊山后村的,因为父亲算是外村人,在村子里没什么亲人,加上奶奶并没有非常疼爱我父亲,所以奶奶在世的时候,母亲和奶奶的关系也比较紧张,母亲生活压抑,但她和同村年龄相仿的王阿姨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那时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王阿姨在照顾我母亲。”于女士说道,“婆媳相处偶尔拌个嘴闹点别扭的,都是王阿姨替我母亲说几句,母亲性子软,对王阿姨格外感恩,在那个村里,王阿姨成了我母亲的第二大依靠。”

失联五十余年

一次出诊带来转机

几年后,于女士的爷爷去世,奶奶改嫁,在羊山后村,于女士的父亲再次失去了双亲,这个村子也变得愈发陌生,于女士的父亲也决定带着妻儿回到田横镇于家村。“落叶总是要归根的,父亲总这样提起。”于女士叹气道。

于女士的母亲离别了一个陌生的村庄,来到了另一个陌生的村庄,与闺蜜道别时也是万般不舍,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即使距离不远,何时见面也成了未知数。

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于女士的母亲已87岁高龄,儿女承欢膝下,通讯已全面普及,但要见上闺蜜一面却并不容易。于女士告诉记者:“因为离开羊山后村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所以这些故事也都是听老人们说起,母亲总是说起这个闺蜜,当时如何照顾她,两个人关系如何好,其实两个地方相隔并不远,只是碍于那个时代没有电话,找人便成了难题。”

今年春季,事情出现了转机。

于女士的二姐夫是当地的赤脚医生,附近几个村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少不了他出面诊治。今年春天的一次出诊,他机缘巧合下见到了于女士母亲的闺蜜王阿姨。于女士讲述:“当时二姐夫去羊山后村看诊,王阿姨听说他也是田横镇于家村人,就问他认不认识我母亲,结果这一问才知道我母亲和二姐夫是一家人,二姐夫留了一个联系方式,回村后又赶紧告知我母亲这个好消息。”

于女士的母亲得知消息后异常激动,好奇这位老朋友过得如何,现在有几个儿女,是否也在想念她。“我母亲跟那边联系上后特别高兴,然后就提出来想见她,一定要去看她。几个月前二姐夫又要去羊山后村出诊,决定带我母亲一起去,但因为家里突然有事临时改了行程,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王阿姨那边换了电话号码,再也联系不上了,时间一晃就又到了夏天。”于女士说。

从春到夏,转眼好几个月过去,可能是担心会给子女添麻烦,于女士的母亲未再提起去看望王阿姨的念头。于女士曾多次跟母亲聊起这位旧友,母亲几次谈话中一字一句都是想念。

驱车载母亲去寻旧友

愿老人常联系

“母亲已经87岁了,能再见到王阿姨也算是最大的心愿了,我知道母亲一直担心给我们添麻烦,其实这对我们来说根本也不算什么。做子女的能为他们做的本身就不多,如果连这个心愿都没办法满足我也觉得很愧疚。”9月18日,于女士将工作安排妥当,并告诉母亲她们要一起去看王阿姨,母亲马上“手忙脚乱”地置办伴手礼。

从田横镇于家村到羊山后村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道路并不平坦,土路较多,车速很慢,一路上母亲话并不多,心情却是激动和忐忑的。因双方断联,到达村口后于女士只能通过村民打听王阿姨家住哪里,该怎么走。

于女士回忆,经过村民指路,母亲终于找到了昔日的闺蜜,这一段不近不远的路,走了五十多年,两位老人一见面,感觉又熟悉又陌生,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没有以前胖了,我都不认识你了!“两个人见面以后都很激动,一开始都没认出彼此,王阿姨说做梦都没想到我母亲能去看她。”坐在炕头上,两位老人好似回到了当年,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

分别时于女士向对方要了联系方式,告诉王阿姨一定常来于家村做客,自己现在经营酒店,吃饭住宿也很方便,于女士也宽慰母亲,以后可以和王阿姨常见,今时不像当年,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日子也还长着呢。

从羊山后村回家的途中,于女士的母亲偎在后座没有说话,随后只是平静地回复于女士:“辞辞路(方言),我就是来辞辞路。”于女士向记者解释:“辞辞路就是以后不会再来了,有生之年来看看就可以了的意思。”说起这三个字,于女士面对记者再次哽咽。

“以前的人啊,感情淳朴真挚,五十多年过去,能再见面其实也很不容易。现在重复‘辞辞路’这个词我真的觉得很心酸,我承诺母亲过几天会再带她去看王阿姨,作为子女,只要是我能做的,能让她觉得开心幸福的,我都会尽力。”于女士说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7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美德信用建设】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将山后村:情暖腊八 爱满驿站
...腊八节这个充满温情的传统节日,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将山后村委带着满满的关爱,为学生驿站的孩子们送去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让这个寒冷的冬日洋溢着温暖与幸福。天未破晓,几名两委成员开
2025-01-11 18:41:00
跨越37年的团聚终于圆满!
...大队民警在“宝贝回家”网站中梳理线索,发现辖区内沈女士的寻亲线索,立即主动进行联系。经了解,沈女士多年来一直通过多方渠道寻找自己的妹妹。 揭开尘封往事,伤心记忆涌上心头。3
2024-04-09 20:17:00
...我来看你了!”一天上午,樊大姐像往常一样,敲响了王女士(化姓)的家门。在父亲和祖母相继离世后,王女士长期独居在家。上城区闸弄口街道濮家社区工作人员时常上门探望陪伴。尤其是樊大
2025-02-22 07:27:00
...女诉请继承财产宋老伯与朱阿姨两人系夫妻,育有一女宋女士。2022年,朱阿姨去世,年近八旬的宋老伯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被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独生女宋女士作为他的监护人
2023-02-20 14:26:00
中石油临沂分公司:“沂蒙姐妹”青年志愿服务队助农拓宽“梨销路”
...妹片区党支部书记宋涛带领支部一行4人到兰陵县层山镇山后村联合村委开展“情系沂蒙助农”活动,帮助采摘、打包、装箱,并在线上、线下发起圆黄梨团购活动,累计帮销500斤。进入山后村
2024-08-31 09:02:00
张可新:以爱为桨 做受助者心灵的“摆渡人”
...生活报凌晨安抚轻生女孩 做失独老人的“儿子” 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张可新:以爱为桨 做受助者心灵的“摆渡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生活报记者 刘维娜 李丹“休息时,看到其
2024-04-22 06:18:00
三十余载寻亲梦 警方助力终团圆
...活得怎么样,一直是妈妈心中的痛!”陈阿姨的大女儿沈女士告诉记者。原来,37年前,由于家境困难,沈女士的爷爷奶奶无奈将二孙女暂时送至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抚养。待家中条件稍有好转,
2024-04-10 08:14:00
...十几口人挑着贵重礼物,浩浩荡荡走进福建诏安县四都镇山后村村部。见到三位恩人,黄某立的父亲流下了感恩的泪水,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面锦旗我们收下,桔子代表大吉大利我们也收,其他
2023-10-16 07:14:00
1999年,贵州雇主跑路,未婚保姆无私抚养两弃女,如今怎么样了?
...家境贫寒进城当保姆1977年,李泽英出生在贵州省惠水县山后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尽管家庭条件一般,她性格开朗,热爱学习,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可是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家庭负担沉重
2024-03-29 11:08: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