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李从伟 孙逢辉 见习记者 王振宁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千百年来不断地传承着、发展着。而冷兵器作为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一直被工匠们精心制作着、坚守着。
6月25日,由济宁市委宣传部、齐鲁晚报鲁南融媒中心联合开展的“走读山东·外眼看济宁”系列参访活动走进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董氏冷兵器博物馆,来自山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THIMAPHON THANACHOT、JOBSRI SUPANUT、CHURAK SUKPHACHAI、SAPSAWATCHONTHIDA、BOONRANASEENSUNTORN DIDDANAI、KHETCHIT THADA等6名泰国留学生赴一场“刀光剑影”的江湖之约,零距离体验十八般兵器,感悟中华武术文化的匠心坚守。
恰如天作之合,应了“江湖多风雨”那句老话,活动当天,济宁下起了中雨,但没能阻挡留学生们对中华武术文化追寻的脚步,准时到达位于任城区南苑街道的董氏冷兵器博物馆。
董氏冷兵器博物馆以展览董氏手锻古兵器为主,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任城区南苑街道文化两创示范点。其加工制作技术起源于号称济宁十大匠之首的红炉业,前身是济宁“永兴铜器”老店,传至第四代传承人董现行已历经150余年。
博物馆内,刀、枪、剑、戟、斧、钺等兵器一字排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留学生们走上前仔细观察兵器结构,时不时伸手触摸把玩。“十八般兵器并非只有十八样,十八只是一个概数,光我们博物馆就收录了400多个大类1000余个小类的兵器。”一开始,董现行就给留学生们科普了冷兵器的基本知识。
一件兵器是怎么“造”出来的呢?不少留学生满是好奇。
“刀身的锻打是整把刀制作的重点,首先,要把20毫米厚的钢胚锻打成三至四毫米的钢板,从刀跟至刀尖,呈渐变趋势锻打成15度至25度的夹角,从刀背到刀刃,锻打成约15度至20度的夹角……”董现行拿起一把关公大刀解说道,古兵器生产工艺复杂精细,每一件兵器都有几十道工序,完成制作一般要一个月左右。其中,选料下料、锻打、手工镂刻、淬火、打磨等主要工序,对锻造材质、温度、造型美工的把握以及各种工具的配合使用都要求极高。“淬火,首先把兵器加热到约800摄氏度左右,即火焰烧至小红火状态时,立即把刀身浸入冷却液中,急速冷却,大约5分钟时间取出,再用其它工具把兵器表面氧化层处理掉,进行回炉。这一步最关键,俗称回火,要求兵器要烧至米黄色,约200-300摄氏度,才能保证刀身达到需要的硬度。”董现行讲得细致,留学生们听得入神。
欣赏完刀枪剑戟等传统兵器,在一件铁质长杆大烟袋前,JOBSRI SUPANUT前后把量,眼中满是疑惑:这也是兵器?
“这叫拦面叟,是戳脚翻子门的武术器械之一,其实就是铁质长杆大烟袋,由烟袋锅,烟袋杆,烟袋嘴三部分组成。烟袋锅可用来劈、砸、撩、扣,烟袋嘴起着点穴撅的作用,灵活自如出其不意。”董现行饶有兴致得介绍,在制作传统图样兵器的基础上,自己还挖掘整理了四节镗、拦面叟、龙头大铡刀等稀有兵器制作技艺,保留原样,进行精细化制作,把武术器械的强身健体和艺术美感结合在一起,使老物件焕发出新活力。
光看不练假把式。随后,来自济宁查拳运动协会的师傅们为留学生们展示了梅花螳螂拳、月牙铲、双手剑、单刀战枪等功夫,赢得阵阵掌声。“以左腿为支撑,屈膝下沉,双手握剑蓄在腰间,跨步向前刺向前方……”在老师的手把手地指导下,留学生们学习了双手剑,一招一式练得有板有眼。“在泰国,就听说过中华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今天的体验让自己受益匪浅。”KHETCHIT THADA兴奋地说。
“走读山东·外眼看济宁”系列活动常态化邀请外国友人,通过“走读济宁”,感知体验济宁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济宁文化故事,让“文化济宁、魅力济宁、幸福济宁”的城市形象走向世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6 17: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