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无限杂思·
被算法填充的时间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 刘洪波
我们正在来到一个时间逻辑被深层改变的状态,算法在引发新的时间体验,生产出新的时间关系。
无处不在的时钟装置曾经是工业时代的景观,这一景观已经被改变了。巨大的时钟曾经是公共场所中最突出的物象,指示着时间,现在时间的读数成为一串数字,静静地跳动在公共场合的一角,甚至消失在公共空间里。手表曾经是人们的一种随身装置,现在它已经从手腕卸下,时间读取成为手机提供的一种功能。
自从时间被钟表装置等分,它就弱化了自然属性,而凸显为以功用为主要导向的人工产品特性。工业社会的时间通过钟表装进机器、流程等技术环节,组织起工厂、学校、国家等社会运行。钟表是对自然时间进行模拟,它把一天等分为24小时以及更多的分和秒。
现代科学计时是原子的周期振动,它不再以地球运动为法则,而是在定义出什么是秒,然后进行的累积计数,它甚至用“闰秒”对地球运动的不规则性进行计数修正,“科学计时”埋藏在信息社会的全部基础部件之中,几乎每一台电子器件、每一块集成电路都内置了计时装置并在科学时间频率的指挥下运行。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与社会之间取得的信息界面,由信息模式进入到数据模式,数字化生存快速到来。信息模式下,我们体验的是信息爆炸;数据模式下,我们体验的是数字迸发。人在信息爆炸面前,失去了自主信息处理的力量,不得不把很多信息工作委托给机器进行,这一委托的最新状态,就是信息机器的数字逻辑浮现到人的面前。
“数据”这个词汇从技术领域出圈,演化为一般的社会词汇,表明人们在巨量信息面前主体性的进一步丧失和人们对机器能力的委托深度。信息时代我们还幻想着只把机器作为助手,数字时代我们已必须把机器作为伙伴,除了与机器联合工作,除了形成“人机联合体”,我们还能怎么样呢?我们与社会和他人打交道的方式,就从直接联系方式碎片化为信息交往方式之后,进一步粉碎为数据互联方式。
信息时代的工具是电脑,而数字时代的工具是网络,“智能网联”经常与汽车搭配,但其实,网络化、智能化是社会生活的普遍展开。在终端结构上,我们与机器之间仍然拥有一个信息界面;但在处理机制上,终端处理的不是信息而是数字信号,它只是最后在终端组装出一个信息表象,以使人们能够有意义地接收和解读。算法作为数据的语法,一跃而成为信息界面的主导规则,并生成为一种时间机制。
算法正在决定我们看到什么,由此影响我们看待世界和社会的观念。算法把信息弹射到我们面前。人越来越不再直接与世界和社会交互,而是经由机器(具体地说就是屏幕和面板)上显示的信息和数据来获得自己的思维素材,由此机器向我们展示什么,似乎世界和社会就是什么。这样,机器采集我们的信息行为,再强化它所计算出来的我们的趣味,它构造了信息茧房,算法越是精准,就越是固化了个性。
算法总体上与内容无关、意义无关的,它只与数字信号相关。但算法规则由人决定,人在制定规则时将很难避免价值观念的带入。算法实现信息对人的定制,但看似对每个人的定制,实际上来自于无差别的规则。基于信息对个人的有用性而实现的算法推荐,存在着一个假设,那就是人无法有效处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必须经由“算法优化”而获得最有用的那一部分信息。由此,算法就完成了对人的时间的接管,人的有限时间被算法生成的相应信息所填充。
人的时间被算法接管后,人的信息世界或者说人与世界的交互方式就去除了时间性。作为算法机器,网络服务器做着并行计算,并行计算不过是更精细的时间切分和独占,例如一秒钟可以完成亿亿级的计算,但每次计算仍然是独占时间的。精细的切分使时间变得离子化,时间不再是连续统一的过程。算法推荐负责填满时间,信息推送有着先来后到,但推送的速度往往远远超过了人接收的最快速度,由此人的接收行为变成了一种极速浏览,尽量缩减阅读、理解的过程成为必然。关于某一事情的信息在推送中也并不是按照时间先后或因果关系,而是按照频率强度,进一步消除了时间性,“大数据用相关性替代了因果性”,甚至相关性也被随机性替代,剩下的只是信号的频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2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