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朱棣能登上皇位,李景隆得占一半功劳,但这位“大明最佳男演员”,最终却腆着脸被圈养至死。
公元1402年6月,打着“靖难”旗号的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此刻的南京城,虽说是被围得如同铁桶,但也墙高池深,城内尚有十万大军镇守,朱棣一路打来,部队也是强弩之末,面前的南京城,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正当朱棣准备打一场恶战之时,金川门的城门却被人从里面打开,开门的,正是谷王朱橞以及负责守卫金川门的大将李景隆,如此一来,朱棣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南京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景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算得上是“居功甚伟”,没有他开城门,恐怕朱棣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进入南京,另外,在几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李景隆得表现,堪称“最佳卧底”。
因此,在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李景隆颇为赞赏,评价其有“默相事机之功”,并对其大肆封赏,但这位靖难中的大功臣,却最终落了个被圈养至死的结局,还背负了一身的骂名。
曾经的将门之后,且是朱棣的表亲,李景隆是如何混到这般惨的地步的呢?只能说,虎父真的有犬子,建文帝朱允炆也是瞎了心,居然把宝押在李景隆的身上,以至于功败垂成,而朱棣能登上皇位,李景隆绝对得占一半功劳。
曾经的李景隆,是包括朱元璋等多数人心目中的“明日之星”。
李景隆这个人,可以说是标标准准的皇亲国戚,父亲李文忠是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还是朱元璋的外甥,可以说,李景隆一出生,就自带光环。
与朱元璋和李文忠这种“大老粗”不一样,年轻时的李景隆,活脱脱一个好学上进的五好青年,不仅长得一表人才,并且爱好学习,喜欢研读兵法,每每说到排兵布阵,总是侃侃而谈,仿佛弹指间,敌人就能灰飞烟灭。
“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
要模样有模样,要气质有气质,再加上勤奋好学,这样的李景隆,让明太祖朱元璋喜欢的不行不行的,在李文忠死后,朱元璋干脆直接让李景隆袭爵曹国公并派他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兵,大有重点栽培之意。
不仅朱元璋对其极为喜爱,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对李景隆也是非常信任。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并在一番凌厉的攻势之下,大败老将耿炳文,迫使其龟缩在真定城内不敢应战。
对于耿炳文的失败,朱允炆十分不满,并在黄子澄的推荐下,授予李景隆为大将军,带兵五十万,前去征讨朱棣。
从客观上来讲,朱允炆此时的换帅,也是无奈之举,经过朱元璋的杀戮,朝中的名将已经凋零,唯一能够在威望上以及经验上,能够拿得出手的,在当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另一个则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
如果换徐辉祖为统帅,有可能朱棣的成功还不会那么容易,但因为徐辉祖的身份,注定了朱允炆不可能让他统帅大军。
因为徐辉祖的姐姐,正是燕王朱棣的妻子。
也就是说,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不管他有没有通敌的嫌疑,但无论如何,朱允炆也不会将大军交给他,一旦那样,自己就等于伸着脑袋让朱棣来砍。
因此,唯一合适的人选,就只有李景隆,并且,李景隆在先前的练兵,以及削藩行动中,表现得还是很不错的,再怎么说,李景隆也算是将门之后,至少有他老爹一半的本事吧。
就这样,朱允炆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李景隆的信任,安安心心的将五十万大军,几乎是他全部的家当,郑重的交给了李景隆,并在大军临行前,亲自为李景隆推车而行,千叮咛万嘱咐,盼望其能得胜回朝。
就这样,历史上被称作“草包将军”的李景隆闪亮登场了,他也将开始他别具一格的操作,直到将朱棣“带到”南京为止,如果朱允炆知道李景隆此去,没花多久就将他的家底儿败光,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李景隆首“秀”:为抢占战功,错失攻打北平的良机
前文讲到,李景隆自幼熟读兵书,对于作战的方式和方法,他也并非一无所知,比如与朱棣的首战,李景隆就选择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围魏救赵”。
李景隆的计划是,大军绕开朱棣的主力,直击北京,这样一来,就会让朱棣顾此失彼,首尾不能兼顾,从而给自己创造机会,到时候分而击之,那大获全胜岂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这种方式可行不?可行,并且是非常的可行,这是一个非常牛的想法,一旦成功,朱棣必败。
在他到达北平并将整座城围困起来的时候,朱棣还在外面大扫荡,一时半会还真回不来,守卫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
朱棣没把李景隆放在眼里,同样李景隆也没把朱高炽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北平虽说坚固,但架不住自己兵多将广,几个回合打下来,北平城必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第一轮的冲锋中,都督瞿能就攻破了张掖门,但因为瞿能只带了千余人,不敢贸然深入,于是就计划着向李景隆求援,准备一鼓作气,打进北平。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只可惜,李景隆竟然拒绝了,他下令,撤退,明天再打。
李景隆拒绝瞿能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想让他抢了头功,打进北平的,理应是他,再说这北平,随随便摆一打就攻破了,如何能让瞿能拔得头筹?这小算盘,打的可是真响。
但等到第二天,李景隆傻眼了,整个城墙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根本就没有爬上去的可能,更别提攻城了。
原来,朱高炽趁着天气寒冷,连夜命人将城墙浇水,经过一夜后,城墙均穿上了铠甲,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城墙的防御。
就在李景隆傻眼的时候,朱棣的回援赶到,前后夹击之下,李景隆不得不狼狈逃窜,并在郑村坝,被赶上来的朱棣狠狠地教训一顿,丢盔弃甲,继续后退。
这场首战,让我们见识到李景隆“绣花枕头”的一面,并且好大喜功,极为自私的一面,在战机转瞬即逝的战场,却只考虑自己的功劳,如果不失败,那才是没天理。
李景隆二“秀”:白沟河一战,把建文帝的家底糟蹋光
北平一战失败后,李景隆在次年,再次带兵六十万围剿朱棣,这次,他是拿出玩命儿的勇气来迎战,而朱棣也满足了他的要求,让他玩了次命,差点回不到南京。
白沟河一战的刚开始,朱棣方损失惨重,十万大军被伏击,死伤无数,就连朱棣都差点跑不出去,但就是在这种稳赢的局面下,被朱棣抓住时机翻了盘,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被朱棣斩杀,李景隆被打的闻风丧胆,带着残兵退到济南。
还没等稳住心神,朱棣又杀了过来,这次李景隆干脆直接将残兵丢下,自己逃回了南京,若不是守卫济南的铁弦拼死抵抗,恐怕朱棣登基就要提前几个月了。
六十万大军,在这一场战斗中,被李景隆糟蹋了个一干二净,这哪是带着六十万大军去打朱棣,分明是带着六十万人,送给朱棣砍杀,并且还是不杀都不行那种。
而最令人可恨的就是,李景隆在最后关头,孤身一人逃往南京,把前线上的将士全部扔了不要。摊上这种将军,神仙也没办法。
但即便是李景隆败成这样,建文帝并没有因此责备与他,更没有杀他。反而好言相劝,但建文帝做梦也没想到,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李景隆居然给朱棣打开了金川门。
朱棣在进城之后,经过一系列操作,最终登上了皇位,然后,就开始了大行封赏有功之臣,而更有趣的,还在后面。
作为直接将建文帝送走,间接把朱棣推上皇位的李景隆,被朱棣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
更让李景隆趾高气昂的是,朝廷每议大事,他都位于班列之首。
为此,朝中大臣,尤其是参与靖难之役的功臣,十分不满,认为李景隆只不过是一个降将,还是那种十分草包的那种,凭什么获此殊荣?
但朱棣对此并无表示,时间一长,李景隆越发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真的是“当居首功”,愈发的得意忘形。
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
同年,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
对于这类弹劾,明成祖朱棣从头至尾都是不予追究,并不是他不知道李景隆的所作所为,而是他在等待一个时机。
大棒总有落下来的一天,之后不久,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
这一次,朱棣并没有坐视不理,而是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如果李景隆能够在这个时候有所收敛,低调行事的话,结果可能会好一些,但他没有,那么弹劾他的奏疏,还是接连不停。
不久后,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
这一次,朱棣没有跟他废话,直接将李景隆的爵位褫夺,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家产。
之后的李景隆居然做出了一个白痴举动,要绝食抗议。
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引起朱棣的注意,仗着自认为的功臣身份,通过绝食,来换取朱棣的安抚,从而不降罪于他。
但是,李景隆失望了,在绝食多天后,朱棣对他不闻不问,等到自己饿得实在受不了后,又乖乖地开始吃饭。
至此,李景隆开始了他浑浑噩噩的后半生,一直活到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小结:
一把好牌打得稀烂,说的就是李景隆,本是将门之后,却是一个草包材料,如果说兵败是由于能力不足,尚且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在南京城下,主动打开金川门,就是属于典型的首鼠两端,这种毫无气节的做法,真的是辱没了其父李文忠的名号,而在永乐一朝时,身居高位仍不知收敛,让大臣们对他越发的不满,弹劾的也越来越多,最终让朱棣下诏对其圈养,自己也浑浑噩噩的活了一辈子,实在是可悲可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3 2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