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扬子晚报
徐长珍(左)接受本报记者张冰晶采访
这个龙年春节,忙了一年的农民徐长珍终于有了几天闲暇。“家里承包的三个鱼塘收成都不错,比往年提前五六天就给帮工的村民们放假了。”徐长珍欣慰地说,“工资、奖金、福利也早早地发掉了!”
徐长珍是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镇牌坊村人,现在是淮安市金湖县4000亩养殖基地的负责人。今年70岁的她,从1999年开始承包鱼塘,自己摸索着养殖螃蟹、龙虾、鳜鱼……20多年的坚持,她的鱼塘多次“转亏为盈”,利润超百万,她还带着当地村民们一起致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冰晶
扭亏为盈,大家过个好年
“承包的三个鱼塘总利润超过了100万,比起前面3年的亏损,今年的光景好了很多。”在扬州市宝应县氾水镇牌坊村的一座装修精巧、门口挂着大红灯笼的自建房里,记者见到了徐长珍和她的家人。徐长珍和丈夫华占海都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徐长珍告诉记者,“我年三十从塘里回到家中过年,塘里留了两名员工照看,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也是负责任的老员工,所以这几天我对塘里也放心。”
徐长珍和丈夫1999年开始承包金湖县的高邮湖滩涂搞水产养殖,操持20多年,如今已经是湖区最大的养殖户。“最开始是我和丈夫单干,后面慢慢做大了,才招了人来帮忙。现在已经有23名固定员工,年纪最小的53岁,最大的76岁。他们年收入5万多元,吃住全包,一年下来都能存到钱。今年收成不错,大家都能过个好年!”
“塘主”多年前还是“粮王”
在徐长珍的家里,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的奖状仍被珍藏着,这些略微有些泛黄的奖状,记录了这名“塘主”曾经开垦荒滩成为“粮王”的故事。
1983年,未满30岁的徐长珍从厂里辞职,说服丈夫一起变卖了准备砌房的砖瓦、木材和结婚的首饰,同村里签下了开垦60亩荒滩的合同。“那时的地都是荒滩,长满了芦苇,我和丈夫两个人,没日没夜地干,第一步就是拔掉所有芦苇。”随后,她只身一人开始了南下北上的借贷之路,还去灌南、兴化等地招了400多名民工一起挑土筑堤,每天睡在低矮潮湿的工棚里,饿了就啃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河里的水。
说起开垦荒滩的日子,徐长珍总是忍不住抹眼泪,“我有两个孩子,那时候都还小,刚刚上学。两季农忙的时候,我抽不开身,他们都只能和我一起睡在荒滩上,用两根竹竿支起来,铺上被子就当床睡。那时候,我几乎没睡过安稳觉。”
就这样,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徐长珍带着大家把60亩荒滩变成了良田,还创造了水稻亩产550公斤的奇迹。1990年,徐长珍又承包开发了邻村的300亩荒滩,搞起了稻田养蟹,当年盈余了20万元。到2006年,徐长珍从荒滩上开发的良田已达到2000多亩,每年粮食产量300多万公斤,成了远近闻名的“粮王”。
靠看书摸索出新出路
1999年,在经历了一次大水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后,不服输的她开始承包鱼塘,转型做水产养殖。农民出身的徐长珍笑着说,最开始自己也是一窍不通,“我专门学了《水产高产养殖技术》《水产生态养殖》这些书,还订了很多农业科技方面的报刊。”徐长珍说,不懂的东西,就向有经验的专家请教,“多问问,多试试,慢慢地就会了。”
徐长珍经营鱼塘的时候,创新性地摸索出了鳜鱼龙虾套养、龙虾螃蟹套养的方式,“以前没怎么听说过,是我们自己在塘里试验出来的,清塘改善了水质、土质,还优化了饲料,后面觉得效果不错,能够减少鱼的病害,降低风险,还带来收益。”
如今,徐长珍承包的鱼塘形成了规模,创造了经济效益,她也成了省里认可的“创业能手”。在她的影响下,周围的村民积极投入到水产养殖业中。近年来,湖区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村民们一同“靠水吃水”,创业致富,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8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