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年55岁的老李,年轻时曾经当过兵,平时喜欢走路锻炼,也喜欢喝酒抽烟。老李平时非常注重健康,每年定期做体检。所以身体一直都很健康,除了高血压外,没有其他大毛病。
几个月前,老李突然出现腹胀、胃痛等问题,开始,他以为只是胃痛,就自行买了胃药服用。连续吃了两个多月后,老李的腹痛依然断断续续地不见好,连排便也出现异常,他发现自己的粪便上经常盖着一层类似油脂的东西,而且排便次数也越来越频繁,有时候甚至是一天三四次。老李的体重也出现了迅速下降,短短一个月,就轻了10来斤。
家人见状,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老李被诊断为胰腺癌晚期,已经错过了手术机会,两个月后,老李不幸离世。
一、胰腺癌一经发现,大多已是中晚期?
患者老李本来身体一直很健康,对突然出现腹痛腹泻症状但并未引起重视,而最终确诊胰腺癌时已是晚期,甚至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胰腺癌为何如此可怕?
在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高,在所有癌症中位列第六七位左右,发病率仅为6.5/10万,但死亡率却居癌症之首,并且五年的生存率低至5%,中老年人为该病高发群体,且有男性高于女性的趋势,由于胰腺癌的发病隐匿且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因而也被称之为“癌中之王”。
临床上绝大部分胰腺癌患者确诊时都是中晚期,为什么胰腺癌难以做到早期诊断呢?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杨尹默表示:首先,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甚至可能没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二是胰腺位于体内深处,相关症状或体征也会被掩盖或误诊;三是胰腺的血供较为丰富,容易发生血行转移;最后,目前影像学的水平仍然无法发现1-2cm的肿瘤,敏感性有限。
胰腺癌的发生除了与遗传、年龄和性别等不可控因素相关外,与生活习惯有较大关系,像抽烟、喝酒、肥胖、高血脂、慢性胰腺炎等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
另外糖尿病也是导致胰腺癌的高危因素,糖代谢异常时,外周胰岛素抵抗以及超高胰岛素血症,均可能引发胰腺癌。据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新发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的人会被诊断为胰腺癌。
二、出现4种异常,可能是胰腺在呼叫
虽然胰腺癌早期隐匿,但胰腺是人体的一个消化器官,发病时仍然会有所症状表现,特别是出现以下4种异常时,就要警醒是不是胰腺在求救。
1、上腹痛
上腹痛为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中腹、右上腹、左下腹等出现疼痛感,疼痛位置多变,甚至有患者主诉睾丸痛,到后期胰腺癌不断侵犯腹膜后神经丛,还可能引起腰痛症状。
2、黄疸
胰腺癌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会逐步压迫和侵犯胆总管,从而引起皮肤黄、巩膜黄等黄疸症状,并且病情加深后,甚至尿液颜色也会加深,大便也会呈现陶土色。
3、体重突然明显下降
胰腺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消化器官,当胰腺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加上癌症对营养的消耗,体重会出现迅速下降。一旦体重出现无诱因下降超过10%时,就要引起警惕。
4、血糖异常升高
胰腺还有内分泌的功能,比如分泌胰岛素,而胰腺癌势必会影响内分泌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使患者血糖升高。
三、保护胰腺,做好五点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隐匿且容易被忽略或混淆,因此一经发现便是中晚期,患者从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预防胰腺癌,最好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好以下五点。
1、不要暴饮暴食
进食后,胰腺就会分泌各种消化酶来帮助食物消化,暴饮暴食容易刺激到胰腺,并使胰腺分泌功能紊乱,甚至产生炎症,胰腺功能因此受损,长期以往容易诱发胰腺癌。
2、减少吸烟
大量对于研究发现吸烟与胰腺癌存在密切关联,吸烟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2.5倍,并且吸烟者的发病年龄也会提前10-15年,所以想要预防胰腺癌,请不要吸烟或尽早戒烟。
3、少吃动物脂肪
日常摄入过量动物脂肪,会导致胰腺癌的发病率升高,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人群喜好高脂饮食,胰腺癌的发病率也相对高一些。
4、远离有害化学物质
生活中若长期接触联苯胺、F-萘酸胺以及炔化物等化学物质,或会提高胰腺癌的发病率。
5、定期体检
胰腺癌的高发群体包括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者,有吸烟酗酒不良嗜好者,肥胖或超重者,有胰腺癌家族史者,有慢性胰腺炎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建议要定期体检,尤其要做好胰腺癌筛查工作。
尽管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不高,但是绝大部分患者确诊都在中晚期,且五年生存率也低,因此对于胰腺癌,更重要的是预防,平时应当杜绝吸烟酗酒和不健康饮食的坏习惯,积极运动,定期体检,若出现症状也要提高警惕,最好尽快排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0 17: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