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上接第一版)
斗转星移,伴随着聚落形成和地域文化中心的显现,这里演绎着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与散发着星光闪耀的洞天岁月,汇聚成华夏文明的灿烂星河。
秦汉以来,这里是郡国并治、羁縻之治、土司制度的实践地。有明一代,屯军移民,经略西南,稳边控藩,贵州行省为国而生。历代国家治理经验,汇聚成推动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的磅礴力量。
明正德年间,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由此诞生、影响世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作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地,长征时期,红军在这里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风民俗各具特色
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贵州因多民族和谐共生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犹如一部雄壮明快的交响诗,承载着最深沉的民族记忆。
苗族的刺绣、蜡染,侗族的木构建筑、侗族大歌,布依族的酿造工艺和音乐艺术,土家族的舞蹈和山歌,水族的水书、马尾绣和端节,彝族的节庆和太阳历,瑶族的绣花工艺等,构成了风情与风俗相融、风物与风尚交错的绚丽画面。
黔东南苗年、侗年、姊妹节、鼓藏节等民俗节庆吸引国内外游客相约奔赴;黔南写有水族文字的帷幔在风中飘扬,被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惊艳世界;毕节火把节传递着彝族人的火热与激情;黔西南“八音坐唱”让人体验布依族文化的浓郁风情。蜡染、刺绣、银饰等非遗制作技艺更是穿梭古今,熠熠生辉。
…………
岁月流转,时空更迭。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和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累积成厚重的文化遗产,诉说着黔贵大地的历史与今天。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贵州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海龙囤土司遗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遵义、镇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4处;757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和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640个;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全省共核定公布历史文化街区20片、确定公布历史建筑1600处;红军长征足迹遍及全省60多个县(市、区),留下753处不可移动长征文物,2500多件可移动文物,高等级长征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一。
文化基因不断激活
历史文化遗产是先民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的反映。近年来,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
2023年,贵州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从九大方面系统科学制定128项重点工作举措;贵州文物工作者深入长江流域开展文化文物资源调查……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在深化考古与文明历史研究方面,贵州考古8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海龙囤遗址第一阶段考古顺利收官,15212件出土文物移交对口单位,围绕遗址出版的图书《海龙囤(全四册)》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今年初,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助力文化强省建设,贵州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与此同时,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苗族村寨、侗族村寨、中国白酒老作坊4个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稳步推进。
贵州文化遗产具有的文物数量多类型全、红色文化价值突出、遗址资源点多量大、特色村镇遍布全省、非遗资源特色鲜明等特点。随着贵州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持续推动,苗绣、侗族大歌等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走向世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0 08: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