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日,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河边的错误》引起广泛关注,影片延续了原著小说荒诞现实主义的风格、戏仿侦探小说的特色,给观众留下了充分的解读空间,掀起了网友们的“解读大赛”。
《河边的错误》是余华早期的先锋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荒诞现实”的刻画达到一个巅峰,它借传统侦探小说的外壳将一个离奇的案件娓娓道来,同时又以突破传统侦探小说的结局将荒诞现实中法律秩序的漏洞与无力、人性的懦弱与癫狂展现得淋漓尽致。
余华,1960年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其作品以悲剧性、荒诞性和先锋性而闻名,曾获多项国内外文学奖项,《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都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下面,藉电影《河边的错误》,让我们一起聊聊余华这位“把快乐给自己,把悲伤给读者“的作家及其作品的独特魅力 。
中篇小说集
《现实一种》(2004年)
本书是余华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书中收录的三部中篇《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均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虽然余华的中篇小说数量不多,但风格各异,艺术成就极高。与其长篇相比,这些中篇小说同样有鲜明的“余华特色”,在语言、叙述方式等方面一脉相承,举重若轻,故事性强,常常有出其不意的结局。他对命运的叩问、对人性的探究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无限怜悯和对现实的深沉思考。
长篇小说
《文城》 (2021年)
《文城》是余华的第六部长篇小说,小说背景设定在余华之前的作品少有着墨的清末民初,主人公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余华把《文城》定义为“非传统的传奇小说”,故事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从故事里望回去,看到的是我们走来的路。
《文城》上市后就受到各方的关注,2021年2月22日开启预售后即以首印50万册、预售当天即加印10万册的成绩迅速登顶各大图书畅销榜,并掀起了持续不断的讨论热潮。评论家杨庆祥:“《文城》证明了他依然是中国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文城》的故事牢牢抓住了我,那个让我们激动的余华又回来了!”
《第七天》(2013年)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叫杨飞的人死去了,但他的灵魂似乎还没走远,他接到一通电话,殡仪馆的人抱怨他火化迟到,而即将被火化的竟是杨飞自己……他在去殡仪馆的路上遭遇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经历与生前亲友的爱恨离别。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塑造的近景世界是现实世界,远景世界是死者世界,其现实世界则是一个荒诞的、冷酷的世界;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的、温暖的世界。”在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也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想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他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通过这两个世界的描绘,余华写出了深沉的悲痛和感人的温情,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
《兄弟》(2005年)
《兄弟》一共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讲述了李光头和他的兄弟宋刚之间刻骨铭心的痛苦回忆,而下半部分讲述的是两兄弟成人之后坎坷的情感生活。
《兄弟》发布后,评价可谓两级分化,对此,余华本人表示:“伟大的作家都是这样,哪里有障碍,自己的叙述就往哪里去,而且总是热衷于寻找最大的障碍,然后用最有力的方式去克服它们,叙述的力量就是这样爆发出来的。当时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这样有力地去叙述故事?我觉得《兄弟》的写作让我看到了这样的希望。”
2008年,小说《兄弟》获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许三观卖血记》(1995年)
《许三观卖血记》共29章,讲述了一个叫许三观的丝厂送茧工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多次卖血求生的故事。靠着卖血,许三观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小说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故事,使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90年代最具有影响的10部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活着》(1993年)
小说讲述了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小说中,余华以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即: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并入选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等。
《在细雨中呼喊》(1991年)
这部小说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文本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看到底层人物的命运,看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并在象征的层面上,映射了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以及个体在世存在之必然状况。余华虽然借助自言自语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短暂平静,但弥漫于整个小说中的却仍是无所不在的心灵张力,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使作品丰富和复杂,若隐若现的多重主题,共同构筑成为一个庞杂的迷宫世界。
经典散文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2019年)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是余华为数不多的散文集之一。在这部书中,余华撕掉小说中冷峻压抑、沉重犀利的标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坦率温热的笔触,把他的成长、写作、学习、人生经历和思考感悟娓娓道来。一个躲在麦田里逃避父亲惩罚的孩子,曾经是江南小镇上的牙医,最终成为当代小说大家……
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务语)
来源:中国吉林网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6 12: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