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宋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辨。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这是中国最早出现舌辩一词的书籍,但这不是中国最早的舌辩!
中国有一个极其著名的成语:唇枪舌剑。虽然,中国人的逻辑思辨能力并不发达,中国的先贤们没有写出一部像西方哲学家所写的那种推理严密的皇皇巨著。但是,不必惭愧,中国人的舌辩之术却极为发达,西方的贤哲们如果能读一读中国的《战国策》、《国语》、《左传》等历史著作,恐怕一个个要汗颜无地,拜倒在中国先贤的脚下了。
中国的舌辩之术最早出现也是最为发达的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极为热闹,大家联络有亲,都出自同一个宗主周天王,但又打来打去,绝无道理好讲。在这一时期,传统的道义已失去了约束力量,强权就成了真理,人们所崇信的是武力和金钱,没有谁再去相信那些空头口号了。因此,舌辩之士层出不穷,一大批靠三寸不烂之舌而赢得富贵权势的人就出现了。
中国的舌辩之术虽然发达,却是用于战争的,而西方人的思辨,往往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知和征服。所谓“唇枪舌剑”,远不足以形容舌辩之术所起的巨大作用,唇舌不仅可抵一枪一剑,甚至可抵百万雄兵,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亡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还是别去顾虑那么多吧,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古代的舌辩之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也许会从中看到些什么。
《三国演义》在中国的地位无与伦比,许多后人把它当做为人处世、权力博弈、军事斗争的教材,影响力可谓冠绝古今,其全书充满争斗,这些争斗包括:斗智、斗勇和斗嘴即所谓的“舌辩”。
经典舌辩1,诸葛亮舌战群儒
“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曹操百万大军压境剑锋直指吴楚,诸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促成孙刘联合,赤壁战后,终成鼎足之势。
经典舌辩2,诸葛亮骂死王朗
“从未见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活生生的把一一流说客给骂死!可见诸葛神人舌战功力之深,无人能及。
经典舌辩3,李恢说服马超
“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天下之常理也。”李恢舍刘璋而投刘备,于马超进退两难之计,谈笑应对账内刀斧手,轻易说降马超,尽人臣之职,展谋士之机。
经典舌战4,满宠劝降徐晃
“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满宠只身赴敌营,对徐晃晓以大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定居已成,使曹操得一智勇双全得大将。
经典舌战5,秦宓辩天服张温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张温无言可对,乃避席而谢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秦宓始终以侧面回以张的问难,张咄咄逼人,最后竟巧妙的将诡辩问题归结到蜀吴的政治立场问题上,令人折服。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舌战,因篇幅所限,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有空闲的话大家可以去品评欣赏一番,领略其中乐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1 15:45:4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