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将至,本应是承载团圆文化的时刻,却有不少青年人将其简单视为“月饼节小长假”,而忽略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精神价值。中国青年报社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000名受访青年中,447人感受到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情明显减退;更有812人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传统节日的影响力。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一个日益凸显的文化困境——传统节日吸引力正在下降,“节日味儿淡了”成为普遍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华夏文明的传承浓度与发展长度。传统节日作为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哲学智慧与伦理规范,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同向同行。因此,高校必须立足政治自觉与使命担当,着力激活传统节日的思政功能,将文化传承责任切实转化为培根铸魂的育人实践。“思政味”与“节日味”的相互融合,不仅是提升育人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路径与必然选择。
农耕习俗传递东方智慧,增撒耕读教育收获之“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传承。”许多传统节日植根于农耕社会的生产节律,与农时二十四节气共生相依,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承载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构筑起传统农耕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体系。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正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守正创新。在此背景下,华中农业大学师生坚持于秋分时节深入荆楚大地,走进田间地头和产业一线,用心服务“三农”发展,在勤读力耕中学习强农知识、锤炼兴农本领。在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期,高校的耕读教育作为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环节,承担着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关键功能,亟需用好传统节日这一主要阵地,充分发挥育人实效。一方面,要以节气节日为时间节点、民俗习俗为实践内容,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耕作智慧转化为劳动教育素材,让学生在躬耕实践中领悟“应时守则、取用有节”的农耕哲学和技艺。另一方面,要以传统节日为桥梁、素质锻炼为核心,通过组织耕种活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独立奋斗的品德,使耕读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农事体验,而是以文化人、以知促行的立体传承工程。
典雅美德孕育核心价值观,激发思想引领启智之“香”。北京大学连续多年深耕端午精神文化传承,通过龙舟市集、圆明园竞渡、知识问答等特色项目,引导青年学子沉浸式体悟“一鼓作气”“齐心协力”的端午龙舟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介子推忠诚事主的担当到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殉国气节,从七夕鹊桥相会的美好到重阳登高祈福的善心,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承载的不单是岁时风俗,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思想价值。这些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敬业”品质、“爱国”情怀、“和谐”愿景、“友善”理念等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双向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由古至今的精神谱系。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使命,应当主动结合党的创新理论、结合热点时政要事、结合学校学科特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教育实践,以新媒体等多种手段讲好节日故事、传好美德佳话,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千年传承彰显历史自信,锁牢文化建设润心之“鲜”。中华上下五千年,节日文化始终是文明赓续的核心载体,彰显着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统节日则蕴含着增强文化自信的丰富资源,春节“阖家欢乐”的团圆意象,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清明“慎终追远”的祭扫传统,深刻体现着对历史连续性的尊重;端午“忧国忧民”的精神内核,鲜明彰显着家国情怀……这些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但如今,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越南将春节称为“Tet”等文化归属争议时有发生,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在我国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也一度高涨,文化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必须以传统节日为抓手,培育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一是要深化大历史观教育,在岁时节庆的古老仪式中,帮助青年领略中华文化之大美庄重;二是要创新文化建设载体,推动节日元素进课堂、进寝室、进活动、进网络,让传统文化浸润校园生活每时每处;三是要拓展文明互鉴视野,加强中外文化的正向和谐交流,通过比较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使青年学生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认同,延续着炎黄子孙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呼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唯有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传统节日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方能在润物无声中让“思政味”更加纯正、“节日味”愈发醇厚,助力青年一代在文明传承中铸就坚定的信仰根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嘉楠(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宫照伊湄(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
责编:王舒娴【责任编辑:伍佳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04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