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刚强兄弟:在黄土高原“种”出江南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1-09 08:1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54年,8万余棵树,让400亩荒山披上绿装

刚强兄弟:在黄土高原“种”出江南

刚强兄弟:在黄土高原“种”出江南

许志刚和许志强夫妻。

◆本报见习记者任靖

早上四五点起床,喝上几口罐罐茶,许志刚和许志强就扛着铲子、锄头等工具上山,给树松土、除草、修剪枝叶,这样的习惯他们坚持了54年。

74年前,这对孪生兄弟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出生。他们在黄土高原成长,经历过漫天黄土,也无数次看到流失的水土冲垮房舍。

他们意识到树木对这片土地的重要意义,并花了54年时间,义务种树8万余株,让400亩荒山变成了四季常青、绿树成荫的“江南”。如今,他们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

只有种树才能治愈这片土地

种树的想法萌芽于50多年前的一次电影放映。有一次,村里集中放电影,刚强兄弟通过屏幕看到了南方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南方山很绿,水很清,树很茂密,一想到我们这的干山枯岭,心里就很难受。”许志强说。

刚强兄弟所在的张川村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被厚厚的黄土覆盖,走在上面的每一步都像踩在面粉里,黄土争先恐后地灌进鞋子,和袜子、脚丫来一场亲密接触。

少有的雨水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但是持续的降雨过程也会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厚且松软的黄土在雨水的“加持”下变成了黄泥汤,冲毁房屋,留下没过膝盖的烂泥。

雨水冲刷过的地表,沟壑纵横,像一条条伤疤爬满了整个村的土地。而在地下,是一个个被称为“窟圈”的暗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在目睹家人跌进窟圈差点丧命的场景后,许志强胆战心惊:“再这样下去,不但家保不住,命可能都要丢掉。”

“要固土,得种树”,这成为兄弟二人的共识。他们觉得只有种树才能治愈这片土地。电影中南方郁郁葱葱的场景也在刺激着他们。许志强说:“我们想种一些南方的树种,让村里一年四季都有绿意。但村里的老人说南方的树种在北方活不了,但我们觉得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我们可以为家乡打造一片江南风光。”

“买树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

种树的第一件事,是解决树苗的问题。

在甘肃,最常见的树种是白杨和榆树,它们价格低廉且容易生长。而刚强兄弟想种的松柏、云杉、棕榈等树都需要从其他地方买,一棵树苗要3块钱,3块钱在当时能买10斤白面。

作为两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刚强兄弟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土地和牲畜。收入不多,仅能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买树的钱都是牙缝里抠出来的——攒来换油盐的十几个鸡蛋,卖了,买树;卖马驹用来盖房的700块,买树。

村里没有树,他们就挑着担子,去六十里外的草滩、九十里外的武山买树,他们的足迹遍布临近各县,却从未舍得在买树的集市上吃一顿饭。

树种上之后,浇水也成了大问题。

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水是个稀罕物。“那时候吃水都靠村里的一个泉眼,水量不大,取水的时候要等在泉眼边,水出来的时候舀上一瓢,一般两三个小时才能装满一桶水。”许志强的孙女许童玲告诉记者。

在那个人吃水都很困难的年代,极少有人把水拿去种树。为了不影响别人用水,刚强兄弟就在夜里担水,再把水一桶桶运上山。“有一天晚上我从天黑担到了天亮,来回挑了8次水。”许志强说。

许童玲也帮爷爷抬过水。“一般是爷爷自己挑两桶水,我和哥哥或妹妹抬一桶水,坡陡路窄,水桶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断下滑,压得肩膀很痛。地面很软,鞋子里都是土,人也走不快,一个来回要二十分钟。”

除了人担的水,雨水则是另一个水源。黄土高原的雨大多下在晚上,刚强兄弟经常在凌晨一两点,冒着暴雨出门,一件雨衣,一个手电筒,是他们全部的装备。他们用土在树边围上一圈。“这样能给树存点水,让它们活下来。”许志刚说,“我们还会通渠引水,用来调节水流,不然雨水很可能会把树苗冲走。”

荒坡变绿林,野生动物也回来了

想要树在黄土高原扎根,并不容易。

兄弟俩头几年种的树,活下来的很少,树苗不是旱死、被水冲走,就是因为水土不服难以成活。这也应了当地的一句老话——种活一棵南方的树比养大一个孩子都费劲。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一个树种不行,就换另一种,来来回回尝试了五十多种树;树苗的成活率不高,就自己育苗,保持树木活力。兄弟二人种树的场地也从房前屋后拓展到附近的沟坡、荒地和窟圈。“下雨的时候,种在沟壑里的树会被淤泥淹没,只剩一个树梢。”许志刚说起这些依旧有些心痛。

在一次次尝试中,他们种出了经验——山坡上的树不耐旱,容易被冲走。兄弟二人用死去的树围成格子,淤泥在此汇聚成一片平整的土地,树种在上面,活了。

“第一次看到种的树活了的时候,我非常激动。”许志强说。树种得多了,兄弟俩发现树要抱团才能活下来,树种得越密,成活率越高。他们狠了狠心,把家里的10亩良田换成30亩荒坡。

挖坑、种树、浇灌、施肥、松土、修剪、育苗,都成了他们刻进骨子里的动作,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松柏、云杉、棕榈逐渐爬满了山头,各种野生动物也开始在林间穿梭。50多年的时间,他们种树8万余株,400亩荒山变成了绿地。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种树大军中的一员。

如今,70多岁的老人还在种树。2022年,他们被评选为“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获奖后,刚强兄弟很开心:“我们的身体还很好,还会继续种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9 09: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榜样之光 | 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
...4人(组)身边好人光荣上榜。他们中有义务植树55载、在黄土高原“种”出绿色江南的甘肃“刚强兄弟”许志刚、许志强,有跳入冰冷河水、营救儿童献出生命的河北“大义民工”杜献领,有义
2023-09-23 14:06:00
黄土高原农产品的“72变”
...文转自:陕西日报红枣咖啡、小米酒、彩色空心挂面——黄土高原农产品的“72变”八月一日,在二○二三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榆林站)上,工作人员向客商介绍米脂小米。 本报记者
2023-08-24 04:26:00
高西沟村:当好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习近平高西沟村:当好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高西沟谷子熟了(资料照片)。 米脂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婵摄扫一扫看精彩视频我的心里话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
2024-04-24 04:57:00
黄土高原隧道建设的“金点子”
...里,规划建设途经洛川县至延安市,需要在我国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建设隧道。这里的黄土层厚,沟深坡陡,如何做到既保证隧道施工不塌方,又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2021年4月,中铁
2023-07-11 03:35:00
...9月20日,从距离榆林2800多公里的拉萨传来好消息:来自黄土高原的8万余株酸枣苗在青藏高原试种成功,整体成活率超过80%。“这是拉萨首次引进酸枣苗。当前酸枣苗长势良好,其中
2023-10-02 03:29:00
本文转自:新华网每逢新春佳节,陕北黄土高原处处洋溢着富有黄土文化气息的“年味儿”,在陕西榆林一些地区,广大群众通过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感受春节快乐吉祥的氛围。热气腾腾的“杀猪菜”端
2023-01-26 22:12:00
黄土高原水稻种植忙
...的稻田在两边青翠山林的映衬下美如画卷。眼下正值陕北黄土高原水稻插秧时节,插秧机在村上的380亩稻田里正来回穿梭,处处一派繁忙景象。“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育苗栽培,幼苗目前已达到
2023-05-29 00:47:00
党项羌的起源与迁徙: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千里旅程
...族,从他们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为什么会迁徙到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呢?他们这个民族的命运到底经历了哪些波折呢?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这个民族的苦难是最恰当不过了。第一个转折党项羌人在青
2023-11-19 08:45:00
情满黄河丨黄土高原绿意浓——走近黄河中游陕西高西沟
...土地利用由农业经济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化。高西沟村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记者:陈昌奇、吴鸿波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3-09-26 21:14: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