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热搜榜“泛娱乐化倾向”值得警惕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8-07 12:38:00 来源:杭州网

如果把今天的舆论场比作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广场,那么热搜就像是广场中间的一块醒目的显示牌。2010年,平台首次推出热搜,将搜索最多的热词直接呈现给用户,给广大网友开通了一条“吃瓜快速路”,让人身在家中就能快速知道天下的实时热点,受到网友好评。

当下,笔者随机打开一个互联网社交平台,实时热搜榜上“某明星哭了”“大妈误会卖肉老板中暑 为其刮痧10分钟”“某奶茶店点单取单政策引争议”等文娱类话题或“日常琐事”占据重要位置。

不少人在问,热搜有啥用?为何泛娱乐化新闻能霸榜热搜?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

网友常说,“送你上热搜”。有人是这样定义“热搜”的:“它是内容生产者、网民和平台共同打造出来的互联网平台上的‘头版头条’。”

一方面,热搜榜在发布即时信息、打造网红城市、传递正能量、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淄博烧烤,因为一条抖音同城热搜,开启了“一路狂飙”;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跳桥救人的短视频登上热搜后,获得全网点赞。

另一方面,热搜的“泛娱乐化”现象更值得警惕。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花边新闻”“鸡毛蒜皮”霸榜热搜,危害实在不小。

比如,信息茧房“罩”住认知。目前,不少平台能够根据个人喜好“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热搜榜单。长此以往,将导致网民愈发被困在由个人偏好编织的信息茧房中,始终局限于自己喜欢看到和乐于接受的事物,不断加深刻板印象、固有认知,最终丧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

再如,劣质内容挤占资源。个人关注什么是个人选择,公众关注什么却需严肃对待。如果太多无意义的信息充斥舆论场、争夺公众眼球,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大事、要事、正事可能会失声、失焦,那些值得铭记和赞美的瞬间可能被忽略、遗忘。

登上热搜榜,一般意味着某个事件或话题因网民在特定时间段内大量搜索、讨论、传播,被平台的特定算法筛选为热点词汇,进行“置顶推荐”。

本质上,“热搜榜”是一种社会议题设置,有人说其魅力就在于“客观”二字。一旦一些热搜开始有立场、讲利益,从反映“民意”变成做“生意”,那就馊了、变味了。

资本入场:“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为王,能吸引用户注意力就能变现。有媒体披露,有的热搜榜是可以“刷”的。“刷”法多样:有的走“公路”,找平台谈商业合作;有的走“高速”,通过第三方刷榜公司迅速把热度“刷”上去;还有的走“水路”,雇佣水军不断注册平台账号,反复“注水”。现在有的所谓“上热搜”项目,明码标价。

“控热搜”:一些粉丝或集资、或出力,自发组织为偶像刷榜。进阶版的“控热搜”手法还有不少,比如“撤热搜”,如果出现偶像的负面热搜,一些粉丝团队就会把其他热搜词条刷热,使其热度超过想撤下的词条,以达到“洗广场”的目的。

“热搜营销”:当下,衡量一首歌、一部剧、一台综艺是否为爆款时,常用上过几次热搜、霸榜多少天来标榜。有人就打起了这方面的主意,将热搜当成广告,大搞“热搜营销”。他们以登上热搜为目标,从创作剧本开始,挖空心思蹭热点、找对立、造词条,设计迎合热搜的台词和情节,等热搜要素齐活后,再“串珠成链”,强行缝合成“热搜神剧”。

走出泛娱乐化的信息围城,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媒体不能“合流”。有的媒体对娱乐话题过分热衷,一看到网上有“瓜”可吃,便闻风而动,如获至宝;有的大搞“标题刺客”“玩梗新闻”,借各类耸人听闻的八卦、闹剧、绯闻吸引关注、博得流量;还有的与商业平台和个人账号“合流”炒作,推高话题热度,自己从中分得一杯羹。

媒体“靠流量说话”,但不能“唯流量是从”,应认清肩负职责、坚持正确导向、避免娱乐至上,把“真问题”“好声音”送上热搜。

平台不能“短视”。人们爱看热搜,部分是抱着一种“排队人多,饭就好吃”的朴素逻辑。但如果排队的人是花钱雇来的,这样的饭店一定干不久。同样的,如果热搜是砸钱买的、雇人刷的,虽然赚得一时流量,但长此以往,名为“热搜”、实为“冷饭”,食之如蜡、嚼之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用户。

作为热搜的管理把关者,互联网平台应该完善把关机制,筛选优质内容,过滤庸俗信息,不断提高热搜热榜质量水平。这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个人不能“深陷”。有人将愉悦的事情分为“多巴胺快乐”和“内啡肽快乐”两种,而泛娱乐、肤浅、庸俗的热搜,只能带来短暂的“多巴胺”“奶头乐”,让人深陷其中,慢慢丧失思考辨别能力。

人人都是把关人。作为个体,我们不该被热搜“牵着鼻子走”,需要保持反思和质疑精神,减少对热搜榜的过度依赖,将注意力放在更有意义、更具价值的问题上。

热搜不能“乱”搜,好算法应该推荐好信息,给公众“名副其实”的热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7 14: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新闻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由此带来的新闻“娱乐碎片化”倾向引发关注。闲来无事刷刷短视频,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
2023-08-15 01:45:00
...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被“唯金钱”“唯流量”等错误倾向蒙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自媒体”的盈利链条中,平台是重要一环。“自媒体”依附平台而生,是平台内容的生产者,其内容
2023-09-13 04:48:00
...现,因而制作的部分短视频趋向猎奇化、庸俗化、浅表化倾向。此类短视频往往通过简单剪辑拼接、复制粘贴,模糊虚假和真实界限,注重情绪渲染和娱乐消遣,却忽视了对公众的负面影响。二是情
2024-01-22 08:04:00
...利益的推波助澜,一些家长拍摄此类视频具有明显的营利倾向,既可获得打赏或商业代言等方面的经济收入,也可为孩子本人带来“明星效应”。这对于一些家长而言,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些博眼
2023-01-04 06:41:00
表情狰狞,叉腿蹲桌,“开黄腔”,直播带货为何从审丑到媚丑
...网络审丑”现象,打赏刘某曦赔偿款的可以说是“审丑”倾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审丑”异化为“媚丑”现象。公众从以往网络上“口水仗式”的精神支持,到如今现实中真金白银的打赏支持
2023-11-29 13:51:00
...众关注的热点,并且呈现成人化、工具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首先是网红儿童成人化问题。要成为网红儿童,需大量曝光。拍摄短视频、参与综艺节目、出演影视剧,挤占了孩子本该学习玩耍的童
2024-06-13 00:28:00
...,这不是社会之福。虽然“新黄色新闻”迎合了部分受众娱乐和猎奇的心理,但倘若总是被“投喂”这些无意义、无营养的信息,很多人也会心生厌烦。“没有新闻可以不发”“没有新闻就报天气预
2024-04-03 05:20:00
《长相思》邓为出圈,《封神》捧红于适,娱乐圈95生格局变了
...营销总监告诉搜狐娱乐,对于短期内爆火的艺人,品牌更倾向于先给一个类似品牌挚友的“临时身份”,考察一段时间艺人的宣传带货能力,再决定是否和该艺人签订长期合作。“商务好的话,也意
2023-08-16 08:00:00
...况还有很多。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见12月20日《法治日报》)将校园暴力拍成娱乐化的短视频,玩“校园暴力梗”,危
2022-12-22 03:02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