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香港科技大学8月21日宣布,将于本周五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颗名为“香港科大—雄彬一号”的多光谱光学卫星。科大因此成为香港第一所发射卫星的高等院校。
据香港头条日报网21日报道,该卫星拥有0.5米的高解像度与超过150公里的成像幅宽,是目前公用欧洲太空总署“哨兵二号”光学卫星解像度的20倍,幅宽与美国最新一代陆地卫星相近,属于民用卫星类别中的最高规格。主要科研任务是监测全球环境变化、灾害和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遥感数据。
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称,科大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探究及解决全球性碳排放问题。科大校长叶玉如表示将充分利用科研实力,与业界共同推动国家在航天航空领域的产学研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港媒称,这颗卫星只是科大与长光卫星合作的第一步,二者将持续进行碳排放遥感卫星的共同研发,打造一个全面的环境监测与灾难预报系统,为2030年碳达峰及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政策”目标提供科学数据。(《环球时报》8月22日文章作者杨伟民)
来源:环球网
相关阅读:全天候“风雨无阻”对地观测 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进入工作轨道
央视网消息:国家航天局今天(8月21日)发布消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于近日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成功展开,卫星工况正常、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开展在轨测试等工作。这颗卫星是8月13日发射升空的,几天后才进入工作轨道,这中间它经历了什么?一起来了解。
陆地探测四号01星8月1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升空,发射后顺利进入预定的转移轨道。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 张亦朴:火箭把卫星送入一个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由卫星自己变轨,变轨到一个倾斜的同步轨道,倾角是16度。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设计师 孟令杰:经过了4次变轨,现在已经准确进入到预定轨道,然后把它上边大型的环形的(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展开,因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动作,展开以后才能开展下一步非常详细的在轨测试工作。等在轨测试完全完成以后,这颗星才能使用。
据了解,这颗卫星是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能够对我国本土及周边区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服务防灾减灾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查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应用需求。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设计师 孟令杰:直接为国家防灾减灾的综合防治提供很好的、高时效性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提高减灾、防灾、救灾的综合防治水平;另一个方面,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金砖星座(有关国家)的交往提供数据共享。
观测地球用雷达 全天候“风雨无阻”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是一颗可以在太空中对地球进行观测的卫星,但它用的观测设备不是相机,而是一种雷达。用雷达来观测地球会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继续来看。
陆地探测四号01星的观测设备是合成孔径雷达,这种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其他光学遥感卫星的相机不同,它是对地球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从地球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对其进行解析,从而获取具有大量信息的雷达图像。
正是由于采用了合成孔径雷达来成像,卫星可以不需要借助光线的帮助就可以成像,并且能够穿透云层观测云层之下的世界,所以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可以不受气候限制、不受光照限制,全天候、全天时地对地观测,非常适用于防灾减灾等应用场景。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研制人员 张庆君:灾害期间往往天气不太好,(在)这种极端天气、灾害天气情况下,其他光学手段不能获得图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大显身手来获取需要的灾害区域的信息。比方说像桥梁道路有没有坍塌、水的扩散面积有多大、房屋有没有倒塌,这些灾害的一些关键信息能够及时获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22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