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唐代冯贽所著的《云仙杂记》中,有着这样的一段记载: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意思就是说在宣城有一个名为史凤的名妓,为了拒绝部分客人,便在门口摆上一道羹汤,名为“闭门羹”,客人们见此羹汤,便可知道史凤拒绝接客,这个典故就是“闭门羹”的出处。
一般来说,艺妓是否接客,是不受她自己掌控的,而是由老鸨说了算,为何史凤能够掌控自己是否接客?
而她又是如何想出使用羹汤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羹汤又为何能够代表拒绝之意?这背后的答案就说来话长了。
宣城名妓,身怀绝艺
在唐朝的宣城,有一位名为史凤的艺伎成了“社会顶流”,只因她不仅生得一幅沈鱼落雁之相,还精通弹奏琴瑟琵琶,又能歌善舞,身姿婀娜,不少文人雅士和达官显贵都纷纷前来,只为一睹芳颜。
得益于史凤的走红,老鸨的生意也异常火爆,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此时的史凤,却被这突如其来的流量压垮了身体。
由于慕名前来的客人实在太多,史凤只得从白天演艺到夜晚,一天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尽管她也向老鸨诉苦,但是老鸨为了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
最重要的是,因为名声太过响亮,以至于前来的客人参差不齐,什么人都有,其中虽然不乏文人雅士之流的翩翩公子,但也少不了一些地痞流氓,甚至是无赖恶霸。
这样一来,史凤不仅要耗费精力专心演艺,还要兼顾自己不受客人的侵扰,日子久了让她身心俱疲,便想着改变一下。
她向老鸨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只接待优雅之士,这样既可以确保她自身的安全,也可以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营业环境。
但还是那句话,老鸨掉进了钱眼里,没等史凤说完便打断了她,她只得悻悻而归,直到数天后几名地痞无赖因为迟迟无法见到史凤而大闹一场,才使得老鸨不得不采纳了史凤的建议。
如此一来,史凤终于能够安心演艺,但是那些被拒绝的客人和一些公子哥,因为无缘相见而心生嫉恨,开始四处传播谣言。
面对种种流言蜚语,虽然史凤很想澄清,但是身微言轻,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她的一面之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史凤想出了一个妙计,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
巧施妙计,以表心意
史凤想出的这个办法,便是针对那些被拒绝的客人们,为他们提供一碗羹汤,这背后的意思是:我虽然无法接待你,但是也给你一碗羹汤,也算没有空手而归。
此后,凡是被史凤拒绝接待的客人,都会在门前看到一碗羹汤,起初他们还不知这是何意,时间久了也就得知了其中的用意,虽然还是被拒绝,但是这与之前的拒绝并不相同。
首先,被拒绝的人之所以会散播谣言,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遭到了歧视,从而心生嫉恨,可现在不同了,尽管还是拒绝,但起码会提供一碗羹汤,不会让客人扫兴而归,得到一些尊重。
如此一来,大部分人就会转而认同被拒绝是自己的问题,从而减少了谣言的产生。
其次前文提到过,被拒绝的客人中除了行为不端的公子哥外,还有一些地痞流氓,这些人往往都是底层人士,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有钱了就来找个乐子,没钱了就饿肚子。
这时候一碗羹汤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就算他们被拒绝,也可以得到一碗羹汤,而且羹汤不是只有汤水,还有鸭肉等,对于这些人来说就已经是一顿不错的伙食了。
免费吃了人家一顿饭,就算见不到史凤,他们也不好意思再去诋毁,传播谣言,而且这种“善举”也会传播开来,自然也就挽回了史凤的名声。
这道羹汤后来有了一个名字,因为它被摆在史凤关闭的房门之外,便得名“闭门羹”,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主人拒绝客人的代名词。
羹汤之计,何以释义
话说回来,为什么羹汤会包含拒绝的意思?这其实与羹汤自身有关。
在唐朝时期,羹汤一般是一种用料简单、便于制作的汤,所使用的食材基本都是一些豆腐、菜叶、鸭肉等可以轻易获取且廉价的物品。
这种羹汤主要是一些贫苦人家为了生存下去而选择的主食,因为它的廉价和用料,稍有条件的家庭,在接待客人时,都不会选择羹汤。
如果使用羹汤接待客人,就代表着主人对客人的一种轻视,而客人也会从中领悟到主人的态度,逐渐地羹汤就演变成包含拒绝、恕不接待之意的一道菜。
所以史凤才会使用羹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而那些被拒绝的人并不会感到被轻视,因为收下羹汤的基本都是一些无以为生的人,这羹汤本就是他们平日里的主食,那些公子哥又看不上,也就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史凤在发明闭门羹后,上门的客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逐渐地形成了一股“只为闭门羹而来”的风气,而随着这些人的传播,闭门羹也逐渐声名远播,成为一道闻名十里八乡的名菜。
后来,闭门羹经过了一些改进,成为了安徽地区的一张名片,如今更是成为了一道传统名菜,不知如果史凤看到了这一幕,会作何感想?
结语
在历史上,像“闭门羹”这样偶然形成的现代名词还有很多,比如“吃醋”就源自于李世民和房玄龄之间的一段故事。
这些故事在当时可能一笑了之,但是却在不经意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梗”,正应了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6 17: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