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回馈不尽的慈善事业,流淌不息的桑梓情怀
讲述人:中国侨联海外顾问、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创会会长 陈祖昌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1月29日 07版)
【一线讲述】
我16岁离别故乡,后移居菲律宾。菲律宾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国家,而中国,更确切说中国福建晋江市,是我出生以及幼年生长的地方,也是我一直的牵挂和精神力量的来源。
旅居在外,思念故土,侨刊乡讯成为寄托我思乡之情的载体,也成为我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媒介。这几十年来,阅读《晋江乡讯》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也是我了解家乡情况的主要渠道。尤其以前通信不便,有了乡讯,仿佛也未离家多远。《晋江乡讯》有了新媒体后,我们读起来更方便了,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家乡最新的消息。我尤其喜欢阅读介绍晋江美景、老建筑、侨批的系列报道,其中许多珍贵的古厝、文献都唤起了我们对家乡的共同记忆。我想,这些内容对年轻一代来说也很宝贵,能让他们理解家乡文化的丰富内涵。
20世纪80年代,我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晋江溜江村。从此,我开始投身家乡慈善公益事业,《晋江乡讯》也记录下我和家乡的血脉相连。
我经常和别人念起我爸爸写过的一句诗:“不随桑海变,一片故人心。”一有时间,我就带着家族成员回乡,参与家乡的建设,如2019年我带家族三代人回乡探亲,2020年陈祖昌奖学金在家乡发放,2023年福州大学晋江校区陈祖昌礼堂落成……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祖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既感到自豪,也更有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李健、陆健、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张春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