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我们离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6-14 14:31:00 来源:新周刊

我们离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

我们离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

2022年3月1日,北京。地铁1号线五棵松站,工作人员帮助乘客使用轮椅升降平台下楼梯。 (图/视觉中国)

纪寻有多个身份:翻译员,研究员,NGO项目官员,记者,无障碍旅游科技公司创始人……她带着这些标签,游历过30多个国家。

而在此之前,她从南京林业大学英语系毕业后,曾在美国和法国留学,并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巴黎政治学院的双硕士学位。

光看她的学业与工作履历,人们很难想象,这个在常人评价体系中堪称优秀的女孩,已经在轮椅上生活了许多年。

在众多光环以外,纪寻是一名腓骨肌萎缩症4型罕见病患者,确诊那年,她才7岁。

突然而至的疾病让她原有的生活急速陷落。

对她来说,很多同龄人轻而易举便能完成的事情,全都变成另一种磨砺。

但她并未进入绝望的境地,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恢复效果不算理想的她,决定断药。

20岁时,她坐上轮椅,在各地求学和旅行。

2018年夏天,纪寻回到国内,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奇途无障碍”。

截至2022年,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这也就意味着有2.6亿个家庭有残疾人成员。

当肢体受限时,他们如何面对那些无障碍出行的困境?

而作为同样渴望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群体,他们又该如何走出家门,完成旅行?

对此,《新周刊》对纪寻进行了专访,以下为她的自述。

在轮椅之外,看见更大的世界

我是上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人,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基因检测。

我记得刚发病时,我去过武汉、广州,医院里的大夫看脑CT影像,他们也不太能说得清楚我到底患什么病。

我们离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

纪寻和母亲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前合影。 (图/由被访者提供)

7岁的时候,我是在南京脑科医院确诊的。

恰巧当时有一位专家去会诊,诊断我得的是腓骨肌萎缩症。

大夫说:“你不用看了,这个罕见病,很难治愈。”即使那样,我的家人还是带着我四处求医问药。

大概过了5年,我的状态变得很差,因为每天要吃药、打针,我后面就已经营养不良了。

身体非但没有恢复,反而让我觉得这一切带来了更大的负担。

我想,倒不如就接受现实,能发展到哪一步,我都认了。

后来,我去国外求学。我发现,那里也有很多与我经历相仿的人。

可能在我们国人眼里,外国人好像活得都很潇洒,比如在小孩18岁以后就不管了,哪怕是残障孩子,也能交给社会福利机构去养。

但其实真正跟那些家庭打过交道,就能知道,事实绝不是这样的。

我经常参加一些患者的会议,我见过两个家长,他们都是美国人。

其中一个看到我,立马就哭了起来。

他说他的儿子也患这个病,但在12岁时已经去世了,如果孩子还活着,应该和我一般大。

这个家长当时做那份社区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他的孩子。

另外一个女士也做社区工作,她的儿子同样患病,除了身体残疾,智力发育也较为迟缓。

她希望我能和那个孩子多交流,告诉他轮椅上的人是如何思考和看待生活的。

这个过程中,除了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之外,我发现,这些家长在关爱自家残障成员的时候,也会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这是我在出国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国外在一些硬件以及服务体系的建设上确实也要领先一些。

比如,我在法国坐高铁时,会有人带我专门到无障碍车厢,把厢内的杆子放下来,安顿好我之后,工作人员才会离开。

在国内,这些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寻找,这也使得每次出行都会消耗掉我很大的元气。

2013年,我第一次回到国内,我在家里待了4个月没有出门,因为我家附近没有太多无障碍设施。

我感觉,那时的生活被框定在了以我家为圆心1公里之内的地方。

我对此很沮丧,因为在我的认知中,即使是身体有残缺的人,人生舞台也应当是全世界,接触到的文化也应是多元的、灿烂的。

等到了2017年,我再次回国,感受到了国内所发生的巨大转变。

其实在国外,我已经有了一些体会。

回到南京时,地铁建好了,其中的无障碍设施也渐渐丰富,从人工助力到爬楼机,残疾人的出行效率也变得更高。

那时,我意识到似乎可以为和我一样的人做更多的事情了。

旅行是残障人士成本最低的社会化方式

我打车时,人家经常跟我说:你都这样了,还出门干吗呢?

听完,我会觉得,那种话语很刺痛人,但我也能理解,这其中涉及一个关于资源分享的问题。

很多人都会这样思考,在资源本就有限的情况下,残障人士好像不该去占用这个位置。

这背后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关爱仅限于托底。

换句话说,只要不在家闹事,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

可越是这样的导向,就越会让他们陷入封闭,真正的无障碍应当是让这群人融入社会。

所以我经常和别人强调旅行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残障人士成本最低的社会化方式,只有走出去,才能够快速地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旅行的形式不是说组建一个残疾人旅游团就可以了,而是真正地让他们去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去社交、去沟通,这一直是我渴望付诸行动的公共计划。

为此,在2018年,我创建了做无障碍旅行的机构。

很幸运,风投公司选中了我,我也就得到了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最开始,很多内容都是我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比如说,我觉得无障碍旅行能在中国做起来,是因为我们有不计其数的残障人士。

但是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的残障人士是没有支付能力的,这个需要通过更大的社会体系去解决和转移。

我接触过一个做社会化旅行模式的机构。

他们坚持在瑞士做残障人士的旅游,每天客户人均花费为1000元,这对国内的人来说是比较昂贵的。

所以想让残障人士达成良好的体验,就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介入。

我们离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

纪寻和“奇途无障碍”社群的伙伴夜游南京夫子庙。 (图/由被访者提供)

当然,归根结底,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身边很多残障人士缺乏就业机会。

连受教育都尚未完全满足,更不用说旅行这种更高维度的需求了。

成立公司后,我能在社群里接触到非常多的案例。

其中让我触动很大的是,有一家人会在客人来的时候,把身有残疾的孩子赶到里屋。

有天邻居来了,他们没来得及推走孩子。

邻居就问:“那个人是你家的吗?”

妈妈很难为情地说,是的。

这个时候,孩子就在里屋哭了起来。

想要让残障人士实现更多事情,首要的是让他们被家庭接受、被社区接受,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那种连接感。

我们所做的所有项目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如此。

我希望可以促进残障群体与这个世界的联系,首先是内部之间的,然后再延伸到社会层面。

于是,在旅行之前,我常做的是社群交友、就业机会分享、相亲之类的项目。

在那之后,我们会把这些历程写成文章,分享在公众平台上。

到今年,正好是第五年了。

当无障碍逛博物馆成为可能

无障碍逛博物馆是我和团队今年年初策划的。

这与我本人有些关联。

首先,我认为博物馆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教育机构,我一直期待着能有机会在当中学习更多东西。

前两年,在我们推广无障碍旅游时,总有人会说,这个活动纯粹是玩乐,等结束了收获不了任何东西。

博物馆则不然,它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能给残障人士带来更多长远的价值。

其次,在我看来,博物馆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

当这样的空间能够做出无障碍的承诺,那么它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

我们离无障碍社会还有多远?

2023年4月9日,深圳。“轮椅上的半天”大学生体验无障碍通行专场活动在龙华区举行,图为参加该活动的大学生在过人行横道。(图/视觉中国)

在留学期间,逛博物馆给了我很好的体验。

相关的馆方有到位的服务,同时也会有对残障人士审美能力和艺术辨别能力的一些教育。

比如,我在卢浮宫看《蒙娜丽莎》,画前会有围栏,也会有很多参观者,但即使那样,我还是可以正常地欣赏这个艺术作品。

可惜的是,国内的博物馆学刚兴起不久,在这些方面确实还有不少有待改进的空间。

前些天,我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时,只能在人缝中去看越王勾践剑。

参观过后,我会思考:展台的设计有考虑到我们这类群体吗?

残障人士的看展体验在布展时有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展签的位置怎么做才能兼顾各类人的需求?

除了馆内陈设,去往博物馆的交通也是个问题。

这次我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深有体悟。

可能由于地铁线路修建时间较早,国博附近的几个站点都没有无障碍电梯,只能使用爬楼机,但1号线沿线人又非常多,使用过程其实也不算很顺畅。

这也导致我还没有进入场馆,人就已经非常乏累了。

这些细节,正是我们需要去改变和提升的部分。

作为一个残障项目的参与者,我非常希望能为此提供一些真正切中痛点的建议。

为了达到这个向上反馈的目的,我和同事开始在知乎上写相关的文章。

无论是针对博物馆本身,还是交通路线,我们都会给予相应的回答。

在提供无障碍参观博物馆建议的同时,我们也和社群里的人共同探讨其中的设计、政策和相关的管理问题。

但从现实层面看,运营机构的5年中,我们有95%以上的经费来自公共和公益资金。

所以想做成这件事情,还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

我们也曾尝试过腾讯“99公益日”之类的募捐,但收效甚微。

不过,走运的是,我们的“无障碍博物馆:残障社区连接计划”在前不久得到了知乎“灯塔计划”的资助,这笔资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我们在未来一年里的运营。

当然,这不只关乎运转资金,有了在更多平台上发声的机会,我们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关注。

毕竟,相对而言,我们仍旧属于弱势群体,我们没有太大的能力去与博物馆建立更深的连接,甚至有时在提意见时,对方会误以为我们是要闹事的。

我很清楚,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最终还是希望能通过残障人士自己的经验,让更多同类人从旅行、文博资源中受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14 1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8500万残障人,集体过着“有障碍”的生活
...提高公众的无障碍意识。她曾做过一个调研,发现北京的博物馆里,无障碍设施硬件相当完备,对比之下,软性服务却异常落后:“比如保安不让导盲犬进入博物馆,认为它是宠物狗;或不让电动轮
2023-06-29 10:12:00
走心+用心+精心 线上线下“同心圆”为视力障碍人群搭建“文化盲道”
...讨会上,参会专家分享了专为视力障碍人士打造的无障碍博物馆体验项目。“光明博物馆”体验项目开创性地研发出将无障碍感知——听、嗅、触、摸,与数字博物馆模式有机结合,以无障碍NFC
2023-12-03 14:42:00
他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 也是令人赞叹的艺术家
...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当天,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认知与发展实验室、鲁迅文化基金会、浙江省残障人士艺术双年展组委会联合主办的“文明的心光——浙江
2024-04-03 06:28:00
多名亚残运会火炬手:感受到社会对残障人士更开放 更平等 更包容
...会火炬传递建德站起跑仪式在杭州建德“两馆两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进行。火炬手“无臂蛙王”何军权在参与完传递后表示,从“残废人”到“残疾
2023-10-19 21:44:00
95后引领“无障碍Walk”
...与残障人群面对面李其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念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这些年做过一些关于博物馆的线上分享会。“今年上半年我们做了一次博物馆与无障碍的话题,也是这一次的线上分享会让我对
2023-12-15 07:26:00
有爱无碍,城市因此更“温柔” 杭州推出首批5条无障碍旅游线路
...湘湖印象”,游线所涉及的岳王庙、三潭印月、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宋城景区、湘湖景区,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15个景区(景点)、文博场馆等,关键游览节点均配置了无
2023-09-14 07:51:00
德基艺术博物馆开启教师节特别活动
...节。在这个属于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节日里,德基艺术博物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其中有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教师,也有来自全国的中、小学的教师,他
2023-09-10 20:54:00
博物馆变“城市会客厅”,青州博物馆打造文旅社区化模式新高地
记者吴昊秦国玲2024年清明假期期间,青州博物馆每日游客数量达上万人次。青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在保障文物与人员安全的基础上,青州博物馆对游客数量进行了动态调控。为解决“预约难
2024-04-11 15:41:00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拉萨12月13日电 (记者 赵朗)西藏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13日恢复对外开放。当日,一些参观者通过线上预约方式来到西藏博物馆,扫场所码、安检进入馆内。据悉
2022-12-13 20:53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