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1-07 09:13:00 来源:新周刊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看客inSight

(ID:pic163)

作者:看客

Siri在中文系读了六年书,今年年初,她决定跳出熟悉的文化语境,去往位于荷兰的莱顿大学中文系交换。

去欧洲学中文后,Siri觉得自己的人生像开出了一条新的支线游戏。

在这里,她遇见讲着一口北京腔的荷兰教授、听意大利同学感叹古汉语的美丽,也在许多外国人的发问中,尝试认识欧洲人眼里的中国,重新思考自己从小学到大的语言。

最初做出这个选择,迷茫是她最大的驱动力。她形容自己一直是个循规蹈矩的“优等生”,一路保研到国内数一数二的文学院,却在读完第一年研究生后,觉得自己离文学越来越远。

于是她交换、出国,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沙子里,最后发现这片沙子远比自己想象得更辽阔。

以下根据她的讲述整理。

一个私人的田野调查

去莱顿大学的中文系交换后,遇到的所有交换生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他们看来,一个中国人,又是中文系的研究生,去荷兰学习中文,是一件很离奇的事情。

最开始我申请交换的时候,没考虑这么多,只是想弥补本科时没能出国交换的遗憾,给自己一个看世界的机会。

我总共选了三门课,一门是面向我这种交换生,介绍荷兰的社会和文化的,另外两门就是莱顿中文系开的,“宋元明的艺术”和“文言文高级阅读”。大家也许会猜测,一个中国人在文言文课上,肯定是秒杀全场的存在。但我来到这边后才发现,在外国学中文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英语。

一段文言文,我得用英语把它翻译得信达雅。一篇有关中国古代艺术的论文,对我而言是长达四五十页的英文阅读理解。

所以不存在想象中那种母语者的天然外挂,反而是我在慢慢适应自己选的两门“中文课”。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荷兰运河众多,莱顿大学的校园就坐落在河边。

尤其是那门“宋元明的艺术”。我对艺术一窍不通,完全是从零开始入门中国古代艺术史。最痛苦的地方在于,尽管这些画、画家、流派的名字都有对应的中文,但所有材料都是用英文写的,还得去一个一个查。

有次我看论文又看得一头雾水,就去查文章中提到的那个人是谁,结果发现他是苏轼。我当时就有点忍俊不禁。当我熟悉的文化被另一种语言书写出来时,它反而陌生得我认不出。

不过适应后,语言不通的痛苦慢慢开始被好奇替代,每天在莱顿观察外国人是怎样学中文的,有点像是我在做一个私人的田野调查。

莱顿大学又是知名的“欧洲汉学中心”。在莱顿,说中文都要小心,因为汉学系的学生还挺多的。有一次我在食堂和朋友打电话,肆无忌惮地一直说中文,因为我觉得周围没有人能听懂。结果打完,旁边桌的白人突然说,“oh I know,有点意思,对不对。”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莱顿亚洲图书馆里摆放的书法作品等。

莱顿还拥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亚洲图书馆,位于大图书馆的顶楼。每次我走到这,看着门口挂着的那些中国的书法作品,就感觉特别亲切。

据说这里的中文藏书量是欧洲各国中文图书馆中的第一位,很多欧洲的汉学家想要借阅中国古籍的话,都会跑到这边来。

有一堂文言文阅读课,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游学”。图书馆保存了一些珍贵的手稿,有一个早在18世纪就开始苦心学习中文的荷兰人,留下了一本特别厚的笔记,上面全是他学到的汉字和他用拉丁语写下的批注,很认真。

而且他也有点学习方法,会利用同音字去记另一个字的发音。我看了看,发现他每学一个汉字,就在字前加上一个序号,我翻到序号298,也才翻到笔记的一半。

不过,一个18世纪的荷兰人想要学会中文,光靠努力多少有点“生不逢时”。据我老师说,这个人写完这一本厚厚的笔记后,终于发现中文实在是太难了。从此埋头于收藏中国的艺术品,只留下了这一本手稿笔记,不再学习。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手稿的内页,汉字旁边是拉丁文的批注。

这让我想起有次在图书馆里自习,对面坐着的外国男生,在那抓耳挠腮地看朱熹,感觉他连头发都快薅没了。看来无论在哪个世纪,外国人学汉语的心境都颇为相似。

“你们中国人

到底是怎么读诗的呢”

学期过半的时候,文言文阅读课的老师让我们开始着手准备课堂展示——拿一篇自己喜欢的古文,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解、翻译。

这门课是给研究生开设的,选的人非常少,加上我总共只有四名学生。我有点想不出拿哪篇古文去展示,最后脑子里蹦出来高中课本上的《荆轲刺秦王》,我就把最著名的那段“易水送别”摘了出来。

展示完,有一个同学说,可不可以给你提个建议。他希望下次我选这种古文,能尽量从开头的部分开始。我这回从中间截取,弄得他有点一头雾水,他以为“荆轲”是指荆和轲两种植物,后来才知道那是一个人名。

在选文时,我完全没想到还需要进行什么铺垫。因为所有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我很自然地跳过了前情提要,但是忘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非母语者。

本来我以为,对于读到研究生的中文系学生来说,这也会是一种文化常识,结果发现好像并不是。可能是中国历史和文学都太广大了,我的外国同学们学中文,更像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深挖。比如,课堂上另外三个外国同学都有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选的文章也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像我那个主攻中国古代历史的同学,他选了某本地图册的序言来展示,那篇文章连我都觉得很困难。他在台上口若悬河,我在下面是看也看不懂、听也听不懂。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在文言文阅读课上,老师教我们使用中国历代地图册。

还有另一个意大利男生,展示的是《说文解字序》,第一句话是“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他刚念完就说,这句话真是太漂亮了,它有点像“之乎者也”,很完美地符合了汉语最古典的句法。

然而我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完全没理解他说的“漂亮”。

课后我特地找他问了这个问题,他就说,可能我已经习惯了现代汉语的思维。我后来想也是,你从小学语文接受了太多规则,恒定的主谓宾句法,自然就不像一个外国人那样,能天马行空地从中悟出语言最纯粹的美感。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讲解宋代艺术前,老师在展示宋代地图。

来到国外后,我发现外国学生们总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印象很深的是,有天上课翻译宋词,宋词对外国人来说算是最难懂的中文类型之一。

我和老师是文言文课上唯二的中国人,他们就向我们提问说,你们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去读这些诗词的?尤其是到了宋代,这些诗词里面都有很多的典故,它变得不再像唐诗那样易懂,你们到底是怎么读的呢?

我和老师都有点被问住了,最后老师说也没有什么办法,就是多读书,从小背,等长大了就慢慢理解了。我就举例说像我们中考、高考都会有默写题,相当于你中学时代一直要背诵那些著名的篇目,才能完成你的考试。

然后那两个意大利男生就说,在他们奶奶辈的时候,教育也是这样的,当时的意大利人必须要去背但丁的《神曲》等等。但是到了他们这一代,这已经不是一个强制性的东西。他们都不喜欢去背,因为记不住。

要不是他们提醒,我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像潜意识里我总是把这些知识当作是自然而然获得的。

中文与中国

莱顿大学中文系有一位教授非常有名,他叫柯雷。柯雷教授是荷兰著名的汉学家,也是目前海外研究中国当代诗歌的前沿人物,像北岛、西川几代中国诗人,都是他的朋友。据我所知,他近几年在埋头研究中国的打工诗歌。

年初知道柯雷教授在莱顿教书后,算是坚定了我来交换的想法。因为我还挺想知道,像他们这些外国汉学家,是以什么样的视角研究着遥远的中国。

那天我去拜访柯雷教授,有很多话题想和他聊,不过他实在太忙了,所以就只是浅浅地聊了一下。我一开始说的是英文,有些地方我表达不出来,就换了中文,然后教授也跟着我切换了中文,而且还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腔。

我问教授,应该去哪找外国汉学的文献资料,教授就很热心地给我推荐了一个网站。最后他用中文说,我觉得你可以“小心翼翼”地把这个网站浏览一遍。

他想表达的其实是“细心”的意思。但一说出口就有点像英文直译。柯雷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在中国待过很长时间,也用中文出过书,按理说他的中文其实已经很好了。

所以我有时就会想,人把一门语言学得再精深,可能也还是达不到母语者的程度,人还是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语言的习惯带入到另一门语言里去。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一个人看另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来荷兰之前,我对它的认知就是风车、郁金香,到现在,我对它更多的印象是它众多的运河和美丽的桥梁,以及每到晴天,就像没有工作一样占满草坪的荷兰人,因为这些是我看到的。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珍惜晴天的荷兰人,坐在草坪上晒太阳。

有个跟我一起来交换的同学,她选修了一门叫“当代中国”的课,期中考试结束后,她跟我们说,考试的内容有点让她摸不着头脑。有一道讨论题是谈谈你对中国信贷系统的看法,她其实不太清楚信贷系统是什么。

最后出成绩的时候,莱顿这边是10分制,5分以上算是“合格”。她一个中国人去考“当代中国”,最后只得了4.9分,不及格,还蛮让人哭笑不得的。

我们几个交换生聚到一起,偶尔会聊,外国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只是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校园里,身边的同学也都是扎根在中国研究里的汉学生,所以我也不太清楚现代的中国人在欧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但这学期的几次旅游后,我最终观察到:在欧洲,中文又多又贴心的地方,十有八九是免税店。

一次“乱来”的机会

最近我刚结束研究生的线上开题。回想去年这时候,我刚以研究生的身份度过一个学期,对未来的规划不外乎做老师、考公、读博。

那时我以为,自己会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来做这道选项有限的选择题。没想到一年后,我在遥远的荷兰交换,也不想再做一种有限的选择。

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那么冲动就申请了。现在想来,我可能像一只原地转圈的鸵鸟,身在全国数一数二的文院,却觉得自己离文学越来越远,转而逃去荷兰,暂时把头埋进另一片沙子里。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上学路上拍下的校园风景。

我本科时对研究生的确怀有一些美好的幻想。怀揣着对中文、对中国文学的热爱进入这个阶段,结果每天在读二手资料,却没时间去看一手文学作品,更谈不上为自己读书。除了发现自己不是为学术而生外,也没有其他收获。

出国后我发现,中国来交换的几乎全是研究生,但日韩来的都是本科生,我没有遇到一个研究生。同学说,因为他们日韩的学生,百分之八九十,不是要真的下定决心要做学术研究的,毕业之后就会直接工作。不会为了找工作读研,读研也不能帮他们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

我也想,为什么中国没有什么本科生来。想到因为这边的给分太低,绩点太难看了,不管是以后读研还是留学都会有影响,本科肯定不敢来这种给分很低的地方。

他们也很惊讶,说在中国所有人都要读研吗?我说不是所有人,但是想找到好工作,大多数人都得读研。他们就觉得我们好像把大学四年又读成了高中三年。

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位于顶楼的亚洲图书馆,是Siri在莱顿最常去的地方之一。

我从小就是个特别害怕脱轨的人,按部就班地生活,总保持着“好学生”的心态。在莱顿学中文,像我人生开出的一条支线游戏,我在慢慢把它打通关。

今年是我在中文系的第六年。前几天,我去意大利旅游,在罗马万神庙广场被一个自称是作家的大叔拦下采访。知道我和朋友是文学专业的学生后,他很好奇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读文学,因为这个专业“既找不到工作又挣不到钱”。

我们一行人当时就沉默了,有点陷入尴尬。大概所有关于工作的问题,对人文社科的学生们来说都是一种拷打吧。

之前我问一起上文言文课的外国同学,为什么想要做文学研究,有没有过动摇?然后那个意大利男生就回答,如果你很热爱它,你就应该“devote yourself to it”(全身心投入)。

在莱顿学中文的这些外国人,他们的出发点都很纯粹、轻松,就是感兴趣,想要做研究。像这个意大利汉学生,他目前是在莱顿读第二个硕士,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等级还不够去读博。

而我在遥远的异国读了一年母语,其实还是没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一边出来见到了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一边听着朋友们在秋招上的惨状,忍不住把头在沙子里埋得更紧一些。

唯一确定的是,我对人生的想象不再那么固定了,想要拥有一次“乱来”的机会:和朋友做一个年轻人的文化频道,在荷兰二手市场摆摊卖东西,去书店打工……当曾经看似可行的选择被我全部清零后,可以说到处都没有路,也可以说到处都是路了。

读完点个【在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内娱整活欢迎老外:曾黎戴中国抹额,沈梦辰介绍好友,杨迪飙英文
...歌里唱那样“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让不少外国人认识到现代中国及中国人的魅力。临近新年,“Chinese new year”尤为重要,在中国网友的科普下,外国人纷纷在
2025-01-17 19:14:00
洋学子品读中国古诗词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古诗词,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图为今年4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的来华留学生在校园中排练诗歌吟唱。王禹正在录
2022-10-28 08:36:00
小s女儿自曝母语是英语,你们怎么看?
...校的是国际学校,同学也都跟她用英语聊天,她的同学是外国人。她这次之所以自曝母语是英语,也是为了展示自己平时很洋气。但是网友觉得,学英语本身没有错,但是数典忘祖就不好了。
2023-01-04 16:01:00
“You swan, he frog!”中国网友安慰外国女孩,成了海外爆梗
...外社交平台上,这些中文谚语直译过来的英文,给了英语母语者许多惊喜。还有一些网友开始咬文嚼字,说中国网友这个“abandon”用得妙啊。他们甚至不是劝她离开他,而是“抛弃他”,
2024-08-22 13:41:00
...【同期】俄罗斯留学生 德尼斯比如说,因为我们的语言(母语)不一样,所以有些语法点对俄罗斯学生看起来有点难,需要用图说的一些教学手段,给他们展示一下,给他们介绍一下,给他们解释
2023-10-31 08:56:00
老外的小红书冲浪指南,我逐条学习
...成为“help you”,一些网友开始给那些被汉语拼音难倒的外国人提供帮助。在一则求助帖的评论区,有中国式家长回复
2025-01-17 13:41:00
...的差异性,教学管理策略也存在差异。中国学生以中文为母语,更具本土适应性,而国际中文教师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面对学生特别是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生,不能用我们所熟知的方法教学
2024-11-01 11:39:00
“我看到的中国超出了想象”
...结了不少学习中文的方法。在他看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和母语为中文的人交流。“当这种机会没那么多的时候,可以使用相关教材、在线中文教学资源、语言学习应用程序等来学习中文。” 说到学
2023-10-27 04:26:00
很快,方便!外国人点赞中国移动支付
...,成都街头的各大小店里,也早已备好了双语菜单和方便外国人扫一扫的支付宝码牌,正式上场向八方宾客展现成都的独特魅力。最成都在火锅与茶馆中感受蓉城魅力人们常说,蓉城的魅力一半在火
2023-07-28 05:07: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脊柱微创技术新突破!平度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UBE微创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鲁网9月9日讯(记者 潘亚妮 实习记者 刘悦)近日,平度市人民医院在颈椎微创治疗领域实现新突破——脊柱外科杨威医生运用UBE微创技术成功为一名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解除病痛
2025-09-09 16:56:00
【我为群众办实事】4面锦旗,书写警民暖心故事
鲁网9月9日讯(记者 葛万彩)锦旗背后,藏着的是无数个温暖的瞬间、是困境中伸出的援手、是难题前坚守的身影,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感谢
2025-09-09 16:57:00
阳信县中医医院:内外科联合施治解病痛 患者赠旗致谢显真情
鲁网9月9日讯近日,阳信县中医医院心内科收治一名双侧下肢血管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入院后,曹守豹主治医师根据患者下肢动脉CTA情况
2025-09-09 16:57:00
阳信县流坡坞镇:公益敬老进家门 暖心服务伴夕阳
鲁网9月9日讯为让辖区老人感受关怀、安享晚年,阳信县流坡坞镇组织志愿者开展尊老敬老公益活动,一群带着清洁工具、满含热情的志愿者们走进老人家中
2025-09-09 16:58:00
鲁网9月9日讯近年来,邮储银行滨州市分行始终践行国有银行使命担当,多措并举满足退役军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一站式打造金融服务方案
2025-09-09 16:58:00
暴雨夜,一个人,一面旗 ——记心系群众安危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富胜
大众网记者 亓秀宝 赵业超 济南报道9月5日下午,天依旧下着中雨,在济南市莱芜区雪野街道富家庄村村委办公室院内,村党支部书记李富胜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
2025-09-09 17:02:00
时光塔:向“美”而行 且与“美育”共远方
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毕岸 孙艺宁 肖水莲在烟台黄渤海新区金沙滩畔,一座融合建筑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与科技之美的文化地标——时光塔
2025-09-09 17:02:00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新桥支行:火眼金睛破电诈套路 专业担当护资金安全
近日,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新桥支行凭借敏锐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高效的专业处置能力,成功拦截一起电信诈骗案件,以实际行动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2025-09-09 16:39:00
张玉医生:以耐心换安心 平凡岗位上的守护天使
大众网记者 魏新宇 通讯员 展德田 青岛报道“张大夫,这面锦旗您一定要收下!”9月8日,流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驿站里
2025-09-09 16:23:00
青年打球时韧带断裂!骨创外科发挥微创关节镜技术优势 助力重返球场
前不久,19岁的小刘因外伤导致左膝疼痛,不能行走。急来宁阳县一院就诊,诊断为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待膝盖肿胀消退后,骨创外科郭怀虎团队为其行关节镜微创手术
2025-09-09 16:30:00
南方电网金沙供电局职工暖心相助 走失女童与家人团聚
多彩贵州网讯(通讯员 王敏)“真的太感谢你了,孩子走丢我们都很着急,谢谢你把孩子及时找到。”女孩母亲紧紧握着南方电网贵州毕节金沙供电局职工裴玲的手连声感谢
2025-09-09 16:18:00
“秦商”解民忧!小事商量办,网格暖人心
“张姐,你家空调外机滴水的事儿,秦庄社区“秦商量”志愿服务队一起想办法,保证这周解决!”近日,仙营街道秦庄社区网格员小季在王府景小区3号楼走访时
2025-09-09 11:51:00
9月10日14时30分至16时30分,好物福州直播间将在陕西延安火热开播,带来闽东北“四市一区”的特色美食、绝美风光与满满福利。
2025-09-09 12:05:00
中新经纬9月9日电 9日,中消协官网发布提醒,养老服务防风险,理性消费守安全。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银发经济迎来快速发展
2025-09-09 1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