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许 非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老谚语中包含深刻的传统智慧。“远”不如“近”,既指出邻里关系的利益价值,也包含人对情感价值的需求。和谐邻里关系,包含着温情、信任与相互支持,这是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邻而居,邻里互助,是数千年人类文明史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维护邻里关系的和谐友善,也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一项。
但在现代社会,由邻里关系组成的“附近”正在消失,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之后,有了电商和外卖,居民似乎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生活,生活中不再需要邻居的接入。这也导致了邻里文化的日渐淡化。表面上看,现代人追求生活独立性似乎无可厚非,但如果让友善被冷漠取代,居民社区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情沙漠,显然也是与幸福生活目标背道而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友善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社会倡导的友善,是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强调亲友之间相互关怀帮助,古代的邻里社会也往往是熟人组成,自然容易形成情感共同体,纳入善意的网络之中。而现代社会崇尚的友善,则是基于社会的“大共同体”,一个人的友善,包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文明素养。与人为善,善莫大焉。那些富有道德感的人,都会重视邻里关系的和谐,向他人释放善意,表达尊重,恰恰是对人的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友善是为了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为了共同建设美好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同样需要打开家门,让友善之风吹进来,打造温馨美好的“附近感”。
和谐邻里的传统文化是否应当重建起来?答案是肯定的。不仅要重建,还要超越。当下社会治理中强调激发基层自治能量,邻里关系显然是重要一环。社区服务中养老托幼、文化建设等,都离不开邻里和谐的社区人际氛围。要用新时代友善价值观为“陌生人”社会注入更多“润滑剂”,倡导邻里关系的互助性和关怀性,重构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既是改善居住环境,也提供更多心灵慰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1 06: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