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约死群”,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卧底”8年的心理志愿者揭开网络黑暗角落的秘密
真诚的陪伴和沟通,可以重新点燃一个人的生命之火
王珍在帮年轻人疏导心理问题 受访者供图
王珍“潜伏”到一些群里观察
最近,发生于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的“多人跳崖”事件,引发关注。
在大家为跳崖者唏嘘的同时,鲜为人知的网络社交群“约死群”也被曝光。这些藏匿于网络暗黑空间的群,人员构成极度复杂,目的各异,聊天内容满载负面情绪,甚至有人引导和教唆轻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绍兴上虞区心理卫生协会会长王珍已“卧底”其中8年。8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已成功挽救了十余名试图轻生者,被称为“心灵救援师”。
这些群的真实生态怎样?为何屡禁不止?
那些“不对劲”的群里,都有谁?
王珍不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2010年,她前往广州学习专业心理学课程,走上专业心理咨询师道路。
最初,为了快速提升心理咨询业务水平,王珍在与周围人的接触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分析对方的心理状态,很快,她把这种分析延伸到网络世界。在这样的观察中,她看出了一些不对劲。
“2016年夏天,我在一个300多人的大群里发现,有几位20岁左右的年轻人说了非常消极的话,然后约定建个小群继续聊。我也装成年轻人,混进了小群。”王珍说,她在这个6人(包括她自己)小群里待了一年,每天都在关注群里成员的言行,直到有人提出来吃药,同时让大家平时慢慢收集药品,收集至药量可以致死为止,她决定制止。
王珍想分别和群友私聊,很快,她被踢出了群。王珍没有放弃,又不断加这几个群友的QQ,终于有一位通过了验证,而这一位成了王珍救下的第一位“约死群”群友。
那是一位21岁的大学男生,因为抑郁休学在家,认识了几个同病相怜的人后,他的情绪更加低落。通过王珍好友请求时,男孩即将服药,王珍一边劝他,一边找到之前他在群里留下的地址信息,打电话给当地警方。20分钟后,当地警方带着男生父母破门而入……
“因为这件事,男生父母对我非常感谢,也改变了排斥心理疏导的成见,几天后专程带着孩子跑到上虞,接受我的心理咨询。”王珍说,经过1年多的心理咨询和其他专业治疗,男孩情况不断好转,现在,这位男孩已成为王珍团队的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鼓励那些失意者坚强起来。
从那时起,王珍开始关注网络“约死”现象,并组建了由4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20多位志愿者组成的心理志愿者团队进行干预和挽救。
微信“轰炸”下,男孩终于挺过来了
渐渐的,王珍团队发现了这些“约死群”的特点。
“一些特别负能量的人,进到一个百人网络大群,本来在里面就是吐槽,说几句负能量的话,但聚在一起越说越难受,这些人就会再形成一个小群。如果这时小群里有人怂恿,就可能相约去轻生。”志愿者方燕说。
为了不暴露身份,志愿者们不断研究年轻人的语言方式,学习网络用语。志愿者王文娟经常去附近中学及年轻人较多的工厂门口“蹲点”,听那些孩子们在聊些什么。
王文娟发现,“约死群”群友年纪都很轻,20岁左右为主,有的抑郁时间较长,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同时现阶段碰到较为严重的创伤事件,没有及时处理;有的家庭成员之间无法沟通,或者与父母关系破裂。“这些相同经历、相同认知的人一旦聚在一起,就可能导致彼此厌世情绪强化,产生极端想法。”
根据这些特征,王珍和团队成员设计了多套挽救策略,最常见的是发现紧急情况,及时进行施救,并进行后续心理帮扶。
一年前,志愿者王若曦紧急挽救了一个19岁女孩。
女孩在一个有“约死”倾向的群里已经1年多,王若曦从平时的聊天记录中得到女孩的相关信息,包括女孩父母的联系方式。去年3月,女孩在群里发了一句“我打算走了”,王若曦马上通知了她的父母,并拨打了当地的120电话。当父母推开门的时候,女孩已经割了手腕,庆幸的是,因为抢救及时,女孩没有生命危险。王若曦也第一时间赶到女孩所在的城市,对她进行心理帮扶,“现在,女孩情绪稳定,也退出了群。”
有些人,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轻生,他们需要的是陪伴和重视。王珍记得,一天夜里,有个男孩在群里发了一句“再见”,王珍警觉,但由于没有收集到男孩的相关信息,她只能不停地给男孩发微信:“在吗?”“怎么了?”“我们聊聊好吗?”
在王珍的微信“轰炸”下,男孩终于回话,慢慢敞开了心扉。两人一直聊到次日凌晨3点多。
男孩最后说:“谢谢你,我不会死了!”
王珍长舒了一口气。
律师:组建类似群,违法
救援这些“约死群”成员,最难的是怎么找到这些群。这些年,相关部门在不断清理类似的群,但每次清理后,这类群往往会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出现。
“从公安的角度,要治理类似的群,存在不少困难。一个群里,各省的网友都有,属地很难确定,而且多用暗语。”一位民警对记者说,他希望有更多的网友提供线索,见到“约死群”立刻举报。同时,平台应积极作为、主动干预,将防范和封堵做在前面。
王珍也认为,心理帮扶只是一个方面,要挽救这些人,需要全社会参与。
根据相关分析,“约死”之人很多并非真的想轻生,而是无法为自己好好活着找到一条出路。这时的他们需要自我的认知调控,也需要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
“八成以上试图轻生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志愿者方燕说,与孩子的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聆听,并具备同理心。
多位法律界人士表示,组建类似的群,是一种违法行为。
杭州市西湖区灵峰法律服务所主任宋素慧认为,如果群主在群内唆使怂恿“群友”自杀,甚至提供自杀方法和建议,那么这个群主具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涉嫌构成故意杀人罪;如果群主没有上述唆使怂恿行为,但对于群友之间讨论自杀、相约轻生的消极情绪对话放任不管,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他客观上给悲观厌世者提供了轻生的便利。
“对于组建‘约死群’的群主是否涉嫌犯罪,要看其组建该群最初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有些即使不构成犯罪,也有违公序良俗,甚至达到犯罪的边缘,也应该取缔。”宋素慧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17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