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01
昨天刻意做了一下时间统计:
早晨6点起床,写作1小时。
7点起,给孩子做早餐,大约7点半左右,叫孩子起床洗漱,我们一起吃早餐。
再把家里简单清理一下,差不多8点半出门,送孩子去培训班。
孩子上午的培训班是3个小时,也就12点左右要去接他,但是,这3个小时我不能白白浪费。
我便骑电动车,去了一趟菜场,买了一天所需的食材,差不多9点40分左右到家。
放下食材后,开始给家里做清洁,套内才90平的小户型,3个房子扫扫抹抹一遍,差不多40分钟,再将早晨放进洗衣机的衣服凉好,又花了差多半小时,将中午要用的食材简单的处理了一下,将米洗干净放进电饭煲。
随后,抓起钥匙便往外赶,去培训机构接孩子回家。
差不多12点20左右回家,做饭也花了差不多半小时,也就是接近1点钟,我们吃午饭。
吃完后,收拾厨房、洗碗,差不多2点左右,休息了半个小时,3点到5点,孩子还有一个特长要学。
在孩子下午学特长的2小时,我接着写早晨起床没写完的文章,然后,又看了会儿书,再出门去接孩子。
接下来,就是做晚饭、吃饭,带孩子出去散了会儿步回家。
上床时,看了一下时间,10点过5分。
这也是我的周末日常。
在周一至周五之间,安排相对单调,孩子上学、我上班,晚上陪写作业和写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时候,回想起来,人到中年,似乎只有电脑里不断增加的文档,表示来过人间。
其余的时间,都在忙忙碌碌,像赶场子似的生活着。
记得丰子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到中年,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生活和责任。”
体会深刻。
曾经以为,孩子越大,自由的时间就越多;年纪越大,可以享受的时间越多。
殊不知,孩子越大,需要投入的精力越多,而处理工作的能力却在下降,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应对。
人到中年,没有自我,没有时间。
人到中年,最渴望的,除了日进斗金,大概就是拥有零星半点儿,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再像赶集似的奔波。
02
过了35岁以后,明显觉得身体大不如前。
曾经沾水就能睡觉,如今,哪怕白天累成狗,晚上到了床上,依然久不能眠。
大脑里,时而像放电影一般,插叙、倒叙、顺叙地交叉着播放着前半生的种种;时而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规划着明天要做的事,后天需要支出的各种费用。
有时候,也会设想着,孩子长大后,自己该干点什么的等等。
总之,在辗转反侧中,时间莫名流逝。
第二天,不得不带着疲惫,开始一天的生活,无限循环。
久而久之,身体不消,精力跟不上,要么压抑,要么暴躁。
第一次体会到这一点时,是38岁时。
那一刻,着实吓了一跳。
想到未来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难道都要如此吗?
每天在鸡飞狗跳中疲于奔命,却又找不到生活的幸福感与乐趣,如同机器一般,艰难地前行。
我尝试着停下来思考,人到中年,到底应该怎么过日子。
诚然,孩子需要照顾,老人需要赡养,工作不能怠慢,这些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生而为人,支撑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向前的动力。
这些因素,都无法改变,也不能清除,那么,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
我想,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心态。
起点是什么,我们不能决定;终点能走到哪里,我们也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行走的速度。
现有的环境和需求,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环境中的美好,改变我们的心境。
人到中年,看遍了世事繁华,体会过了人间冷暖,学会“慢慢”生活,用心态上的调整,去弥补生活的疲惫。
03
有一次,早晨送孩子上学,
出租车司机好奇地问我,这么大的孩子,怎么还需要亲自送上学。
我告诉他,担心孩子一个人上学,碰到危险。
司机说,他见过很多才一、二年级的小孩,都可以自己上学。万一不幸真的要出事,哪怕家长在身边,意外也会到来,根本不是父母陪着,意外就会走开的。反而是,父母舍不得放手,反而耽误了孩子的独立成长,也让父母活得很累、很疲劳,每天都在奔波。
反思了司机的话,不无道理。
为了保证孩子的上学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上班迟到,即便领导知道我的家庭情况特殊,但是次数多了,也说不过去。
不仅让我每天都在赶时间,而且心情上压力也不少。
采纳了司机的建议,尝试着让自己上、下学,我时刻关注他的手表定位,孩子很有成就感,也给我腾出了许多时间。
每天早晨不必急着送孩子、赶去上班;每天下班后,直接回家做饭,而不是接孩子回家,路上会耽误很多时间。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慢”,一种心态上的“慢”。
曾经的内心,总是比较焦虑、担忧,当我想通之后才明白,很多焦虑是对未知的恐惧,不仅改变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自己很焦虑。
当一个人将自己置于一个时刻旋转的大熔炉中时,是没有办法停下来的,只会越转越快,直到将自己甩出去,失去对人生的控制。
所以说,人这一生,根本没有“等到什么时候”的说法,因为事情永远做不完、责任永远扛不完。
既然如此,便不要将自己逼得太紧,有些事,可以分摊出去,让大家一起承担;有些事,可以缓一缓,就停一停,让自己歇口气再干。
高度的焦虑与紧张,只会降低质量和速度,更会消耗身体和心灵,不如经常给身体和心灵解解压,反而会提高质量和效率。
人到中年,要懂得让自己换一种活法。
不要走得太急,而忘记看沿途的风景;
不要走得太赶,而忘记生而为人的意义。
心有多大,人生便有多长。
慢慢享受生活,生活才会幸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30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