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太华山顶 一场历经百年的风雨观测接力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4-21 02:2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付丽丽

民国时期进口的便携式气压计、温度计、马灯、《航空气象学》《临洮测日志要》……4月20日,记者随“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寻访最美气象台站”来到昆明太华山顶,云南现代气象、天文、地震事业先驱陈一得先生亲自修建的“中国百年气象站”依然耸立。在这座三层法式小楼里,先生的手稿及部分观测用品静静地陈列其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难的历史。

陈一得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界的鲁殿灵光。他自费创办了中国第二个、云南第一个私立测候所,1938年,搬迁到现址并更名为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1953年改为太华山气象站,填补了云南测候的空白。

太华山气象站是三类艰苦气象台站。新中国成立以来,89位高山气象人继承和弘扬了先生身体力行、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在海拔2360米的太华山顶,续写着云南气象观测的历史。

陈一得原名陈秉仁,毕业后在校任教。教学之余,他醉心于科学研究,对气象等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1927年,他在昆明市钱局街83号自家院子里创办“一得测候所”,取《史记》中“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

从此,一家4口人轮流在每天6点、14点、21点定时观测昆明的气压、气温、湿度、蒸发、雨量、风向、风速、云、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白天测气象,夜间观天文,一干就是十余年。

“即使在军阀混战、炮声隆隆的日子,也不曾中断过。”太华山气象站站长刘金福说,先生还对气象科学工作者提出“三要”原则:一要有“恒”,二要“耐劳”,三要“忠实”。

后来,一得测候所的气象资料引起了外国列强的注意。法国、日本、美国都曾向他提出重金购买,但均遭拒绝。

“那时候,先生为开办测候所已耗尽全家积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然而,面对洋人的威逼利诱却不为所动,同时又把宝贵的资料免费给国人使用,足见其拳拳爱国之心。”刘金福说。

1938年,昆明气象测候所建成后,陈一得又把仪器搬到了太华山。山上气温低,每到冬天,冻得人瑟瑟发抖,又无水无电,采买物资也很不方便,但他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和家人坚守。

陈一得开创了气象研究领域的多个第一:首次解释了云南山地气候“有水成洪,无水大旱”的原因,首次提出台风影响力可达云南(长江流域)的观点,首次把云南划分为8个气候区……

而更难得的是,彼时他就对科普颇为重视。1924年,昆明推行公历,阻力很大。先生引进《公历月日歌》、改编了《公历节令歌》,用朗朗上口的语言宣传公历的好处和记忆方法,在学校教会学生,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教会家长。

测候所建成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甚至是国际友人,但更多的是普通民众,他总是耐心讲解。公开演讲时,更是人满为患。他还首创天文观测仪器“步天规”,只要转动上面的圆盘,便可以知晓当日有哪些星座出现在空中。

尽管现在条件已经好很多,但西山弯多、坡陡,从山脚下出发,驱车到站里依然要40多分钟。曾经,六十年代第三任站长黄泽纪上任时,因雾太大在山里迷了路;七十年代第五任站长李华值班时遭遇雷击,真正是死里逃生。现任站长刘金福可谓“一得迷”,因敬仰陈一得先生,于2011年主动申请来到太华山。

如今,站里最年轻的新人杨新楼也呆了近10年。而太华山气象站也将建成云南省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站,主要监测二氧化碳、甲烷分布状态,目前正在进行仪器安装、调试,预计5月中旬前投入使用。

“业务运行后,所有数据全部并入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网,将为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双碳’行动成效的科学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提供基础支撑。”刘金福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1 05: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在髻山顶上守望风云变幻
...中心的一次次风云变幻,数据资料极富意义。来到站里,观测员罗雄光和莫春玲刚刚完成探空气球释放工作。“几十年了,都习惯了,没什么辛不辛苦的,总要有人来值守嘛。”还有两年退休的莫春
2023-02-03 09:23:00
气象台师徒的冬日接力
...一个工作日。沿着深沟路上了坡,再经过丹江口国家气象观测站,映入眼帘的就是市气象局的三层办公楼。杨普平是一名“90后”气象台台长。老家在湖北天门的他,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鄂
2023-01-30 09:33:00
气象赤子华山逐梦
...想,那就是力争将华山气象站打造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气象观测台站之一。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大家心往一起想、劲儿往一处使,始终不忘初心。“一根扁担两条绳、立足高山干革命”,在这样的华山
2023-07-04 16:13:00
千里眼顺风耳:短时天气预报预警利器
...到山顶塔楼“发光”,相当吸引眼球。武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专家介绍,选址八分山主要是根据组网布局需要和探测环境要求,雷达塔楼建在高处,可以避免周边地物或建筑遮挡,有利于长期保持
2023-12-08 05:08:00
...,其建成也意味着青藏高原北坡中昆仑山地区阶梯式气象观测网基本搭建完成。卧龙岗地处巍巍昆仑山巅,高寒缺氧,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拼搏,参与该气象站点建设的气象科研
2023-10-24 06:59:00
...自己。杜老师早在2019年就已退休,那天他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得快,如今气象观测和气象服务都进入了智能化时代。我年龄大了,平时多亏大家对我的耐心帮助。今天是我的最后一班
2024-05-15 07:41:00
六十四载“风雨情”
...个月,便会来信分享自己对于某次天气过程的见解、传授观测仪器的使用心得、叮嘱农气观测的紧要事宜。他的亲笔信已装满整整一个档案盒,这些信件手迹见证了老一辈气象工作者一丝不苟、认真
2024-01-03 17:23:00
...帷幕。截至“十四五”开局,全市共建成5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30个常规气象观测站、48个应用气象观测站、4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4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1部固定式边界层风廓线雷
2022-12-21 10:48
...组对崇礼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各类气象观测设备进行维修维护。由于前期降雪量多,积雪深度大,交通条件苛刻,保障人员采用了人工背、“扁担”挑的形式把一块块蓄电池运送到
2024-01-20 08:02: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