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8月10日,江西南昌某景区,一名19岁的女大学生在旅游时,突遭素不相识的男子持剪刀捅刺多刀,不幸身亡。一个无辜的花季生命骤然陨落,一次充满期待的旅行竟成永别,令人无比痛心与愤怒!警方通报中提到嫌疑人席某某“有精神疾病诊疗史”,将公众的悲痛引向更深的忧虑——这样的惨剧,如何才能避免重演?
这个“诊疗史”,本应成为我们加强关注和管理的起点。一个被诊断过有精神疾病,特别是存在潜在风险的病人,那么社会、家庭、社区就应该有相应的措施跟上。为什么他能轻易拿到致命凶器?在他需要帮助、可能对他人构成威胁的时候,谁在关注他?家属是否有能力、尽到了监护责任?社区、街道的相关帮扶和预警机制有没有启动?这些环节,似乎都出现了缺失。
现在有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就是一旦出事,只要当事人“有精神病史”,仿佛就自动成了一张“免责符”,让事情变得模糊,责任也变得不清。一句“他有病”,似乎就能解释一切,甚至掩盖掉事前预防的疏漏。这是不对的。“有病史”绝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或者事后简单推脱责任。相反,对于这类人群,社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建立更完善的看护、管理和预警体系。
每一次这样的悲剧,都在提醒我们公共安全这张网上还有漏洞。诊断记录不能只是档案袋里的纸,而应该成为行动的依据。“有病史”不能只是事后解释的标签,而应该成为事前预防的信号。否则,无辜的生命就会在疏忽中逝去。
人命关天,不能含糊。我们必须拿出更切实的办法,把那些因为“有病史”而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堵上。家庭监护责任要压实,社区和街道的帮扶、监管要到位,必要时的强制治疗和约束措施要跟上。只有把这些环节都衔接好,形成有效的责任链条和防护网,才能避免让更多人成为下一个无辜受害者。“有精神病史”不该是公共安全的空白地带,更不该是悲剧发生的唯一解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8-14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