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记者 张琪 见习记者 郭辰昊 实习生 周玉琪
每晚七点半,兴叔准时坐在直播间,开始木偶戏表演。一边唱戏词,一边双手掌控各类木偶,同时还要适时配合鼓点,在3个小时的直播里,这些全由兴叔一人完成。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操作如此熟练的兴叔,如今已70岁。20岁时,他曾“一根扁担挑着走”,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舞台。后市场不景气,迫于生计不得已放弃。如今的表演,是他封箱27年后的再度演绎。
兴叔所表演的木偶戏为茂名高州木偶戏,是一门地方民间艺术,明万历年从福建传入高州,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直至上世纪80年代,在粤西农村地区都非常流行。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叔
十六岁学习
后迫于生计“封箱”
兴叔原名车有杰,16岁的兴叔首次接触到木偶戏,便被深深吸引,开始拜师学艺。20岁时已独自登台演出,虽没有固定的戏台,但他总是享受着“一根扁担挑着走”的乐趣。
在儿子车清华的记忆中,自小便在他表演的戏台边长大,那时台下总围满乌泱泱的观众,非常热闹。
“父亲年轻时,表演木偶戏是一份流行又吃香的工作。”车清华说,那时每到逢年过节、婚庆嫁娶,都会邀请木偶戏团进行表演。
兴叔最初选择学习表演木偶戏,其实是为了谋生。
兴叔表演木偶戏
那时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匮乏,白天耕田,晚上最大的娱乐便是看戏。木偶戏每演一场,会吸引两三百人观看,表演者一场最多可以挣5元。繁忙时,3小时一场的戏,一天可以表演两三场。
当时兴叔每月挣100元,靠着表演木偶戏,他很快娶妻生子,在20世纪90年代初盖了新房。
高州木偶戏的精髓在于即兴,乡村戏班中班表演大多没有固定唱本,传承数百年靠的是口口相传。表演者只需记住故事大概,唱法自己连串起来顺口即可。
因此,兴叔会的传统曲目很多,像《薛仁贵征东》《孟丽君》《胡奎卖人头》等,可信手拈来。
1996年,随着电视机等新娱乐的出现,传统高州木偶渐渐没落,兴叔无法继续维持生计,只能返乡务农。
木偶戏,成为他闲暇时的精神寄托。
木偶戏走进直播间
传承仍有困境
20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兴叔开始在直播间中表演木偶戏,而这距离上一次表演已过去27年。
虽然多年不曾表演,但面对支起来的小戏台,兴叔并不觉得陌生。
“最初只是想演给附近的老年人看一下。”车清华说,那时对于直播效果并没有过多的期待,“最初直播间只有一两个人,后来逐渐增加到150人”。
这样直播的数据,虽算不上火爆,但对于兴叔来说,已十分满足。
每天正式开播前,兴叔会拿出两小时的时间,做准备工作。他根据典故来编排表演剧目、背诵故事情节,手写剧本已有十几万字。
因木偶戏多采用高州白话方言演出,担心粉丝听不懂,他还要将表演的故事梗概写在白板上,方便理解。
一场直播3小时,车清华担心他年纪大体力不支,曾劝说缩短直播时长,可他对此非常固执:“一场戏就这么长时间,一定要演完整”。
从原来的台下坐满观众,到现在对面只有一部手机,兴叔觉得有些不适应。“他感觉现在有些冷清,与观众不能互动。”车清华说。
兴叔手写的剧本
为了更好的直播效果,兴叔和车清华在硬件上下足功夫,配备全套的电脑、灯光、字幕机。直播的“主角”木偶,有些是兴叔问遍前辈与同行购买,有些则是他自己动手制作,他还会专门为角色定制衣服。
如今,不仅周边的老年人爱看,许多年轻人也会观看打赏。兴叔直播间涌现许多支持者,有网友留言:“小时候常陪老人来听”“希望木偶戏能传承下去,被更多人看到”。
兴叔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许多研究相关课题的大学生,会来到家中与他探讨。这让兴叔觉得十分开心,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木偶戏再次受到重视。
车清华告诉记者,兴叔最初直播时,家人并不支持,“一方面由于前期的投入多,另一方面是家人担心父亲年纪大会被同乡议论”。
而随着兴叔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家里人也逐渐放下成见。
兴叔表演时用到的木偶
“如今高州木偶戏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车清华坦言,70岁的父亲仍是当地较为年轻的表演者,木偶戏的传承面临年龄断层。年轻人学习难度大,老曲目难创新,受众市场萎缩,是制约木偶戏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如此,在表演木偶戏这条路上,兴叔依然坚持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3 1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