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周芸 通讯员 张家溢 方恒
12月,余忠喜退休了,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退休礼物。衢州市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中心的同事们专门请人给他写了一首歌,一首以余忠喜故事为原型所创作的《环卫工人有礼歌》。这让一向腼腆的他,多说了不少感谢的话。
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垃圾为伴终不悔,一张张黝黑的笑脸,透着阳光和汗水。”这就是余忠喜工作的写照。余忠喜是衢州市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中心生活垃圾填埋场负责人,自1986年参加环卫工作,从扫大街、拉粪车,到苦、脏、臭、累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运行,37年全身心奉献给环卫事业,37载青春见证了316万立方米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与运行,竭尽全力为衢城的干净整洁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这个与垃圾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感到不习惯。他总是闲不住,想找些事情来做。
“拉粪车对我来说是轻松的”
余忠喜23岁那年,环卫部门招工,只有小学文凭的他考上了。“在大家的印象中,环卫工人的工作很苦很累,但对于我来说,拉粪车的活是轻松的。”余忠喜回忆起,全家“下放”农村的苦日子。
余忠喜有四个兄弟,两个姐姐。全家生活在衢江区杜泽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山区的生活艰苦,小小年纪的他,从小就在生产队里干活,18岁的时候能挑100多公斤的担子,挑粪、种地、砍树样样都会。之后,全家迁回城区。
和余忠喜同一批招进环卫部门的有60个人,其中一些年纪和他相仿的同事在一两个月后陆续辞职了。他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从凌晨3点开始,为家家户户倒马桶、洗马桶、拉粪车,一直工作到早晨7点左右收工。“这份工作对我来说相对轻松,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在山区干农活的经历让我更能适应这种辛苦。”余忠喜这份工作干了整整3年,是这批环卫部门招工留下来不多的年轻人。
余忠喜曾和父亲学过两三年的木工手艺,之后被调到木工班,修理公共卫生间的门窗。好学的他,又学会了开垃圾车。在那个年代,没有塑料袋,家家户户使用竹篮装载垃圾。这些垃圾被视为宝贝,因为它们可以作为农家肥使用。余忠喜那时的工作就是开着垃圾车卖垃圾,这可是份好差事,垃圾供不应求,来环卫部门买垃圾的农户都要走“后门”。
“我是个‘有味道’的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环卫部门开始筹建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场距离市区10公里,那个年代不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没有公交车。环境也不好,满眼黄土,还有密密麻麻的苍蝇。而且工作时间长,从早晨5点半开始,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单位没人愿意到这里工作,余忠喜便主动请缨到填埋场工作。
在填埋场工作的前3年,只有余忠喜一个人,他每天要清理80吨生活垃圾。每天的工作枯燥,将堆成小山的垃圾用推土机填平,消毒、盖泥。因交通不便,他每天天还没亮就骑着三轮车到填埋场,家里带的饭菜在自己用砖头垒成的灶上热一热。
开推土机时,根本无法看清前面的路况,车窗上全是苍蝇。冬天推土机一推,就是腾云驾雾的感觉,全是沼气。到了夏天,推土机发动机的热量让驾驶室的温度上升到50多度,口罩根本戴不住。
在填埋场工作的人是臭的,包括衣服、皮肤上都有臭味,不管怎么洗都去不掉。余忠喜笑言:“我是个‘有味道的人’。”他说,身上的那种臭是腌进皮肤里的,连睡过的被子都是臭的。单位里若有客人来,需要他作陪,他都谢绝参加,总感觉自己身上有味道,不好意思。余忠喜也很少和朋友聚会,一年365天,有350天他都在工作,几乎没有假期。
用心建设垃圾填埋场
随着生活垃圾的增多,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工作人员从余忠喜一个人变成了6个人。作为填埋场的站长,他每天一上班,就对场区垃圾堆进行巡查,确定作业单元。垃圾进场后,组织大家处理如山的垃圾,推平、覆土、压实。夏季作业时,垃圾的毒性强,无论气温再高,大家也要穿胶鞋、戴橡胶手套,通常汗水把手泡白,脚泡脱皮,衣裤汗湿。冬天作业时,在露天的旷野里,寒风刺骨,发梢凝霜。
逢年过节垃圾量骤增,是余忠喜最忙的时候。若遇暴雨、汛期等灾害性天气,无论是夜间还是凌晨,他必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排水、应急工作。如果垃圾水流入农田、水库,后果将不堪设想。地下管网、排水管网被垃圾堵掉后,他便用手去掏。
2011年6月9日发生洪灾时,垃圾滑坡,余忠喜和同事用沙袋堵,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险情过后,他在房间里一直吐,后来才知道是中了毒。
在雨季进行垃圾填埋作业是行业内头疼的事。大雨过后,填埋区水多、泥泞,运输垃圾的车辆无法正常驶入,只能靠推土机将垃圾一点点往里推,既费工费时又危险,还会对车辆、机械有很大磨损。在余忠喜的带领下,填埋场通过架设路基钢板,搭建雨季作业平台,从而防止垃圾沉降引起道路塌陷,保证雨季车辆畅行,有效解决了困扰垃圾填埋雨季作业的“老大难”。
在完成垃圾处置任务的空余时间,余忠喜带领全场的职工挑竹筐、扛石头、锄山地,在场区上种起了毛竹和植被,打造出了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填埋场。
退休后当一名垃圾分类宣讲员
城市化带来的是城区生活垃圾不断递增,原设计可填埋垃圾285万吨、可填埋库容316万立方米的填埋场,在2016年进入超负荷运营。在新的垃圾处置终端尚未建成的严峻形势下,为使填埋场得以充分利用,余忠喜严格按照填埋场作业填埋规程,并前瞻性地提前2年时间,开展挖掘库区潜力、扩展填埋库容空间的内部挖潜工作,在确保规范处置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寿命。
填埋场库区优化改造项目专业性强,余忠喜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十多条合理化建议,使得优化改革顺利推进,也为衢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衢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后期,为确保垃圾处置由填埋向焚烧平稳过渡,他又凭借丰富的填埋场管理经验,全力参与、配合做好垃圾清运车辆管理、垃圾收集路线设置、垃圾进焚烧厂等垃圾焚烧处置各项前期工作,为焚烧项目正式投产后,垃圾顺利清运打下了坚实基础。
余忠喜在岗位上的出色表现,让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浙江省优秀城市美容师、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职业道德标兵、衢州市劳动模范、衢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最美衢州人等多项荣誉。
填埋场封场后,临近退休的他没有停下来歇一歇。他深知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知道现在的人对于垃圾分类缺乏充分的认识,于是迅速投身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当一名普通的垃圾分类宣讲员。他每天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奔波于各个街道、社区、小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用他几十年在填埋场工作的亲身经历,讲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余忠喜说,退休后,他还会发挥余热,只要有需要,会继续当好垃圾分类宣讲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7 06: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