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门外弹乐·
“救场”也是机遇
梅明蕾 媒体人,爱乐者,读写驳杂。
□ 梅明蕾
2023年的最后几天,琴台音乐厅里境外乐团献演的新年音乐会接踵而来。老早就预告12月30日有BBC音乐会管弦乐团上阵,不过此乐团及其大路货的曲目对我吸引力不大;令我心动的,是音乐会上将有国际音乐节和歌剧院舞台上最受欢迎的花腔女高音之一达涅拉·德·尼兹出场,她也被《纽约时报》誉为“歌剧界最酷女高音”。
然而不凑巧,演出前两天音乐厅发出公告:达涅拉因声带受损,遵医嘱暂停未来数周内所有演出安排,本场演出将由国内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黄英顶替。
达涅拉缺席固然是不小的遗憾,但由黄英“救场”,于我而言也算不错的补救。此前我曾多次听过黄英的演唱,论技术,她在国内应属顶级;其声线和演唱风格又为我所偏爱。况且黄英已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被西方权威媒体称为“中国飞来的夜莺”,BBC乐团选她来“救场”自有道理。
果然,黄英的表现不负众望。因生理条件不同,她天生音量比达涅拉小,但是几首著名的西方古典歌剧选曲演唱都十分到位。她富于东方色彩的柔美、清丽的嗓音和收放有致的表现张力,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获得场内阵阵喝彩。
当然,黄英早就功成名就,无须靠此“救场”来打开艺术前程。但若是一个籍籍无名又急欲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如此“救场”或许蕴藏着重大的人生机遇。
音乐表演界,年轻人在最短时间内博取公众注目,通常有两个路径,一是参加比赛,二是所谓“救场”。比赛自然是层次越高越好,最好是国际大赛;“救场”自然是所救者的“咖位”越大越好,最好是国际知名大咖。国际大赛有一定周期和规则,参赛者只需认真准备,到时候在评委严苛的品评下一轮一轮走下来,最终优胜者一举成名,登堂入室,自此走向广阔的音乐世界。
“救场”则充满了随机性,首先大咖得有急需,像这次的达涅拉,若声带不出毛病,也就没黄英什么事;其次还得“救场”者的水准足以胜任,不至让“救场”变为“砸锅”;此外,应邀“救场”者还得有档期或时间,最好是近水楼台,以免远水不解近渴。总之是三者缺一不可。当然,一旦“救场”成功,就会被传为佳话,“救场”者就此获得美好前程的概率之大自不用说。
远的不提,一些公众耳熟能详的大牌华人音乐家,基本上系通过这两条路一举成名。郎朗17岁那年为钢琴大师安德烈·瓦兹“救场”演奏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顿时获得欧美乐坛关注;而王羽佳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冠以“救场音乐家”的名号。我在琴台音乐厅听到王羽佳的首场演奏,恰是她为郎朗“救场”。而吕思清和宁峰等几位华人小提琴家则是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上过关斩将获得金奖,之后声名鹊起,事业发达。
说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毕竟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况且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救场”,运气的因素显而易见,所以业内才有“音乐表演这条路太窄”的感叹。虽然如此,成千上万真正热爱音乐的人还是挤上这条“独木桥”,沉下心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和潜心体验中一步步进阶,不显山不露水地成就所热爱的事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6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