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块长达3米的乌木是怎么冒出来的?前几天,四川马边县的一位男子意外发现了这块"宝贝"。工作人员火速赶到,果不其然看到了一块体积惊人的乌木。目前这块"肥肉"已被扣押,待进一步调查清楚来源。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还真让人好奇,这年头,埋在地下几百上千年的乌木就这么稀里糊涂被挖出来了?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猫腻呢?
先来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据报道,这块乌木长达3米,体积相当可观。有分析推测,可能是当地农民偶然发现后,这位男子见有机可乘,就趁机买了过来,想捞一笔。不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事儿被有心人一举报,计划就泡汤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乌木到底是个啥?有多珍贵?
小编翻了翻资料,原来乌木主要产自四川,又被称为"阴沉木""碳化木",属于后天形成的稀有木材。相传它承载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是万木之灵、木中之尊。这么一块珍稀木头,说不定价值连城呢。
但这事儿背后,其实反映了几个社会痛点问题:
第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说到底,乌木属于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可在一些人眼里,它不过就是个赚钱的工具。为了牟利,明知故犯、偷盗贩卖,这反映出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
第二,公众参与意识不足。
保护文物,不能只靠执法部门,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次能及时制止,还得归功于有心人的举报。但从整体来看,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发现问题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第三,法律宣传教育滞后。
很多人并不清楚盗掘、倒卖文物会受到严厉处罚,一些地方也没有做好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这导致违法成本低、违法动机强,类似事件屡禁不止。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全民守法意识,已经刻不容缓。
当然,对于这起乌木事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毕竟,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发现乌木后选择交易,或许也是出于改善生计的无奈之举。这背后反映出,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如何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让更多群众分享文物红利,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8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