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文汇报
关注绿色低碳、数字化等新理念新动力
把脉全球化,专家以洞见穿透迷雾 ■本报记者 张懿
把脉全球开放趋势与格局,建言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昨天是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日,借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舞台,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圆桌讨论形式为听众送上一场高水平的思维盛宴。虽然当前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专家们以过人的洞见帮助听众穿透迷雾,看到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为全球化装上数字引擎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昨天以视频演讲形式,分享了他对世界开放的认识,尤其是强调数字技术对全球化的促进。
皮萨里德斯说,世界经济的未来无疑属于数字技术。在数字时代,通信成本几乎被削减为零,合同、生产、贸易将依赖于它们。未来几年,全球的大部分GDP将由数字技术产生,而新一代数字技术将使企业无论把所在地设于哪里,都可以获得数据,开展运营。这种趋势推动“在岸”或“友岸”业务的发展,进而也倒逼各国提供更开放环境,给外国公司提供更大灵活性和更多数据可获得性。
昨天参与圆桌讨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江小涓,也重点谈了数字化与全球化的结合。她说,过去七八年间,数字化成为全球服务贸易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使得全球价值链贸易中服务板块的增速超过制造。而且,数字化的赋能正在从贸易向消费者服务、技术研发,乃至基础研究拓展——基于数字化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聚沙成塔,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创新能力汇聚成强大力量,用来解决问题。这种创新模式,将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竞争力,同时有助于推动世界开放合作。
捕捉“逆风”背后的逻辑
在观察当前世界开放合作大势时,不少人都沉浸在“逆风”或者“顺风”的情绪化判断,但专家却更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全球化的波动中捕捉其内在逻辑与规律。昨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虹桥经济论坛上表示,研究当下的全球化,最重要的是把握其本质特征。
首先,从速度看,2008年至今,经济全球化再也没有回归到之前曾有过的高峰,但这背后既有趋势性因素的作用,也受到疫情、通胀、增长乏力、地缘政治等短期冲击的影响。隆国强认为,当前全球化的确处于调整期,但并不意味着它已到达终点。实际上,过去200年来,全球化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
其次,从目标看,过去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对经济效率的单一追求,但随即就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难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韧性的问题。由此,跨国公司正从单一追逐效率,向着兼顾效率、公平、安全过渡,这种权衡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给全球化带来冲击。
此外,隆国强还提醒大家关注绿色低碳、数字化等全球化新理念、新动力。他强调,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国必须与时俱进,协商制定出台新的贸易和投资规则,否则,数字化与绿色的动能可能无法充分释放,甚至不排除有人利用这些新的工具,人为制造隐性的贸易壁垒。
能否以“单边开放”赢得主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给全球化开出的药方,颇有独辟蹊径的意味。在他看来,全球化要想逆转当前的不利态势,关键取决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跳出“对等开放”的窠臼,大胆而精准地推动“单边开放”。
郑永年在梳理几百年来世界强国和贸易大国的历史经验时表示,无论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还是之后接替英国成为经济霸主的美国,当它们在贸易中强调“对等开放”时,某种意义上,那只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在真正有需要的领域,它们实际上都是推进单边开放。特别是美国,在人才、金融、企业系统等方面,通过单边开放,美国吸引和集聚了全球的大量资源。
郑永年说,对中国而言,进博会本身就是一种单边开放的宣示。而未来,中国完全可以在更多战略性领域,通过推进单边开放,争取主动权。比如,在一些区域自贸协定、投资协定的谈判中,中国实际上可以不用等待对手方,而是精心选择适当的领域,率先单方面推出和落地一些便利化措施和改革方案。
过去30年,中国是全球化的参与者。而郑永年相信,未来30年中国完全可以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6 09: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