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张婉婷,该说再见了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3-01-03 22:41:00 来源:老来乐·乐言乐娱

从《再见爱人2》第一期开始,就想聊聊张婉婷,却无法下笔。

她太复杂,你仿佛能感受她内心有一座活火山,一直炙烤着、不时地搅动着她的心灵,让她无法安宁。

你因她的火山爆发而感到压力,为她对爱人的控制而感到不满。但是,想到她少年丧父,继而给“未成年”的母亲当“妈妈”的经历,又为她感到心疼。

张婉婷,该说再见了

01被“遗弃”的孩子

毫无疑问,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了创伤。

父亲去世当天,12岁的张婉婷跑前跑后找救护车;救护人员之后宣告准备后事,张婉婷拿着电话本打了几十个电话,一遍遍的重复父亲的死讯,通知亲友们参加葬礼。

父亲仪式上,本应是仪式中重要参与角色的张婉婷却几乎全程缺席。大家已把她遗忘,她被不小心锁在车中,“以为再也出不来了”。幸好父亲一个朋友看到后将她放了出来。直到仪式结束,父亲即将送去火化前,她才被舅舅通知去看最后一眼。

张婉婷,该说再见了

父亲去世一段时间后,仍心有余悸的张婉婷看到头上缠了一圈纱布的母亲,担忧地问怎么了,母亲告诉她做了个“小手术”。她吓的几天几夜没合眼,结果母亲只是去纹了个眉。

张婉婷十二三岁便到北京读书、工作,母亲却认为“北京不会有危险”,因此很少关心。张婉婷出游跟母亲视频时,母亲不是询问女儿玩的是否开心,而是说“要是我能去就好了”。

张婉婷怀孕时,母亲劝她生下孩子,承诺帮助她抚养。孩子出生之后,母亲却并未如约帮忙。

“未长大”的母亲太过于关心自己,而忘了关注女儿。她或许至今仍停留在“女儿”的角色中,她的“父母”依次是父母、丈夫、女儿。

爱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一句表白。

母爱的证据,是一遍遍的关心与唠叨,是大量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是被你身影牵动的满眼爱意。

这些,张婉婷如果不是从未得到,至少也是未能充分获得。

所以张婉婷在节目中说,她没有感受到过母亲的爱,她甚至当面质问“你爱不爱我”。母亲低着头,没有正面回答。

虽然母亲说,张婉婷在父亲去世之前一直是“快乐的小孩”,但从节目中张婉婷的叙述来看,或许父亲去世之前,和其他真正孩子相比,也未必有多快乐。

她说,父亲是打击式教育,对她无条件的“不信任”,即使她拿了满分试卷回来,也只会质疑她是抄袭。而在她刚有能力承受这种教育方式时,父亲又突然离世。

此后,少女般的母亲让张婉婷不得不坚强,她用强势、操心武装起自己,承担起“妈妈”的角色。

从这个层面来说,父亲的离世让她变成了事实上的“孤儿”,某种层面“无父无母”的状态让她极易有被遗弃感。

这让她极其缺乏安全感,对她而言,这意味着“爱会突然消失”。

02矛盾重重的婚姻

因为担心爱会突然消失,她的人生关键词成为“不安”与“保护”。

她总是感到不安,只有当宋宁峰向她表达爱意时,她会感受到片刻的温暖与安全,那片刻时光,他们相处和谐又热烈。

但是,一旦两人有分歧,她便开始怀疑一切。比如两人拍照,她想要去“枷锁”处拍照,在自己提了一嘴,宋宁峰未表示赞同后,她跟他去了“礼物”处。这件事让她耿耿于怀,因为她认为自己愿意顾及他的愿望,他为什么不能顾及自己。

事实上,如果她再坚持一下,宋宁峰或许就会同意她的愿望,但她不能说出口,需要对方猜中她的心思,对她来说那才是真爱,是更可靠、更安全的真心相待。

只要有些许不符她意,便会让她感到不安,便想要上升至“他对我是不是真的好”“他爱不爱我”这种高度。

张婉婷,该说再见了

另一个关键词“保护”,被嘉宾们解读为“控制”。

节目中,她不允许宋宁峰有表达的自由。在家中,吵架时宋宁峰如果辩驳,那就是对她不够包容;如果宋宁峰沉默,那就是不给她反馈。

这两个关键词也是他们婚姻问题的缩影,一方面她试图“控制”宋宁峰的言行,试图把宋宁峰改造成理想的丈夫形象;另一方面,她不相信自己真的能获得不会消逝的爱,于是干脆把宋宁峰推走,总是把“离婚”挂在嘴边,因为一旦真的离婚,对她来说才是“靴子落地”,才会想着“果然都会离开,我早料到”,这样之后,她能安心地沉浸于熟悉的悲伤中。

张婉婷,该说再见了

但是,不管是因为孩子还是因为爱,宋宁峰暂时未和她离婚,于是她的控制占了上风,她定义的“保护”,天然地让宋宁峰处于不对等的位置,她站在高处随时告诉宋宁峰应该如何行事,极其像专制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

她需要的,是一个对自己惟命是从的孩子,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孩子。这种百分百的拥有才能让她安心。

所以制片人和他们谈话后,张婉婷如此介意,她感受到失去的恐惧。潜意识中她也了解自己控制的程度,对方痛苦的程度,她害怕宋宁峰真的发现离开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宋宁峰一旦受到他人的影响,对她而言就是他开始“醒来”,“醒来”意味着离开。

这种控制并不是PUA,因为她并非主观故意去给对方洗脑,她只是也生活在痛苦之中,所有的控制都是她的防御模式,试图让自己获得舒适感的方式。

03再见吧,童年

郭采洁在节目中透露自己也有类似的童年经历,她因此敏感而细腻,将这敏感化为歌词,化为对身边人的体贴,她并为成为另一个“张婉婷”。

为什么同样的事件,却未导致同样的结果。个体心理学对这种现象有过解释。

个体心理学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生苦难的来源并非个人经历或所谓的创伤本身,而是来自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说,面对童年不幸处境,有几种不同的想法:

第一种人认为:“我必须努力摆脱这些困境,以保证我的孩子将来过得更好。”

另外一种有类似经历的人则认为:“生活太不公平。其他人总是一帆风顺。世界这样对待我,我凭什么善待这个世界?”

而第三种人可能会觉得:“因为我的童年如此不幸,所以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张婉婷似乎更偏向第三种想法。这种想法,会让自己失去改变的动力。她在节目中是真诚的、真实的,但她每每都止步于剖析童年,找到原谅自己的理由,直到下一次情绪失控。

阿德勒认为,要想改变他们的行为,只有先改变他们的想法。

节目中嘉宾推荐的书《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有更直白地表达: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决定论”。

张婉婷,想要给你一个拥抱,你值得更平和的未来。

或许可以跟童年的女孩说一声:我爱你,再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3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看穿一个人的自卑,通过一个细节就够了
...弱、渺小时,才会有不同的反映。这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过的一个案例。在很多人以为越是自卑的人,越喜欢降低存在感时,阿德勒告诉人们,其实自卑有无数种表现方
2023-01-23 18:09:00
越爱炫耀的人,越自卑,其中的原因,阿德勒给出了准确的解释
...果沾沾自喜。但是,为什么有人爱炫耀呢?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给出了答案,他说:“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简单来说,越爱炫耀的人,越自卑,
2023-01-27 15:07:00
...影响。1.女儿变霸道,儿子易懦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总结说,假如母亲在家庭中非常强势,女孩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进而表现
2024-03-21 13:03:00
《好好说话》中的两个“畸形”家庭:一个支离破碎,一个貌合神离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李玫瑾教授则以6年为单位,把人生划分为若干阶段,她认为前两个6年,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心理养
2023-01-04 23:16:00
如果你是父母,请保持夫妻和睦,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贯穿于孩子的一生,很多人,年幼的时候讨厌父母的样子,成年后却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心理学上有一
2023-07-24 06:23:00
身为父母,要想让晚年过得踏实,需要注意下面三点
...以团结,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后也是互相攀比。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很多人都难以摆脱童年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就如宋立竹兄妹们,提起童
2023-07-24 06:16:00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就是夫妻和睦,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母亲、孩子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对于
2023-06-14 13:53:00
父母的哪些行为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快来看看吧
...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看来,自卑的孩子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出来的。正如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
2023-02-24 23:29:00
《苍兰诀》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要和解吗?小兰花给你教科书般的答案
人人都知道,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也因为这句话让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否幸福都取决于童年是不是被爱?原生家庭好不好?可是
2023-03-03 23:33: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