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31 12:01: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毛利涛 曹阜金 晏清琴

2023年7月9日,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又一次来到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顶烈日、冒酷暑,行走在大山之间。

1993年7月9日,时年31岁的董文渊被西南林业大学(原西南林学院)选派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

三十年,同一个日子,同一个人,同一个地域。

时空与人物的重叠,是偶然,是巧合,还是必然?

有趣的是,三者之间,能找到一个媒介——筇竹。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筇竹是竹子界的大熊猫,1980年由著名竹类学家薛纪如定名,1984年被公布为国家三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臣在大夏时,见邛(筇)竹杖、蜀布”,这是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所见,也是史料对筇竹的最早记载。筇竹,成为华夏与世界交流的“使者”。

资料显示,世界上的筇竹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其自然分布局限于金沙江下游沿岸滇川两省的狭长地带。

1993年,大关县筇竹面积不足5万亩。

2018年,大关县筇竹面积达20.83万亩,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

2022年,“大关筇竹笋”获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关县筇竹面积达101.83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的70%。

2023年4月9日,董文渊到大关参加首届筇竹文化节。

2023年7月11日,董文渊团队走进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杉树坪,云南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筇竹笋材两用林高效培育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正在推进。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羲之竹文化产业的“鲶鱼效应”

023年7月12日,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

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繁忙,康贵书正在指挥员工对筇竹进行拉伸、塑形、定型,在工人灵巧的双手摆弄下,一根根直立的筇竹竟然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毛笔、竹椅、茶盘、茶台、茶桌、茶海、博古架。康贵书的妻子欧贤芹正准备开车到盐津县城谈一笔业务,被我们“拦截”了下来。欧贤芹说,之前,丈夫康贵书在上海打工,她在昭通开美容店,一年四季到处奔忙,收入并不理想。2018年,听了董文渊的筇竹抚育培训课后,她和丈夫关掉了美容店,回老家木杆镇流转了4800亩土地,建起了银吉村的第一片经济林,成立了大关县旭红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4月,投资350万元建设筇竹加工厂,注册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模式经营。

“你们有多少务工收入?”

“最初70元一天,现在每月收入7000多元。”2019年就进厂,现在已经是生产组装小组长的唐荣梅对记者说。

像唐荣梅这样的留守妇女,在厂里工作很幸福。

公司现有员工45人,其中,脱贫人口29人,残疾人11人,他们之中还有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2021年,公司实现产值750万元;2022年,公司产值接近1000万元。

目前,像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这种类型的筇竹企业,大关县有12家。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筇竹加工给村民带来了收益,村民还有采笋收入。

2013年,在筇竹套种厚朴、天师栗的漂坝村猴子坪,董文渊给村民小组长曾利贵算了一笔账:“按一亩竹笋450公斤,每公斤12元计算,亩产收益5400元;在竹材上,一亩每年可砍竹600根,每根平均8元,可实现收益4800元;加上套种的木本药材和蔬菜,亩产收益超过1万元。”

2017年至2022年,大关县筇竹种植面积从20.83万亩发展到66.76万亩,让3.66万人脱贫、17.3万人受益。

2022年,大关县产竹笋3.5万吨、产竹材2.5亿根,综合产值达14.8亿元,竹农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从熊炸坪到徐家湾

大关县的贫困,超出了董文渊的想象。

1993年8月20日下午3时20分,大关县天星镇双河桥头。

一位年近七旬的大娘,佝偻着身躯,背着满满的一背篓烟叶,一步步向桥上走来,将金黄的烟叶一把一把地撒入双龙河,烟叶在激流中飘散……

“看着桥上老人凝视河中的烟叶流泪,望着两河交汇处打旋的烟叶,我的视线变得混浊而模糊。”

这一幕,董文渊永远也忘不了,他不仅把这一幕记在日记里,也永远刻在了心里。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时任大关县科技副县长的董文渊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给大关老百姓找到一条可持续、有稳定收益的发展路径,哪怕需要付出一生的精力。

这个想法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强烈。为了这个目标,董文渊走遍了大关县的所有乡(镇)。一次,在木杆镇调研时,董文渊发现了一种长得很细、竹节突出,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罗汉竹的竹子。竹笋很好吃,味甘鲜嫩,但老百姓舍不得吃。1993年,筇竹笋每斤可以卖0.4元,而当时的白菜每斤只卖几分钱。

董文渊开始把研究竹子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要让竹子从山上走下来,让老百姓种植,变成脱贫致富的“金”竹子。

1995年挂职期满后,董文渊返回西南林业大学。

1996年,董文渊辞去了行政职务,回到大关,开始了他的“竹”梦生涯。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掌握筇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是董文渊必须攻克的第一个难题。听谢泽轩说,他老家山上一个叫熊炸坪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的罗汉竹林,董文渊决定从熊炸坪入手。

谢泽轩还清楚地记得他陪着董文渊在熊炸坪工作了72个小时。

谢泽轩毕业于昭通农业学校,当年在大关县科委工作,现在大关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谢泽轩的老家在木杆镇细沙村大罗汉坝自然村大厂坝村民小组。

1996年5月的一天,董文渊与谢泽轩背了些干粮和洋芋,从谢泽轩的老家大厂坝出发,顺着茅草路徒步上山,2个小时后到达半山上的熊炸坪,搭了一个简易的窝棚,对刚出土的30株筇竹笋进行持续跟踪观测。每2小时测量一次竹笋的高度、粗度并记录气温、地温、湿度。白天还好,到了夜间,只能一个打着电筒照亮,另一个去看游标卡尺、钢卷尺、温度计上的数据。竹林里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有时还会下雨,半夜时他俩冷得瑟瑟发抖。3天时间,72个小时,他俩饿了就吃点干粮,或烧几个洋芋来充饥,两人相互鼓励,终于挺了过来,全面掌握了筇竹笋生长的第一手数据,摸清了筇竹白天比晚上长得快的规律。

董文渊在大罗汉坝一待就是一年。熊炸坪的工作积累,为董文渊系统地开展筇竹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罗汉坝距大关县城73公里。当年,交通条件差、通信落后,没有移动电话,只有10余公里外的向阳村有1部程控电话。1998年的一天,一个月没与外界联系的董文渊,接到了外面带来的口信,让他及时与学校和家里联系。他和谢泽轩步行2个多小时到达向阳村,打完电话,2人在一家小餐馆点了炸洋芋,填了下胃,又赶回了熊炸坪。

为了掌握筇竹的生长习性和分布情况,董文渊在山上一待就是11年。这11年,他走遍了木杆镇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跑遍了三江口有筇竹生长的所有林区,从山脚到山顶,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据三江口林场退休职工张松明回忆,董文渊一有空就往三江口跑,每天早上7时跟着他拉木材的货车进林场,下午4时左右又跟着车出来。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调查完大关筇竹资源的分布情况,如何扩大种植规模、怎样管护养护,成了董文渊要攻克的另一道难题。

最初,董文渊的田野调查没有科研经费,全靠他个人微薄的薪水支撑,好在有妻子、女儿的理解和支持,他才坚持下来。

银吉村文昌宫村民小组的田成信是徐家湾研究基地发展变化的见证人之一。田成信家住在村口,距徐家湾筇竹研究基地很近。董文渊带着学生住在田成信家里,二楼住男生,一楼住女生,而董文渊住在二楼最靠里的一间小屋子。那些年,没有电、没有空调,屋内屋外蚊蝇乱飞、条件艰苦。

2007年,董文渊决定把研究基地建在木杆镇银吉村徐家湾时,筇竹只有80厘米左右高,小拇指那么粗,一亩年产笋30公斤左右,产量低,产值也上不去。

董文渊说:“我之所以选择这个点,是因为这里有代表性。银吉村徐家湾坡度大、土层薄、产量低,能否通过生态修复增强筇竹的长势,能否通过抚育技术提升筇竹笋产量和品质?外界十分关注。”

2007年,董文渊争取到国际竹藤组织(INBAR)主持的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筇竹专题“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和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经费支持,开始了“竹”梦之旅。

2012年至2016年,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珍稀濒危筇竹保护与退化竹林恢复保护技术研究在筇竹容器育苗、人工造林与高效培育技术方面取得突破。2018年至2020年,争取到云南省药用树种示范项目和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019年至2023年,争取到“凤凰计划”竹阔混交林生态项目。一个接一个的项目给董文渊和他的团队以支撑,取得的一项项成果也让世界关注。

7月12日,在银吉村徐家湾,1200多亩筇竹试验示范基地生机勃勃,周边还有上万亩的筇竹。

“这根筇竹是今年生的,胸径在2.5厘米左右,现在应该值10元。”田发坤胸有成竹地说。

董文渊用手指指向前方,“沟两边全是人工筇竹林,是2013年和2014年种植的,这里是大关人工筇竹林培育最早的基地。”

“如果没有前期项目的研究和推广示范,就没有大关的筇竹产业。”

漫步在溪边,穿行于林里。茂林修竹,流水淙淙。凤仙花依偎在青青的竹叶间,十分可人。以前细小的筇竹,现在多数有三四厘米粗,六七米高,管护得好的筇竹林,一亩竹林一年可采笋450公斤左右。

站在坡度60多度的半山腰,看着一株株筇竹茁壮成长,董文渊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把山上的请下来,把山下的引上去

1962年11月,董文渊生于贵州省惠水县。

1984年7月,董文渊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西南林业大学是他的工作单位。

1993年7月9日,董文渊到大关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从此,与大关县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关是董文渊真正意义上的家,董文渊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关人,他决心把论文写在大关的竹林里。

推广筇竹,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首先要解决种苗的问题。

董文渊对筇竹也是初次认识,并不了解筇竹的繁殖规律。因为筇竹80—120年才开花一次,而当竹林开花后就会死亡。要找到种子,必须等到筇竹开花。

董文渊和他的团队首先尝试用埋鞕和埋秆育苗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但由于生根成苗率低,推广应用价值不大。没有种苗,只靠无性繁殖,筇竹的规模化种植似乎遥遥无期。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1998年4月,在一次调查中,董文渊忽然看到了几株开花的筇竹,而且上面的竹米很饱满,这让他大喜过望。

“是否可以用竹米来育苗呢?”董文渊思索着。

董文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迟疑,和他的团队迅速将成熟的筇竹米采摘下来,将竹米和土壤消毒处理后,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出成熟采摘、保湿贮藏等关键技术。1999年,竹米播种育苗的发芽率和成苗率达到了70%以上。又过了15年,研究出了营养土配方和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种子发芽率和竹苗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从无性繁殖的绝望到有性繁殖的成功,这是全世界筇竹的一次新发现,更是董文渊对筇竹研究的重大突破。

有了种苗,还需要有人去栽植,去示范带动。发展筇竹,关键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董文渊把目光投向了木杆镇漂坝村杉树坪。这里海拔较高、人口密集,56户人家全部是苗族,董文渊决定把杉树坪作为突破口。

“老张吗?下午你煮好饭,我们要来你家吃饭哟!” 2019年秋的一天,董文渊、谢泽轩和程勇打上一壶酒,到了杉树坪村民小组长张明荣家。

“当天,董文渊教授把我灌醉了。他说让我带头栽种筇竹,我积极支持,当年就种植了300亩,去年可以打笋了,我的6亩竹子今年收入3000多元。”听说董文渊要来,张明荣特意回家换了一件新衣。

目前,杉树坪村民小组种植了筇竹1000多亩,户均20亩左右。

“成绩是董老师的,钱是我们的。”张明荣笑得合不拢嘴。

“没有董老师,就没有我们筇竹产业的发展。” 欧贤芹的话也很真实。

2023年7月11日下午,董文渊带着他的团队在杉树坪测量筇竹笋材两用林高效培育的技术数据。这次选择把省级筇竹笋材两用林高效培育技术推广项目放在杉树坪,就是想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发展信心,再扶他们一程。

“地径1.66厘米、胸径0.96厘米,地径1.56厘米、胸径0.94厘米……”

对筇竹林抚育,要“四采四留”,即采小留大、采老留嫩、采弱留强、采密留稀,村民们对这些技术口诀已烂熟于心。

把山上的筇竹请下来,把山下的筇竹引上去,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2022年,大关县筇竹面积达101.83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的70%。

董文渊背后的大山,竹影婆娑,变成了筇竹的海洋。

截至2022年底,董文渊在大关推广筇竹技术和专利12项,开展培训127期,受训人数1.16万人,培养乡土人才1286名,指导24个农民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31个,示范面积达8600亩。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4月9日,木杆镇细沙村大罗汉坝被确定为“中国筇竹系统研究起点”。

7月12日,因为前两天下大雨,路况危险,董文渊和我们没有抵达熊炸坪。站在大罗汉坝广场,董文渊往对面二半山上曾经住过的窝棚方向看去,若有所思。

7月14日,云南省省级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筇竹笋材两用林高效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培训会在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杉树坪举行。

7月18日,董文渊当选2023年“云岭最美科技人”。

“竹”梦三十年,董文渊背后的百万“筇海”

再次走进木杆镇细沙村大罗汉坝,董文渊发现,经过这些年发展筇竹产业,村民们盖起了小洋楼,黑白相间的民居组成的村落,十分漂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31 14: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科技助力竹产业拔节向上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云南昭通大关县发展特色林业科技助力竹产业拔节向上本报记者 张 驰《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9日 第 10 版)清风吹拂乌蒙山,坡行至密林深处,一根根
2024-05-29 07:36:00
... 申知铭 刘圆梦 文/图李瑞盆在林间管护竹子。近年来,大关县吉利镇营底村火地村民小组村民李瑞盆,带领当地村民发展筇竹产业,通过几年的时间,将筇竹这一珍稀竹种变成了营底村的优势
2024-04-20 00:14:00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大关县——强化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竹产业近年来,大关县立足得天独厚的竹产业优势资源,强化竹产业人才支撑,引进大批竹产业专家人才,有效提升全县专业人才能力水平,发展
2023-02-12 07:04:00
云南大关:筇竹青山赛金山 剥笋比赛庆丰收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大关县第二届筇竹竹王笋王争霸赛暨剥笋技能大比拼活动现场。陈绍金摄人民网大关4月22日电 (记者符皓)谷雨刚过,在“中国筇竹之乡”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筇竹
2024-04-22 09:52:00
云南大关: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节节高”
本文转自:新华网10月31日拍摄的位于昭通市大关县向阳村的竹笋加工厂(无人机照片)。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将筇竹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产业大力发展,全县竹林总面积115.83万
2023-11-01 12:05:00
他们,以竹筑梦
...在制作筇竹工艺品。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沪滇协作筇竹产业园内的筇竹手工艺品加工车间,32岁的陈元现把铝合金助步器放在手够得到的位置,继续来回用砂纸磨竹节。另外
2023-04-18 15:24:00
助力群众捧好“金饭碗”
本文转自:云南政协报大关县纪委监委聚焦特色产业强监督助力群众捧好“金饭碗”■通讯员王永霖食过春笋,才知春之味。春末夏初,筇竹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笋农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笋季。
2024-04-20 08:59:00
比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本文转自:云南日报大关县以“五亮五比”活动为抓手——比出乡村振兴新气象大关县悦乐镇大坪村柏香田园新农村组织青年人才到筇竹育苗基地参观学习 聚焦 本报记者 邓清文 文/图大关县以
2023-01-09 07:03:00
...通日报本报讯 (通讯员 邓均波 陈英 刘志强) 近年来,大关县打好就业“组合拳”,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增强技能本领,稳就业。一方面,围绕人力资源市场需求,
2023-07-26 00:1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