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震后积石山:牛羊归圈时,生活仍将继续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2-20 13:52:00 来源:新京报

地震摇醒了熟睡的人们。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131人遇难。

离震中20公里的村子里,砖木结构的房屋倒塌。从家中跑出的人们惊魂未定,徒手在倒塌房屋的碎石瓦砾里刨人。与此同时,搜救、医疗、物资等救援力量已经在各条赶来的路上。

震后第二夜,20日凌晨,在距离震中十几公里的刘集乡刘集村,几顶深蓝色的应急帐篷支在村周围的空地上,简易的排气管从里面伸出,吐着白色烟雾。帐篷里,六七平方米的空间塞了十多个人。

被打乱的生活仍在继续。白天,村民们出去寻找、照料家中的牛羊,夜晚,人们挤在帐篷中烤火。他们难以入眠,零下十几度的低温里,躲过地震的人们,在等待更多御寒和生活物资,盘算着如何度过漫长冬天。

震后积石山:牛羊归圈时,生活仍将继续

12月19日晚,平凉市消防救援支队救援人员在大河家镇周家村5个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搬运、搭建70顶帐篷。平凉市消防救援支队 妥怀宇 摄

震后第二夜

20日凌晨1点,刘集村的气温-7℃。

在村民何荣住的帐篷里,三张简易钢丝床围成一圈,中间是一个点燃的火炉,那是几人冒险从裂开4厘米宽墙缝的危房中“救”出来的。火炉替代了地震当晚的篝火堆,还可以烧水,但热量明显不够,人们讲话时还在不断哈出白汽。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来自同村7个家庭的14位乡亲,正肩并肩、腿挨腿地挤坐在钢丝床沿。床上可以躺卧的位置留给身体孱弱的妇女。何荣的母亲今年70多岁,脑血栓导致她下半身行动不便,她侧卧在两床被子上,缓慢地喘息。

帐篷里,女人裹紧头巾,男人戴着帽子,有人披着刚送来的长大衣,有人穿上了皮鞋。只有何荣一人穿着劳保用的迷彩短大衣,他平时在拉萨从事门窗加工,像很多村里的青壮年一样,前几日刚回家过冬。

震后积石山:牛羊归圈时,生活仍将继续

12月19日,甘肃蓝天救援队在搭建帐篷。受访者供图

帐篷外,沿街的房檐上结起一排排十多厘米长的冰溜子,几日前下的雪还没化净,踩起来咔嚓响。

对灾民来说,电是奢侈品。靠近刘集村主干道一侧田地上的帐篷内,两位村民挤在一张单人床上,盖着一指厚的棉被,头顶挂着一盏黯淡的充电灯。

附近村活动广场立着一间帐篷,没有电,也没有床,一支蜡烛在静静燃烧。几名老人和年轻人一起围坐在烛火边,“从昨晚到现在,几乎没合过眼,大家在篝火旁站了一整夜。”

即便如此,村民们还是觉得,有帐篷的今夜要比震后当晚好上不少。

村里还有两间商店在营业。刘大强的商店紧邻村口,卖着一些日用品。现在,灯泡和转换插座是震后第二天的热销品。

刘大强店里的天花板吊顶已被地震震得四分五裂,有的掉落在地上,有的半吊在空中。卖完灯泡,刘大强准备闭店,继续睡在自己的车里。

村口的简易塑料棚还很热闹,受灾的村民和前来救援的人员围在那里,他们都在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在许多村民口中,这是灾区最早能吃上的热饭,从早煮到晚,“管够。”

在同乡的团结村,20日凌晨3时,老赵还坐在面包车的驾驶位上,发动机嗡嗡响,一岁零三个月大的孙子怕冷,睡“帐篷”时被冻醒数次,哭闹不止。

老赵夫妻回忆起地震当晚的状况:“地震把人摇醒了,黑的啥都看不到,我们着急在黑暗里不停地摸,就是没摸到孩子,当时快急死了。

摸了一会儿才想起来,孩子一直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夫妻俩顾不上穿外套,抱起孩子就跑。

震后积石山:牛羊归圈时,生活仍将继续

地震过后,刘集乡团结村上千间民房几乎都成了危房。 受访者供图

老赵的手骨节粗大,又黑又红,皮肤像砂纸一样粗粝。右手手背破了指甲盖大的一块皮,渗出淡红色的血肉。他说,这是刚才听到孙子哭闹,抹黑跑去时,不慎滑了一跤,在砖地上蹭的。

这次地震,全家第一晚睡“帐篷”。因为救援物资紧张,“帐篷”是自己搭的,其实是个塑料棚子。钢管当龙骨,再裹上彩条布,就搭好了。老赵夫妻担心彩条布太薄会漏风,又在外面又裹上一层。

“帐篷”就搭在自家屋前的耕地上,为了防潮,老赵和家人先铺上一层砖头,又加了层盖板,最后把炉子搬进来。

相比于制式的深蓝色应急帐篷,老赵家的“帐篷”更大,更矮,安置了近20口家人。老赵有五个亲兄弟,他排行第五。他的弟弟今年50岁,最大的哥哥今年75岁。

团结村有习俗,男丁成家后不能再同父母住在一起。各自成家后,老赵和兄弟们分别搬离了老宅,但仍住在同一个村。

地震次日,赵家兄弟见村里的帐篷不够住,便商量着:“不如住在一起,相互间有照应,安全一些。”于是各自带着家人,来到老赵家前的一亩二分田,搭起了两个“帐篷”,一间住女人,一间住男人,孩子跟最亲的家人同住。

老赵说,这次地震把兄弟六人再一次紧紧连结起来。

村民徒手挖废墟救人

在大河家镇,地震后部分房子倒塌,许多高大的民居院墙也因地基下沉出现裂缝。

“这里的建筑特色是以木结构为主,村民这两年新修的地基和主体加了部分混凝土框架,但上面仍是木质结构。”镇上中学的美术老师李燃介绍,大河家镇是少数民族聚集地,镇上居住的主要是保安族,他们喜欢住木结构的房子,农村几乎每家都养有牛和羊。

在镇中学高一学生刘姗姗提供的视频中,陈家村部分木顶土墙的房屋倒塌严重,红砖房也有砖块掉落的情况。她家养的牛也在地震中受伤了,但万幸人都平安。另一户村民家的墙倒了下来,砸在母亲的肩上导致三处骨折,她用身体给两个女儿撑出了避难空间。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的介绍,目前接诊的伤者主要为挤压伤、骨折的患者较多。

震后积石山:牛羊归圈时,生活仍将继续

12月19日,大河家中学的教室内,书籍倒了一地。受访者供图

两三公里外,大河村村民沙亮的房子也塌了一半。地震发生后,他跟家人跳窗逃生,父亲的脚被玻璃割伤。后来,他们跑到200米外的广场上,热心的村民拿出毛毯,将没有穿棉衣的孩子裹了起来。余震间隙,沙亮回到坍塌的家中,从废墟中挖出了手机、衣服和拖鞋。他还帮忙救了被压在房子下的两位村民,不幸的是,他们已经遇难。

震中二十多公里外,刘集乡团结村的房子也倒塌严重。

村支书韩凯告诉记者,一夜间,村里3700间民房几乎都变成了危房,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村民自建。

“地震了,大家赶紧出来,不要待在房子里,出来的在群里说一声。”地震发生后,韩凯在微信群里统计人数,当时温度已达到-20℃,打字时手不停地哆嗦。

半个小时过去,微信里陆陆续续有了回应,但有5个人始终没有消息。余震仍在发生,韩凯决定组织队伍分头行动,30人的自救队伍被分成几个小组,挨家挨户找人、救人。

发现有人被压在石头下,村民们等不及找到来工具,徒手开挖。

在一片倒塌的墙体下,失联的5人被找到,3名儿童、1名老人还有1名孕妇,令人痛心的是老人和孕妇最终遇难。

家里不再安全后,村民们跑去附近的文化广场上避难。有一位老人怎么也不愿离开房子,最后被大家抬了出来。

文化广场上,一团团篝火被点燃,村民们聚在一起,有些人怔怔地站着,还没有从地震中缓过神来。有的村民着急地把这儿的情况送出去,希望救援队伍快些赶来。

救援队伍是在地震发生后的两小时赶到团结村的。他们带来了100多顶帐篷和100多张行军床,100多顶帐篷在19日中午被全部搭建起来,行军床也被抬进了帐篷。

救援队伍奔赴灾区

地震发生后,多支救援力量赶赴灾区。兰州市兰州新区消防部门在震后半个小时内出动,因路途受阻,19日早上5点多才赶到受灾最严重的大河家镇。他们携带破拆工具赶来,摸排了附近300余户人家,查看是否有遗漏的被困人员。

甘肃人民医院的三支医疗队在19日凌晨1点半出发,出动了骨科、脑外科、胸外科等科室的29名医生。天亮之前,他们在大河家镇大河村广场搭建了野外流动医院,有手术车、化验室等,足够同时收治200个患者。一个上午,他们已经接诊了几位骨折、血气胸等病人,常规处理后再视情况把他们进一步送医。

积石山县人民医院的院救护车处于随时待命出车状态,急救人员计算,“平常120一天出车五六次,今天(19日)一天就有五六十次。”

凌晨3点,天色漆黑,甘肃陇南礼县蓝天救援队一车六人也出发了。

车不敢开得太快。几天前,甘肃西南部出现降雪天气,低温下部分路面已经结冰,五百多公里的路程,他们开了六个半小时。

这不是礼县蓝天救援队队员周亚东第一次参加地震救援。他今年26岁,此前在四川省阿坝州做过5年森林消防员,去年9月,他曾和队友一起在四川泸定地震灾区救援。退出消防队伍后回到老家礼县,周亚东加入了当地的蓝天救援队。

上午9点半,车子抵达到达大河家镇,他们立即和救援队一起投入到生命搜索当中。

震后积石山:牛羊归圈时,生活仍将继续

12月19日,大河家镇安置点,周亚东和队友们一起搬运帐篷和被褥。受访者供图

周亚东发现,和四川泸定不同,积石山县是一座大山里的小城,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海拔在1787到4308米之间,昼夜温差大。

地震发生的夜里,当地最低温度达到-14℃。穿着靴子、大衣来的周亚东,都感觉到脚有点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他在现场看到,村里的路上堆着垮塌的砖石,大河家镇大部分的塌陷房屋都是老旧的砖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只有部分墙体出现裂缝。

甘肃省蓝天救援队也在震后奔赴灾区救援,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告诉新京报记者,大河家镇约70%—80%的房屋受损,40%—50%的房屋变成危房,无法居住。

颜伟介绍,甘肃省蓝天救援队一共转运5名受伤群众,搜索到一名遇难者。

“在低温天气下,救援的‘黄金72小时’会缩短,受伤的人也可能面临快速失去生命体征的风险。”颜伟介绍,积石山当地白天气温大约在-5℃,晚上的气温大约在-15℃,昼夜温差比较大。遇到低温时,救援人员的衣物和装备也会增多,会增加救援难度。

下午2点半,北京蓝天救援队先遣队也抵达了大河家镇。

20日,颜伟向记者介绍了最新的救援安排,大河家镇的搜救任务已接近尾声,被困群众均转移至安全地带。甘肃蓝天救援队于19日搭建了160顶帐篷安置灾民,接下来将负责物资发放和转运救灾物资。

度过寒夜

时间紧迫,为了让受灾群众有地方过夜,救援队员们得尽快搭建应急帐篷。

他们将电灯、棉被、炉子放进帐篷,方便拉电线的地方就安装上小电炉,不方便的,就放一个烧煤的炉子。烧炉子的帐篷要做好开窗通风,防止烫伤、烧伤,注意防火……安置点现场,救援人员叮嘱。

19日中午,大部分大河家镇安置点应急帐篷已经搭好。帐篷外,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支了起来,志愿者和村民们在帐篷里甩起了拉面,那是村民们最喜欢的午饭之一。

迅速的救援行动解决了最紧迫生存问题,但想要更好的保障,物资还是不够。“12.19临夏积石山地震社会救援协调机制”联络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灾区对过冬物资和生活物资需求较大,需要棉帐篷、清真食品等。

震后积石山:牛羊归圈时,生活仍将继续

12月19日,大河家镇房屋倒塌现场。受访者供图

19日晚,耿亚鹏看到,不少村民带着大包小包在安置点等待。包裹中多是棉衣裤和被褥。是他们从危房中找出来留下自己用的,多余的分给房屋已经倒塌、缺少御寒衣物的乡亲们。

更难应对的还是夜晚的低温。

入夜,大河家镇的气温持续下降,周亚东和队友决定在车里挤一挤,吹着暖风过夜,他们不敢住在自带的帐篷里,“没有暖炉,太冷了。”为了省点油,暖风一会儿开一会儿关。

在刘集乡团结村,行动不便的老人被安排住进了帐篷,更多的居民只能在广场上过夜。

看着只够挺过一天的方便面,村支书韩凯有些发愁。对团结村1800多名村民来说,已有的物资还远远不够。他们急需食物、棉衣、床、棉被、探照灯等。

大河村的沙亮将奶奶和两个年龄稍大的孩子送去了临夏市区的舅舅家,自己和其他家人暂时住在救援队安置的帐篷内。他们的帐篷中,挤了3户人家,差不多30人。

12月19日,甘肃气象局发布积石山震区专题天气预报,未来10天,这里都将是零下的温度,最低气温或达-14℃。

新一天的凌晨,有的队友们已经打起了呼噜,周亚东没有睡意,他习惯了外出救援,在现场神经依旧紧绷着。救援队的车就停在安置点旁边,朝外就能看到那一片蓝色应急帐篷,大多灯光还未熄灭。

安置点附近空地的树上,拴着一群牛羊。当地居民大多靠养牛羊为生,地震时羊圈、牛棚塌了,很多人没有离开已经是危房的家,在那四处寻找、呼唤走失的牛羊。

牛羊不能没人管。救援人员看到,这些牛羊面前放着一堆堆草料,它们安静地嚼食、休息。就像平常一样。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的李燃、刘姗姗、何荣、刘大强、沙亮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吴采倩 彭镜陶 熊丽欣 秦冰 赵敏 马骏

编辑 杨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0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抗震救灾进行时 积石山震后第一夜:帐篷亮灯 炉火烧旺 心安了
抗震救灾进行时 积石山震后第一夜:帐篷亮灯 炉火烧旺 心安了中国甘肃网12月20日讯19日晚,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受灾群众马黑麦一家住进大河家镇集中安置点的帐篷,电通
2023-12-20 17:49:00
一夜过去,震区最新消息!
积石山6.2级地震 | 特写:灾后安置第一夜夜幕降临,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临时安置点上,救援人员正在加速搭建帐篷,电力部门工作人员正在为每个帐篷通电,受灾群众自发排队领取食品
2023-12-20 09:41:00
多方救援力量前往地震灾区搜救
12月19日,救援人员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进行救援12月19日,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小朋友在吃牛肉面 积石山6
2023-12-20 10:13:00
甘肃地震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
...新华社记者从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20日9时,积石山6.2级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782人受伤。记者从青海省“12·18”地震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获悉
2023-12-20 11:35:00
大皖新闻讯 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一个安置点,室外气温已达到零下十几度。12月19日晚上7点左右,大皖新闻记者余康生、孙召军看到有村民已经在现场烤火。他们晚上将在安置点帐篷内过夜。
2023-12-19 21:19:00
积石山地震:低温成救援最大考验之一,帐篷内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12月19日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大河村救援人员搭建帐篷据12月19日消息,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
2023-12-19 16:14:00
记者探访甘肃大河家镇:受灾群众入住应急帐篷,流动医院展开治疗
... 马骏 张娜 彭镜陶)12月19日上午,记者从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2月18日23时59分
2023-12-19 15:49:00
积石山6.2级地震|全力以赴打好严寒下的硬仗——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积石山6.2级地震|全力以赴打好严寒下的硬仗——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有序进行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以来,各方力量全力以赴排查搜救、救治伤员,尽力安置受灾群众,抢修受
2023-12-22 09:44:00
...也要穿上,这样才能保证在火里面不受伤……”近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职工”获得者程恩虎和队员们开展了两场消防安全主题宣
2024-05-24 04:35: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日照爱尔眼科小课堂丨啥?我家娃眼睛干竟跟养宠物有关?
暑假期间,不少孩子整天抱着手机、盯着电视,或是追着家里的宠物玩耍,可频繁揉眼、眨眼、眼睛干痒的情况也跟着来了。许多家长或许觉得这只是用眼过度
2025-08-27 16:18:00
被00后捧成“打工性价比最高的城市”,它凭什么
继“洋气之都”“精致之城”之后,上海最近又多了一个让人意料之外的标签——“最适合普通打工人的城市。”打开各个社交平台,经常能看到年轻网友正在猛夸上海
2025-08-27 06:59:00
南报网讯(通讯员鼓轩记者王婷婷)8月26日,“世界文都阅见鼓楼——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走进下关大厦,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携新作《故宫叙事
2025-08-27 07:37:00
上半年,江苏银行业聚焦重点领域优化产品与服务——点“绿”成“金”!8830亿元助力“美丽江苏”建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曹丽珍 通讯员蔡友才陈冬娟杨婷婷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5-08-27 07:37:00
“当初出院时忘记退卡,两张医院就餐卡在家里搁了七八年,现在突然找到了,想去退卡,卡里的两三百元咋就退不成?”近日,陕西省中医医院食堂门口
2025-08-27 07:51:00
年轻人熬夜后最恐惧的病,居然被中国核电站找到了解药
作者:张雪莹看到下面几段话,估计很多读者会困惑,核电站和治疗癌症有什么关系?在大多数人眼里,核电站的日常无非是发电、发电
2025-08-26 15:18:00
杭州交警通报“男子高速戴恐怖面具”
8月24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称,在长深高速有人戴恐怖面具故意惊吓过路车辆。8月27日,杭州高速交警做出相关通报: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2025-08-27 07:50:00
“纯棉”变“锦纶” 婧麒母婴虚假宣传让消费者太“闹心”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卢岳 □ 王紫茜)“面料宣传‘纯棉材质’,收到后标签上却写着‘100%锦纶’。打着‘让妈妈安心’的旗号
2025-08-26 17:20:00
习水:从幼儿园到中学 新生入学准备工作全面落地见效
多彩贵州网讯 连日来,习水县各中小学、幼儿园精心部署,自8月20日起陆续启动新生及幼儿登记工作,各项准备工作规范、高效
2025-08-26 17:22:00
“一笔一划 书写心灵”——德州天衢新区抬头寺镇书法体验活动墨香四溢
鲁网8月26日讯(记者 赵洪斌 实习记者 李安琦 通讯员 杨帅)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8月26日,德州天衢新区抬头寺镇开展 “一笔一划 书写心灵” 书法体验活动
2025-08-26 17:32:00
贵数所携数据交易全生命周期实践成果亮相2025数博会
在即将举行的2025数博会上,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简称贵数所)将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E1馆F03展位,以“场景化分区 沉浸式体验”的立体展陈模式
2025-08-26 17:37:00
欣活养生溯源之旅圆满收官,品质见证官直呼“看得见的安心”
八月的敕勒川草原绿意盎然,伊利欣活"欣活有方 养生溯源之旅"在呼和浩特圆满收官,让欣活的品质见证官们亲历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安心之旅
2025-08-26 17:51:00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刘自昌)限定款巧克力、独家定制首饰、寓意“一生一世”的黄金对饰……七夕佳节未至,浪漫经济的氛围已全面点燃
2025-08-26 17:52:00
茉莉花开 灌河之约:书画墨香与文艺华章共绽芬芳
八月,灌河之畔,一场文化盛事翩然而至。灌河流域“四市五县”的文艺工作者们齐聚江苏连云港灌南,共同奏响了文化交流的华美乐章
2025-08-26 17:52:00
海南农商银行海口支行2小时极速放款解商户燃眉之急
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郑红梅 □ 王静哈春)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进入冲刺阶段,个体工商户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其发展需求备受关注
2025-08-26 17: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