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梁武帝与僧旻:四声之目创立背后的故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15 11:51:00 来源:戏说三国

四声之目的创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谓四声,是指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变化,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简单地说,就是类似于现在的āáǎà。

语言是人类文明进步极为重要的标志。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说话。但是,把所有的文字都归纳到“四声”之中,对文字的发音进行统一规范,却是在南北朝时期。

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说法,四声之目是南朝齐梁之际的一群文人创立出来的。史书记载,沈约写了一部《四声谱》,献给梁武帝萧衍,萧衍看了一遍,没看懂,问周舍:“何谓四声?”周舍巧妙地回答道:“天子圣泽是也。”简明扼要,直击重点。

当然,四声之目的创立,并非沈约一人之功,是南朝几代文人不懈探索的结果。《南史·陆厥传》中记载,“汝南周颙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钟嵘《诗品序》中说,“齐永明中,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

而《诗品序》中提到的王融、谢眺、沈约几人,与萧衍一样,都属于是“竟陵八友”这个男团组织。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确实在四声之目的创立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史书记载,萧子良曾邀请一批高僧到自己的园中“造经呗新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僧人名叫僧旻。

梁武帝与僧旻:四声之目创立背后的故事

(竟陵八友)

《续高僧传·释僧旻传》记载,“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止,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在四声的创立过程中,确实借鉴了一些佛教诵经时的转读、唱导等方法。为此,僧旻还写了一本名叫《四声指归》的书,这本书中的理论体系应该对王融、谢眺、沈约等人创立“四声之目”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所以在隋朝的时候,学者刘善经专门写了一部关于四声的专著,也借用了这个书名。

僧旻又名法旻,富阳人,俗家姓孙,是孙权的后裔。《续高僧传·释僧旻传》中,对他的事迹记载甚详。

僧旻七岁出家,住虎丘西山寺,是僧回的弟子。有一次,南朝宋尚书吏部郎张辩开玩笑问他:“小沙弥,你姓什么?家在何处?”僧旻说:“贫道姓释,家于此山。”张辩大感惊奇,特意把小僧旻介绍给自己的侄儿张绪认识。张绪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名士,他见到了年幼的僧旻,聊了几句之后,就忍不住赞叹道:“松柏虽小,已有凌云之气!”僧旻由是知名。

十三岁时,僧旻随僧回移住白马寺。十六岁时,僧回去世,僧旻遂挂单庄严寺,师从昙景禅师。寺庙的生活很苦,“夕则合帔而卧。昼则假衣而行”,也就是说,睡觉的时候要和别人合盖一床被子,出门的时候要向别人借一身衣服才行。但僧旻安贫好学,精进修道,“往返咨询不避炎雪”,终于成为南北朝时期成实宗著名论师之一,与法云、智藏并称为“梁三大法师”。

梁武帝与僧旻:四声之目创立背后的故事

(《经律异相》僧旻编著)

梁武帝萧衍信佛是众所周知的。其实,萧衍幼年习儒,“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二十岁之后改奉道教,“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他与道士陶弘景交情甚笃,每当遇到国家大事,经常要派人到茅山去向陶弘景请教,以致于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称。直到后来他才改信了佛教,并颁布了《舍事道法诏》,自称“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一开始是允许喝酒吃肉的。但是,梁武帝颁发了《断酒肉文》,禁止僧侣喝酒吃肉,从那时开始,和尚就与酒肉无缘了。当然了,历史上喝酒吃肉的和尚也不在少数。

僧旻与萧衍的关系非常好,他与法云、法宠等被萧衍请为“家僧”。天监六年,梁武帝敕京邑之五大法师讲经,僧旻最受优遇。僧旻又受敕于惠轮殿讲说《胜鬘经》,梁武帝亲临其座。我们都知道,领导对你重不重视,就要看他参不参加你的活动。

梁武帝与僧旻:四声之目创立背后的故事

(僧旻像)

僧旻美言笑善举止,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飚满室,凡所施为不为名利,勤注教勖形于言晤,先人后己常若不及。兼具偶像与实力,可以说是“德艺双馨”的楷模,所以在当时名气很大。

有一次,吴郡、吴兴二郡太守想邀请僧旻到他们的郡讲课,梁武帝欣然同意,并赐给僧旻船仗、资粮。当时,吴郡、吴兴二郡迎候舟楫满川,京师学士云随雾合,中途守宰莫不郊迎,比粉丝接机还要隆重热闹。由此可见,他在士绅之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对此,晋陵太守蔡撙出侯门迎之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意思是说,孔子虽然不是王,却能在周朝享受王的待遇。今日,僧旻亦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5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今晚报●藏书家故事沈约高才藏书富撰得《宋书》传至今梁武帝敦悦诗书,以文治国,所以他治下的梁朝,书文化最为繁荣,藏书家众多,四境之内,人才辈出,著述宏富,其中高才沈约是其中典范
2024-03-21 03:46:00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发展,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深受乐府影响
...端。齐梁时期,出现了以描写色情为主要内容的宫体诗。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萧纲被立为皇太子。他和萧纶、萧绎都喜欢以写色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当时围绕东宫周围有一群诗人,诸如
2024-02-29 16:32:00
传世之作《千字文》背后的故事:周兴嗣为了它一夜白发,连升7级
...数年时间为周兴嗣写下传世之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02年梁武帝萧衍继位,始终喜好文学书识的梁武帝也是求贤若渴,而博学多才的周兴嗣就在此时走进了梁武帝的眼里,被直接任命为安成王国
2023-04-23 17:43:00
聊聊梁武帝萧衍背后的女性力量——南梁皇后郗徽
...尘埃所掩盖。然而,南梁开国皇后郗徽却是个例外,她是梁武帝萧衍唯一的皇后,一个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展现出非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她不仅是萧衍的妻子,更是他坚定的支持者和顾问,她的存
2024-10-09 20:42:00
家有四声叫,不是好征兆,听着就不讨喜,是哪四声呢?
《次第花开》:“家有四声叫,不是好征兆”,听着就不讨喜,是哪四声呢?很多民间的俗语,蕴含了人们生活的智慧。第一种叫声是猫头鹰的叫声,俗语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有人甚至认为
2023-05-10 20:24:00
揭秘梁武帝萧衍:四度出家为僧背后的真相
梁武帝萧衍——出家为僧真的是虔诚信佛吗?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从小聪明伶俐,可谓少年奇才。由于出身显赫,从出仕就当上了地位比较高的军官,并且其谈吐不俗,才华
2024-03-19 07:24:00
揭秘中国古代出过家的皇帝以及背后真相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主动出家的皇帝吧!①南朝的梁武帝舍身入寺庙在南北朝的时候,很多人过着一种混乱不堪的生活,他们习惯着从事于文化事业,而自动忽略掉国家根本上面的武功和军事
2024-05-07 20:14:00
梁武帝萧衍:南朝的佛教皇帝与国家灭亡
...毕露,到晚年却只剩失败和悲剧。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南朝梁武帝萧衍,他一生最爱研读佛经,却始终无法摆脱荒淫生活的诅咒,终至身死国灭。萧衍生于顶级士族世家兰陵萧氏,祖上辅助汉高祖建立
2023-10-29 08:27:00
探究萧正德与长乐公主的血缘关系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舞台上,萧正德和长乐公主作为梁武帝萧衍的子女,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关于他们之间是否是亲兄妹的问题,史料中的说法并不一致,这引发了后人对于他们
2024-10-10 20: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
五马祠街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五马祠街了解到,五马祠街因明代孔尚经的家祠“五马祠”而得名
2025-09-16 16:17:00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秋上太行,登临揽胜!平生快意,逸兴遄飞!蒙曼邀您上太行!
2025-09-16 21:12: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