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
>>专家观点
“南果北种”,风向在变
据专家介绍,红火时,山东的“南果”种植规模曾达到10万亩。但近几年,“南果北种”热度有所减退,一些种植户或零星种植,或拔园改种,种植规模呈下降趋势。
为何种植户相继退出?山东省农技中心研究员高文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网购便捷,消费者购买南果渠道增加。
南方种植户及各级经销商纷纷开启直播卖货,从产地直销,全程冷链运输,24小时内就能到达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北方种植户利用大棚种植“南果”,成本较高,这对他们是不小的冲击。
——技术不稳定,无法调控“南果”产量。
目前,省内设施栽培“南果”仅火龙果可做到一年多茬,且产量稳定。其他树种的生产管理技术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坐果率普遍偏低。“同样的管理方法,今年坐果率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到第二年坐果率可能会大幅降低。”高文胜说。然而,在南方,采取露天种植,品种更新迭代迅速,产量也逐年提高。因此,相比原产地,“南果北种”的规模生产不再有优势。
——相关技术人才匮乏,从业者缺乏经验和技术。
这些年,尽管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南果北种”的发展与其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但由于我省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苹果、桃、梨等北方落叶果树,所以有关“南果北种”必不可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没有得到重视,相关技术人才更是十分匮乏。
“南果北种”规模种植不再有优势,未来该如何发展呢?
对此,高文胜说,鉴于以上原因,“南果北种”势必将从规模种植转型为休闲观光,以科普展示为主,附加采摘功能。若以展示为主,坐果率低的问题并不影响消费体验。而像火龙果此类产量稳定的“南果”,能够吸引消费者来采摘体验,种植户可以适当提高单价。
针对“南果北种”的科研攻关情况,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副教授徐振彪说:“从品种选育上,下一步会向耐寒性较强的节能品种发展;从生产管理上,会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管理发展。”
因此,即使下决心“入行”,农户也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选育耐寒性较强的品种。
现有“南果北种”品种主要是从南方露地栽培品种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北方设施栽培的品种或专用品种少。因此,选育耐寒性较强的品种是科研的方向,可大幅节省生产成本。
——生产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优势,实施精细化管理,并深入研究解决栽培技术不稳定性等问题,生产出品质接近,甚至优于南方产地的果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0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