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多位在宁高校学子获国家奖学金登上《人民日报》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5-18 08:12:00 来源:南京日报

多位在宁高校学子获国家奖学金登上《人民日报》

各有所长,在青春赛道逐梦追光

多位在宁高校学子获国家奖学金登上《人民日报》

左思琪

多位在宁高校学子获国家奖学金登上《人民日报》

李天意

多位在宁高校学子获国家奖学金登上《人民日报》

周小川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何洁

致力于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南京绒花走向世界;在双创比赛中夺得大奖,用奋斗点亮强国梦;发挥专业优势,在知名视频网站发布教学视频,圈粉无数……近日,《人民日报》专版刊登了2021—2022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来自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校的多位南京高校学子榜上有名。他们各有所长,逐梦追光,在创新实践中书写青春的故事。

文化传播者

助力南京绒花走向世界

“在南京城南,有一座院落‘大隐隐于市’,是个悠久安谧的好去处。在甘熙故居的一间小作坊里,一场非遗盛宴正在上演。劈绒、刷绒、勾条、打尖……”这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0级本科生左思琪参与制作的英语短片——《南京绒花》。在首届“高教社杯”高等学校(本科)“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大赛中,这部短片获得全国一等奖。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让左思琪更有自信发挥专业特长,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通过走访非遗工作室,采访非遗传承人,与小伙伴动手制作绒花的形式,左思琪和同学们用流利英语向外国留学生宣传介绍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的历史。回忆起拍摄经过,左思琪十分兴奋。她告诉记者,在十平方米左右的绒花坊内,耳边剪折绒花的剪刀声此起彼伏。一刀一剪,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显示出绒花手工艺人的真功夫。经历了下料、烫绒、打尖、传花等步骤,接下来就是劈绒、勾条等制作工艺。左思琪说,看完了绒花制作过程,想要把这精妙的工艺分享给海外留学生,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马虎不得,他们查阅大量资料,多方对比,尝试用最准确贴切的英译助力南京绒花走向世界。

短片《南京绒花》总时长只有7分多钟,但左思琪和团队成员张清扬、胡非凡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独立原创拍摄了所有航拍、采访、远近景镜头等画面。视频拍摄完成后,他们成就感十足。“我们在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路上迈出了属于青年的、小小的一步,也真正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左思琪说,今年,她参与了“非遗里的中国——多模态文化术语创译传播实践”大创项目,聚焦江苏省十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与传播,继续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青年的文化自信。

宝藏学长发布教学视频带火“大学最难课程”

南京理工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天意,目前在攻读能源与动力工程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专业,他喜欢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在线的方式教授高等数学和物理知识,因为风格独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称为“宝藏学长”。

高数被很多人看作是大学期间最难的课程。2016年,刚走进大学校园时,因为还没习惯大学学习生活,李天意也曾对《高等数学》课程“望而却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结束,李天意的高数仅考了78分。好在他并没有失去信心,反因此激发了更强的斗志。在之后的假期和课余时间里,他抱着各类教材和网上找到的资料“硬磕”,在大量的习题练习中总结方法、探索规律。

来到大二,李天意发现学弟学妹也面临着和他当年同样的困扰,他决定尽可能地为大家提供帮助。他先是在学院里开展学习交流讲座,后来又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为同学们解疑答惑。由于自己是学生,所以李天意更清楚学习过程中的陷阱或难点,以及解题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也更懂得怎样的讲授方式容易让同龄人接受。由此,他的直播间也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关注。

几年来,每逢期末考试前夕,李天意就会到各个学院为新生开展辅导讲座,梳理思路、巩固方法。他用生动有趣的讲述为大家解析晦涩难懂的概念,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根据一次数据统计,听完讲座后的学生在《高等数学》这门课程中考试通过率高达98%,远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除了在视频里呈现教室课堂的真实状态之外,李天意也会将自己精心整理的资料讲义,或者制作的数学讲解模型视频发到抖音账号,用不同的输出方式讲解课程、传播知识。正如他在视频里所说,“能讲课的每一天都是最开心的。”

汽车男孩

专注智能汽车前沿技术研究及应用

曾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项,专注智能汽车线控底盘前沿技术研究及应用,他是追寻汽车强国梦的“汽车男孩”,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车辆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生。

初入南航,周小川也曾迷茫,但赵万忠老师在导论课上讲的一个故事令他至今难忘:一辆车重达数吨,而电动转向是驾驶员轻松操控车辆的关键,在2008年没有普及时,国外实施技术封锁,一款车就开出上亿元的天价开发费,这是赵万忠博士毕业后一直坚持研发电动转向的原因。

这堂课就像一朵电火花,点燃了周小川沉睡良久的“内燃机”,让他深刻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他萌发了跟随赵万忠去弥补技术短板的想法。在后面的几年里,周小川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最终如愿保研加入了赵万忠团队,并在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

“我们学车辆的,最大的特色是应用,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周小川告诉记者,导师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周小川常常以成果转化为目标,不仅个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国际专利1项,还带领团队构筑了200多个专利组成的线控底盘核心专利群,多项成果实现了转化应用,并获得南京市高价值专利组合专项支持。他在重大科研项目中承担重任,数百次方案迭代,上千小时试验,攻克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垄断。“我们团队联合创办的南京天航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让线控底盘真正实现产业化,让中国汽车用上自主的线控底盘,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周小川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8 09: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漯河日报本报讯(记者 李文姣)5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职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单,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刘北豪名列其中。据了解,刘北豪是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2024-05-10 08:16:00
...2万名中职学生荣获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近日,《人民日报》选登其中优秀代表的事迹。海南3名学子榜上有名,他们是海南大学博士生金朝强、海南大学本科生曹夏馨和海南省工业学校学生
2024-05-14 07:23:00
本文转自:开封日报开封大学2023年奖学金颁奖暨奖先表优大会举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向榜样看齐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宋献霞报道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向榜样看齐,
2024-01-11 01:24:00
...县2024年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暨中职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颁奖仪式在象州县职业技术学校举行。启动仪式上,相关单位负责人总结了象州县2023年度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及资助工作成效
2024-05-24 06:42:00
...人方面,教育是深媒体,媒体是宽教育。人民网是网上的人民日报,始终与青年学生相伴。近年来,人民网围绕青年学生群体建设了“大思政课”云平台,推出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职教学生读党报、
2024-01-26 17:22: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张文豪青春正逢盛世,奋斗恰如其时。近日,河南漯河青年学生刘北豪获得中职教育国家奖学金优秀代表的消息经《人民日报》刊发后,其先进事迹被广为称颂。日前,教育部
2024-05-08 23:11: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雅 言期沙友布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的一个小山村,考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后,他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感谢国家的资助政策,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学习。
2024-12-01 05:57: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门杰伟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全国4.5万名研究生、6万名本专科学生、约2万名中职学生荣获2022—2023学年度国家奖学金。5月4日、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用
2024-05-08 23:15:00
...自:聊城日报阳谷县第一中学三名毕业生在北京大学获得奖学金本报讯 (郝凯) 4月7日,笔者从阳谷县教育和体育局了解到,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近日向阳谷县第一中学发来喜报,祝贺该校3
2024-04-09 15:5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