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他自学成才,坚持为村民义务上书法、绘画等课——
沈金鑫: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记者 周佩佳 通讯员 周士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沈老师,下周有时间吗,能不能给我们上一节书法课?”“沈老师,村志这段话帮忙再看一下是否妥当?”“沈老师,你看我的画还需要怎么完善?”……
被称呼“沈老师”的这位老人,就是嘉善姚庄镇乡贤沈金鑫,土生土长的姚庄人。“我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正儿八经站过讲台,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喜欢叫我沈老师了。”沈金鑫笑着说道。
说起来,沈金鑫的前半生经历确实与“老师”二字不沾边,他自己盘算了一番,先后在姚庄镇的10多个工厂做过厂长或经理,堪称老一辈的职业经理人,“以前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闲下来就喜欢写写画画,慢慢就培养起了书画这样的兴趣爱好。”2001年退休后,沈金鑫也都没闲着,尤其是2009年被姚庄镇文化站聘任后,更是忙碌。
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始,沈金鑫受邀担任普查员,走访嘉善各镇、村,“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这么普及,照相机也不是人人都会用,有些需要记录下来的资料只能靠手绘。”于是,沈金鑫的绘画功力有了“用武之地”,一幅幅写实的手绘作品在他笔下诞生,西塘送子观音桥、陶庄圆觉寺等具有嘉善辨识度的文物都被记录下来,沈金鑫还因此获得普查工作组的表彰。
受此启发,沈金鑫想到,文物可能会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被人们遗忘,自己应该为文物保护和传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后几年,沈金鑫凭借记忆,将近现代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的391件工具和物品等一一画下来,结集成册,现在翻看依然宝贵。
“画笔不能放,常画才能常新。”沈金鑫常说熟能生巧。
姚庄镇是嘉善县开展农民画创作活动最早的乡镇,姚庄农民画远近闻名,一批民间艺术家放下锄头拿起画笔,描摹起新时代乡村新景象,沈金鑫不仅是其中一名农民画画家,更是一位农民画指导老师。
“农民画与专业美术不同,没有按照传统视觉规范,不受透视、布局和色彩的约束,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加贴近生活的群众文化表现手法。”在沈金鑫看来,人人都可以拿起画笔,都能创作出独特的农民画。在全镇农民画浓厚氛围的影响下,目前姚庄镇已有在册农民画创作人员140多人,他们都能达到独立作画的水平。
2021年10月,沈金鑫又被邀请加入武长村村志编写小组。看着桌上这本约20万字的《武长村村志(复审稿)》,沈金鑫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把我们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写进村志,让历史延续,非常有意义。”
在村志编写过程中,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喜爱的绘画。比如在整理到武长村历史上较有名望的黄家相关事迹时,沈金鑫通过走访查证以及根据自己的记忆,画出了《黄家老宅示意图》,“这样能更加形象和直观地将当时的景象表现出来。”
眼下正值暑假,也是沈金鑫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段,“暑期基本上每周都有好几节课,到社区或者村里给孩子们义务上课,有书法、画画等等。”沈金鑫说道,而到了临近春节时,他还要到各个村里给村民写春联送“福”字,“大家叫我‘老师’是尊重我,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只要我还有精力,一定会全力以赴。”沈金鑫笑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4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